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省科學技術廳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端于實踐、首創于福建,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總結、親自推廣的一項重要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改革探索和實踐成果。這項制度由福建省率先推行,至今已20年。20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傳承“科技特派員”寶貴精神財富和金字招牌,一任接著一任干,深化落實“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工作思路,將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推力,為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構筑新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20年來,全省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16348人次,其中省級科技特派員鄉鎮覆蓋率達100%,推動形成“科技+龍頭+基地”等多種新型的市場化科技服務模式,有效完善了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促進地方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科技特派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技術、信息、資金、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植入農村,全面提升福建十大特色農業產業的規模和層次,培育形成了茶葉、水產、林竹等產量產值均居全國前列的特色優勢產業。
助力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致富。科技特派員瞄準貧困區域,精準對接科技需求,2014年以來每年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選派科技特派員360名,累計服務農戶和企業39188個,創辦領辦經濟實體106個,建立示范基地846個,為受援地引進355個項目1.07億元資金。

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占熺(右二)將菌草技術書籍贈送給貧困戶
激發農村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情。20年來,全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政策措施,讓這些優秀科技人才安心服務農村發展。在科技特派員的示范帶領下,大批返鄉入鄉在鄉人員在農業內外、生產兩端和城鄉兩頭創新創業創造。
創新選認方式。一是堅持跨界別、跨區域選拔科技人才,不限來源、服務領域、服務區域,廣開科技特派員選認渠道。二是改變過去“拉郎配”的做法,由需求方與科技人員雙向自愿“選”。三是推動“單人單點”服務向“組團聯動”服務轉變,探索新型選派服務模式。
創新服務模式。一是把科技特派員服務建在產業鏈上,促進科技服務從生產向加工、檢測、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各層面拓展。二是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科技特派員和服務對象創業融資,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線上普惠金融服務。三是搭建科技特派員與技術服務對接平臺,有效解決科技服務時效不足、供需不平衡等問題。
創新保障機制。一是出臺充分的保障政策,真正讓科技特派員能夠下得去、留得住、得實惠。二是采用“以獎代補”“后補助”、“一事一議”等方式對科技特派員工作、項目實施和星創天地建設予以支持。三是堅持問題導向,不定期開展專題調研,逐步完善科技特派員信息管理及聯動發展機制。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科技特派員的優秀典型案例和先進事跡,打響科技特派員的福建品牌。
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過20年工作實踐,在福建形成的經驗: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科技特派員制度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成效,貴在堅持黨的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打響福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金字招牌。二是注重機制創新。科技特派員制度之所以能夠保持旺盛生命力,貴在注重機制創新,聚焦工作短板和基層需求,持續促進科技服務“三農”機制化、精準化。三是立足服務“三農”。科技特派員制度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效應,貴在立足服務“三農”,聚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持續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
今后,福建科技特派員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植“三農”,深化創新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確保科技特派員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黃新忠(左一)在三明建寧推廣梨栽培新技術
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是突出科技精準扶貧,繼續組織實施“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科技人員專項計劃”。二是助力鄉村振興,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等科技需求,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科技特派員工作繼續向第二、三產業延伸拓展。
進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一是強化組織協調,發揮科技特派員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作用,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優化隊伍結構,繼續廣開選認渠道,創新開展臺籍農業科技特派員選認、吸引臺胞臺農來閩開展科技創業和技術服務。三是優化服務方式,依托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創業服務平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激勵政策。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在福利待遇、項目資金、創業扶持、利益共享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二是科學合理評價,把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實績和農民滿意程度作為評價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標準,把服務農村一線實績和科技成果轉化實效作為科技特派員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及時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在農村基層一線創新創業的先進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