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市科學技術局
天津市依托科技特派員進行了科技精準幫扶的探索和創新,組建科技特派員幫扶團,深入一線開展科技培訓、現場指導,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推廣新模式、培育新農民,為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和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扶貧先扶智,科技幫扶工作中的人才保障,是推動科技幫扶向廣向深發展的動力引擎。天津市科技局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困難村產業發展技術需求精細分類,選擇相關專業的科技特派員深入困難村結對幫扶,精準支持幫扶工作。主要圍繞生豬、奶牛、家禽、水產、設施蔬菜、特色種養殖等10個產業開展科技幫扶,每個產業設1名首席科技特派員和若干名骨干科技特派員。首席特派員負責整個產業的科技幫扶工作的具體安排和協調組織。每名骨干特派員組織市級專家、區縣技術人員、基層技術人員、鄉土專家組成10~15人的幫扶團隊,負責一定區域內本產業科技幫扶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了72支科技幫扶團隊,974名科技特派員,幫扶工作覆蓋了天津市892個結對幫扶困難村。科技特派員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一線,踐行初心使命,為困難村增產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科技特派員+項目+示范基地” “科技特派員+農戶”的模式,開展科技服務,推廣應用新技術成果,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鼓勵科技特派員大膽創新創業,引領一批傳統農業產業向科技應用型、經濟高效型農業產業轉化。共累計支持項目72個,財政經費約8000萬元,53名優秀科技特派員,87個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其中21家為國家級星創天地,2家為天津市農業科技園區),示范推廣新產品825項、新技術2444項,技術成果轉化109項。科技特派員幫扶工作覆蓋的全市困難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12000元增長到19695元,切實促進了困難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通過手把手現場講解、親身示范指導、入戶面授交流、集中理論培訓等方式,結合困難村產業實際和科技需求,重點以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營主體為主進行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增強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加快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科技幫扶團隊累計為困難村和困難戶組織培訓、觀摩1470場次,服務農民36891人次,培訓農民26198人次,答疑解惑13912次,為892個困難村培養本土科技人才或農村創業人才近2000人。

天津市科技特派員王芝學(左一)在天津市武清區指導設施桃栽培技術
結合天津市建設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的實際,聯合多部門出臺了《天津市深入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行動方案》(津科農〔2017〕24號),通過完善科技特派員選派政策、健全科技特派員支持機制、實施農業科技幫扶提升工程等政策措施保障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開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和高附加值的特色種養殖產業,推進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積極對接天津市困難村需求,形成科技幫扶全覆蓋,到2020年,布局100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打造100個農業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幫扶10000家農戶加入產業鏈條,新增100家農業科技型企業。
多層次多結構的科技特派員團隊緊密結合各村發展特色,幫扶方法各具特色,推動各村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彰顯優勢。例如:水產產業寧河團隊采取分工協作、“精密便攜儀器+大篷車”及時下鄉、基地苗種飼料銷售網絡等幫扶辦法取得了良好成效;食用菌薊州團隊發揮團隊優勢、根據農時精準幫扶、農戶需求應急反應快、發揮基地優勢帶農戶,提升了當地食用菌種植戶生產技術水平,實現香菇與白靈菇畝增產1500~2000斤,畝增收約4000元;泥鰍特色產業團隊由基地擔保解決資金問題、產品出口帶農戶、全方位服務解決養殖戶后顧之憂、以加工帶生產;昆蟲特色產業團隊引入黑水虻,為天津市農業的綠色發展打開了新局面,事跡被中央電視臺報道。
天津市科技局將深入推進《天津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行動方案》,編制《天津農業科技特派員提升行動計劃》,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員登記制,完善現有采集信息,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員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退出機制,完善科技特派員統計報告工作;精準開展創新創業服務,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科技特派員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星創天地”“眾創空間”科技型企業等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務推廣體系,構建“互聯網+”科技特派員新模式,探索科技特派員田間講堂、網上農校、遠程診斷等服務形式,推動實現技術、信息、金融和產業的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