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科學技術廳
以助力精準脫貧和農民增收致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河北省的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組隊伍、育主體、建平臺、抓服務,不斷將工作推深落實,充分發揮了科技服務“三農”的支撐、引領、鞏固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河北省高度重視科技特派員工作,成立了由十個部門組成的河北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協調指導小組,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的實施意見》《農業科技精準扶貧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完善,為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印發了《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促進農村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使河北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由部門推動,提高到省政府統一部署、省直有關部門聯合推動的新高度。為進一步推進河北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省科技廳聯合省委組織部印發了《關于在大學生村官中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主題行動的通知》,為大學生村官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同時,各市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相應出臺了實施意見,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形成了各部門協同、省市縣聯動的組織體系和長效推動 機制。
持續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和培養力度,創新幫扶模式,不斷擴大科技特派員工作覆蓋面。開展了“團、站、員”精準對口幫扶,組織廣大科技特派員在縣一級組建專家服務團,在鄉鎮一級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在鄉村選派科技特派員,實現了科技支撐到縣、產業幫扶進村、技術指導入戶,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技術服務體系,形成了科技主動助力扶貧產業、產業需求對接科技成果的局面和“專家團隊+先進適用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扶貧產業培育+創業主體培育”的服務鏈條。深入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組織科技特派員與貧困地區掛鉤對接,深入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4700多人次,實現了科技服務在62個貧困縣、10個深度貧困縣的206深度貧困村全覆蓋。

河北省科技特派員蘇浴源在赤城縣向農民講解大棚蔬菜田間管理技術
積極搭建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驛站等各類不同功能創新創業平臺,為發揮科技特派員組團服務能力提供了支撐。目前,省級以上星創天地達470家,其中國家級星創天地88家,為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平臺。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141家,其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5家,為科技特派員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聯合對接縣域產業發展搭建了橋梁。農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完成備案910家,通過科技特派員創業指導,實現了企業、法人科技特派員與農民相融互推、同頻共振。河北農業大學創新建立了“六個一”模式的“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建成創新驛站50個,服務10大類26個特色產業,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通過驛站轉化、應用、推廣,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帶動7萬農戶增收。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創新了“八個一”科技扶貧模式,扶持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展“保姆式”科技服務,實現產銷對接。
對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對口支援貧困地區,持續實施《京冀科技扶貧協作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支持北京在貧困地區組織實施“6+1”科技扶貧工程,建立種苗繁育、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和電商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有機食品生產輔導及認證、鄉村振興實用人才培訓中心和科技特派員產業扶貧工作站,推廣“北京專家+扶貧產業+貧困戶”科技扶貧模式。引導京津農業企業來冀投資建基地、建企業,實施一批扶貧項目、扶持一批特色產業、帶動一批貧困戶增收脫貧。
截至目前,引入京津合作專家589名,簽訂幫扶協議120個,開展技術指導847場次,服務合作社、企業1085次。張家口赤城縣積極對接國家、北京優勢資源,建立了“18+18+18”科技特派員幫扶模式。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做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李保國精神 扎實推進科技助力扶貧脫貧工作意見》,先后涌現出了“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國家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孫建設等一批先進典型。在“太行山新愚公”精神感召下,目前在貧困地區有專家服務團、李保國式扶貧志愿服務隊和志愿扶貧小分隊等千余名科技特派員長期穩定活躍在創業扶貧第一線,特別是帶動了大批大學生村官投入到科技特派員隊伍。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工作站891個,長期服務于農村基層的科技特派員穩定在1萬人,法人科技特派員達300多個。制作了《初心永駐 張雜谷香飄萬里》等一批宣傳教育片,廣泛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黨刊雜志加強宣傳報道,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
河北將加強謀劃、主動作為,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為實現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加快縣級產學研用平臺建設,圍繞特色產業,建鏈、補鏈、強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開展“團、站、員”建設行動,推進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引導廣大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扎住根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和致富能手;依靠科技特派員培育特色產業,堅持“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畜則畜”的原則,集成產業技術“成果包”,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發展高效農業、品牌農業、訂單農業,形成特色產業體系;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鼓勵和引導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帶項目以技術入股等形式領辦或創辦各類經濟實體和科技服務組織,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科技特派員人才隊伍,拓寬選派渠道,強化管理,加大支持力度,落實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