編者按:2018年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內外部環境異常復雜的一年,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等都普遍承壓。為此,政府也相應的提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政策。其中就業作為“六穩”之首,尤其受到各界關注。
2018年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在5%和4%左右,相比于過去歷次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的數據,這一數據要好很多。這一成果的得來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干預。在中小微企業普遍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促進新增就業的增長。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深刻變化的結果,形成了結構性失業和招工難并存的局面。從整個社會來看,就業穩則社會穩,所以維護好就業穩定的大局,高度關注新形勢下勞動關系的和諧問題,也是國家發展狀況和政府業績最重要的指標。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對2018年中國就業形勢做了回顧,對2019年就業形勢面臨的挑戰做了分析。這份報告對于我們更好的認識當前中國的就業現狀、經濟發展現狀,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2018年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總的來說,2018年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創新創業活力增強,國內市場回旋余地較大,在這些積極因素的有力支撐下,全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7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目標。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6萬人,同比增加3萬人。在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每年持續下降幾百萬的情況下,就業總量達到新高。截至9月末,全國城鎮就業總量達到4.33億人,比2017年末增加900萬人以上。同期,農民工人數穩中有增。
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繼續下降。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2%,是多年來的最低點。7~9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1%、5.0%和4.9%。其中,25~59歲的主要就業人群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穩定在4.3%~4.4%的較低水平。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情況的調查分析,2018年第三季度人力資源市場的求人倍率是1.25,環比、同比均有所上升,表明招聘崗位數量大于求職人數,企業用工總體穩定。
就業結構繼續優化。9月末,全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7.4∶28.0∶44.6,其中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同比分別下降0.7個和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8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內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新興服務業就業人員數量同比增速居前。
大學生、農民工等重要群體的就業保持了穩定態勢。2018年,應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800萬人,達到820萬人的高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保持了總體穩定,企穩回升。從全年情況看,7月受高校畢業生集中畢業影響,失業率有所提升,但隨后逐月走低,9月20~24歲大專以上青年失業率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三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8135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66萬人,增長0.9%;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3710元,同比增長7.3%。
同時,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035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599元,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645元,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可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基本相當,實現了同步增長的良好局面。
2019年我國就業形勢
面臨四大挑戰
藍皮書指出,2018年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同時也呈現階段性的變化特征。下一步,我國就業形勢總體上仍將保持穩定態勢,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特征不會改變,同時也將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主要是人口結構深刻調整、世界經濟格局和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新業態和新技術變革等對就業產生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仍將持續
從總量上看,勞動力供給增速趨緩,總量逐步減少,總量壓力相對緩解,但仍然高位持壓。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降,與以往高速增長的發展趨勢明顯不同,就業總量的壓力從增量向存量轉變。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就業總量仍將處于一種持續中高壓狀態。據測算,到2030年之前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仍將一直保持在8億以上。
從結構上看,就業結構性矛盾不斷上升。就業結構性矛盾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在就業領域的集中反映。其既有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因素,也有區域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如城鄉二元結構逐漸被打破,但體制分割沒有完全消除;各地區發展迅速但仍然很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但仍然差距巨大;勞動者社會橫向流動過于頻繁,而縱向流動困難。但最根本的還是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
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造成不確定性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必然對我國經濟產生沖擊,進而影響到就業領域。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貿易摩擦對外貿生產經營企業的直接影響,可能導致部分企業短期內出現經營困難而減少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經貿摩擦的持續發展,可能導致供應鏈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整,部分相關企業可能重新布局生產線,并進一步影響消費市場,這將在更長時間內對我國就業增長和就業結構調整產生更廣泛和深入的影響。
受此影響,我國部分對美外貿依賴度較高的企業可能出現用工減少,并對當前就業形勢產生影響。從目前調查監測情況來看,這種影響十分有限,對用工總量的實際影響要小于對市場預期和心理的影響,總體來看仍將是可控的。我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回旋余地和承壓能力仍然巨大,在考慮未來就業形勢時,要更多關注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同時,應加快我國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國際經濟再調整、再平衡過程中,促進就業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協同推進,避免結構性失業風險,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新技術革命帶來機遇和挑戰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近十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爆炸正在重塑新一輪社會經濟格局。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是以工業智能化、互聯網產業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量子信息、3D打印、智能制造、虛擬現實、生物醫藥技術和新材料科學等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其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經濟高速增長,也實現生產力的新躍升以及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必然對就業產生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回顧人類工業文明的歷史進程,技術革新對就業的影響通常具有兩面性,既有“替代效應”,也有“創造效應”。目前,兩種效應正在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上疊加顯現。
從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創造效應看,技術革新和進步將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業態,帶來新興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加速,直接創造新的崗位需求,還將增強生產與消費對接的便利性,降低產品成本及價格,刺激消費、擴大需求,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甚至整個經濟增長,拓展新的更廣闊的就業空間。隨著技術進步,需要深度思考、增強用戶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一些崗位將大量產生,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創業設計、產品研發、工程師、程序員、文創人員、教育、管理咨詢師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增加。新技術的進步,也將與傳統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傳統行業就業崗位的質量,同時催生出一批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受益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就業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將逐漸減少,勞動者不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時間,就業的靈活性、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也會越來越明顯。
再從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替代效應看,一是技術進步可能導致短期內技術性失業風險增加。隨著新技術發展應用對就業的影響擴大,技術性失業可能增多,短期失業風險或有所抬頭。二是新技術革命也將加大人力資源投資成本,短期內技能結構矛盾更突出。新技術革命會使人力資源市場崗位需求結構有所調整和優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普工過度需求的問題,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多更匹配的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對人力資本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改革不能及時跟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不能有所擴大,計算機等學科的“通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力度不夠,部分院校、部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仍將難以化解,而復合型、技術技能型、創新創業型勞動力將嚴重短缺,技術性失業和高層次人才短缺的矛盾將同時存在,技能結構矛盾進一步加劇。三是技術鴻溝將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分化,收入差距擴大。財富向資本和技術擁有者、知識技能人才聚集的趨勢將會加劇,勞資之間、不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將加劇分化。資金實力雄厚、市場份額大的少數企業很容易成為市場寡頭,也將掌握更多話語權,中小企業對新技術發展創造的“蛋糕”可望而不可即,參與市場并獲取報酬的難度加大。資本、技術等鴻溝擴大,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勞動力市場結構分化、斷裂,出現一定規模的低端、低質量的勞動力市場,這種失業風險和部分勞動者的下沉,可能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潛在風險點。
新經濟、新形態發展
面臨機遇與挑戰
與新技術進步相伴而生的,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部門和經濟活動的繁榮,新的動力和增長點逐步形成,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及相關產業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電子商務及相關的快遞業等實現較快增長。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層出不窮,在線旅游、醫療、教育、網絡約車、第三方支付等“借網而生”,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普惠金融、智慧城市等也催生出一批新模式和新業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新企業、新經濟蓬勃發展,創客群體不斷擴大,營造了新的就業增長空間。
新經濟的快速成長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方式,創造了大量的新就業機會,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和其他資源稟賦,參與新業態活動,實現就業,獲得收入。目前,我國新業態從業人員的規模呈現擴大趨勢。以分享經濟為例,《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
新就業形態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就業形式的基本含義和突出特征:一是具有以開放共享、隨機協同為特征的新的就業資源與機會配置機制。二是體現去雇傭關系的新的生產關系。勞動者與資源機會配置平臺以及用戶(勞動消費者)之間在生產關系上具有明顯的“去關系化”或者說“弱關系化”特征。三是由于從業者和工作崗位的關系不再像傳統產業模式下那樣緊密結合,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勞動報酬獲取等呈現靈活性和更加碎片化的特征。
因此,要抓住新經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開發大量適應新生代勞動力就業取向的高質量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時要避免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帶來失業風險,防止部分低知識技能水平勞動者被甩出正規勞動力市場,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和健康受到損害,這也是我國就業政策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編輯:張程 35676727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