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據了解,上海目前擁有兩座郵輪碼頭,近幾年每年出境游客的數量都在快速增長,2016年出境游客達到282.80萬人次,入境游客6.83萬人次。面對數量級相差懸殊的兩個數據,未來如何推動上海郵輪業從區域化市場向國際化市場邁進呢?
上海郵輪旅游發展迅速
在國外,郵輪旅游已有百年歷史,但是在中國才剛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上海這幾年郵輪發展很快,但是時間不是很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友農介紹道,“以前上海是訪問港比較多,母港沒有,因為母港還沒開發。2006年開始有母港,但是受到碼頭的限制只能是小的郵輪靠港,所以體量不大、游客數量也不多。直到2012年,隨著吳淞口國際母港的建成,我們靠泊的等級就上去了,大的郵輪都來了,這樣母港的乘客數量快速發展,一年有七十到八十個航次,每個航次將近五千人,每年運輸量達到三十幾萬。訪問港還是保持原來的平衡,訪問港就是外國的郵輪過來,到上海游玩。基本上每年二十到三十艘次保持穩定。”
郵輪港口從客源地分類,可以分為母港和訪問港。據統計,2016年,上海郵輪港共接待郵輪509艘次,占到全國總量的53.5%,其中母港郵輪為481艘次,占到全國總量的54.8%;接待出入境郵輪游客達到289.63萬人次,占到全國總量的66%,其中母港游客量達到282.80萬人次,占到全國總量的67.6%。上海郵輪母港客源市場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持續多年穩定占據國內大半江山,也帶動了郵輪旅游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郵輪母港市場應不局限于上海
雖然上海郵輪港口每年接待的游客總量不斷攀升,但是入境游人數加上從上海乘郵輪出境的外國人,大約只占游客總量的2%。據王友農代表介紹,國外發展好的地方要達到20%左右的比例。
那么,上海郵輪旅游市場當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王友農代表說,“如果郵輪母港市場不局限于上海地區,不局限于長三角也不局限于中國,這樣就能讓郵輪成為其他國家游客到上海的一種旅游。上海有迪斯尼、有上海文化,在上海可以乘郵輪去日本、韓國和亞洲其他地方玩。看待郵輪這個問題要從長遠的角度,從這個經濟的全局看。”
“我們現在還沒有形成比較有特色的亞洲郵輪的品牌,產品本身我們還不是很成熟,沒有確立起來。”不過,他同時表示上海正在研究一個多母港航線。“比如旅客可以從上海上船也可以從日本、韓國上船。比如每周到上海的郵輪,有一部分是中國的客人下來,新的中國客人上去,還有一部分是韓國、日本到上海來游玩的,然后再乘郵輪回去,這樣的多母港正在嘗試。成熟以后,這個市場就不光是上海市場了,可能在國內賣80%、在韓國賣10%、在日本賣10%。”
除了產品本身缺乏吸引力,還有待開發外,王友農代表說,中國出入境管理比較嚴格,也不利于國外游客過來,“我們免簽的政策,必須在長三角蘇浙滬口岸進來再通過蘇浙滬出去,同時只能在蘇浙滬活動。如果我乘郵輪假期長,我可能還要到中國其他地方玩玩,我想到北京、西安去,這樣就不能免簽。同時乘郵輪出去、進來可能還要多次往返簽證,這里面就比較復雜了。如果我們在這方面,針對郵輪旅游團隊有所突破的話,我覺得也會促進旅游產品的開發。”
優化政策和服務環境
未來,上海郵輪旅游業要從區域化市場向全球市場轉變。王友農代表建議,從政府的角度主要是打造環境,讓各大郵輪公司能夠有利可圖,愿意在上海投資,愿意把好的郵輪補給到上海。其中也包括服務環境的打造,“港口的服務,包括一些綜合服務,從口岸入境的便利性,口岸之間交通的連接方式,住宿旅游的對接等,這些服務要做好。”在政策環境方面,他建議提供簽證的便利,并建議加強上海文化、城市形象的對外宣傳。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