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葉中國醫藥導報曳主筆 潘 鋒
“2019 年中國高血壓年會與第21 屆國際高血壓及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10 月17 日至20 日在廈門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等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外從事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研究的千余位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了高血壓防治新理念新方案,分享了高血壓領域的最新國內外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教授在題為《健康中國,高血壓與心血管病防控》的主題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流行趨勢依然嚴峻,高血壓等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心血管病病因的復雜性決定了心血管病防控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心血管病一級預防仍將是未來我國重大慢性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
顧東風教授說,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除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代謝改變是重要危險因素,目前,影響我國居民死亡和疾病負擔主要的三大危險因素是高血壓、吸煙和高鹽飲食。

顧東風院士做學術報告
顧東風教授介紹,我國現有2.5 億~2.7 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我國每年因高血壓而導致的心腦血管病不僅發病人數多,而且死亡率高,腦卒中等還造成大量患者殘疾。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和住院費用持續增長,統計顯示,2016 年我國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達到2002 萬,1980 年至2016年間患者出院人次年均增速高達9.8%。我國每年需要住院治療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數量巨大,這些患者的單次住院費用和總住院費用的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了GDP 增長,2015 年我國心血管病住院總費用為909 億元,2016 年增長到1046 億元,較2015 年增長了13%,且這一增長趨勢還在一直延續,心腦血管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顧東風教授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過5 次全國范圍的高血壓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1959 年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5.1%,1979 年為7.7%,1991 年為13.6%,2002 年為17.7%,2012 年上升到23.2%。近年來我國居民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持續提高,1991 年中國成人高血壓知曉率為27%,治療率為12%,控制率為3%;2002 年調查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知曉率為30.2%,治療率為24.5%,控制率提高到6.1%;2012 年調查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知曉率達到46.9%,治療率達到40.7%,控制率提高到15.3%,表明我國高血壓防控在各方面的努力和積極參與下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但與歐美等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仍存在較大差距。
除高血壓外,我國面臨的控煙形勢不容樂觀。2015 年我國15 歲及以上煙民達到3.16 億人,同時有7.4 億人受到二手煙危害,其中兒童約1.8 億人。高鹽攝入通過升高血壓而成為影響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膳食因素,我國18 歲以上成人平均烹調鹽攝入量達到10.5 克,高于我國居民食鹽推薦日攝入6 克的標準,減少膳食鈉鹽攝入是預防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重要手段。
顧東風教授指出,膽固醇水平和空腹血糖升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2 年我國18 歲以上居民血脂異?;疾÷矢哌_40.4%,其中城市為39.9%,鄉村40.8%;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4.9%,其中城市為5.6%,鄉村4.3%;高甘油三脂血癥患病率高達13.1%,其中城市為14.1%,鄉村40.8%。由于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結構改變,我國成人高甘油三脂血癥高患病率情況較為突出。
我國糖尿病流行趨勢令人堪憂,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近30 多年來持續增高,1980 年為0.8%,1989 年為2.95%,1994年上升到4.01%,1996 年為4.76%,2002 年為6.07%,2007 年上升到9.7%,2013 年達到10.9%。來自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協作組的一項研究,納入了來自146 個國家和地區的751 項調查,個體數據總量達到437 萬。該調查顯示,2014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為4.2 億人,其中男性2.2 億人,女性2 億人。估算2013 年我國18 歲以上成人有1.18 億人患糖尿病,3.88億人為糖尿病前期,男性多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中國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四分之一。此外,1975 年到2014 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趨勢持續加重,我國肥胖人口1975 年僅為240 萬人,2014 年上升到8960 萬,漲幅超過37 倍,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心血管病一級預防、精準預防仍是未來我國重大慢性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鳖櫀|風教授說。
顧東風教授介紹說,《中國心血管病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強調了心血管病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建議采用適于國人的風險評估模型,強調注重保持多種健康生活方式,促進主動健康理念的推廣。顧東風教授指出,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應強調對多種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預,美國AHA/ACC 于2010 年發布了7 項可用于評估心血管健康(CVH)的重要指標,這7 項指標分別是增加身體活動、合理膳食、控制體重、不吸煙,以及空腹血糖、血壓、總膽固醇達到理想水平。
顧東風院士團隊利用China-PAR 隊列,結合中國人膳食特點提出了更適用中國人群的心血管健康指標。這一研究規模規模大,約9.4 萬人參與,隨訪時間最長的達到17 年。研究顯示,隨著理想CVH 指標數的增加發生ASCVD的相對風險逐漸降低,總體上如果全部達到7 個理想CVH 指標,我國成年可減少62.1%的心血管發病。大慶研究30 年的隨訪結果也表明,經過6 年的積極生活方式干預,可使糖耐量受損人群的糖尿病發病延遲4 年,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降低26%,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6%。因此,找到強度適中、易于實施的生活方式干預措施,積極促進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將是未來基層心血管病一級預防的重點。
顧東風教授介紹,膳食營養過剩易引發超重或肥胖,缺乏身體活動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018 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認為,增加運動、減少久坐幾乎對所有人都適用,即使少量增加身體活動也能帶來健康獲益。我國研究顯示,隨著體力活動總量的增加,高血壓發病風險逐漸降低且存在線性趨勢,增加體力活動對于預防高血壓發病有著積極的作用。保持食物攝入的多樣性,控制總能量攝入,通過合理膳食和增強身體活動保持能量平衡,是實現生活方式調節,預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顧東風教授說,空氣污染是近年來環境領域和公共衛生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2017 年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大氣污染已位列全球死因第七位,是我國居民死亡的第四位危險因素。我國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大氣污染對糖尿病和高血壓發病影響的研究,該研究覆蓋我國20 多個?。ㄗ灾螀^、直轄市),研究人員結合衛星遙感技術評估暴露水平,首次報道了PM2.5 長期暴露對中國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壓發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PM2.5 濃度每上升10 μg/立方米,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15.7%,高血壓發病風險增加11%。
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造成我國疾病負擔的首要病因,2016年,Circulation 雜志在線發表了顧東風院士團隊的“中國動脈粥樣硬化10 年風險預測(China-PAR)”隊列研究成果,該研究總樣本量達到12.7 萬人,最長隨訪23 年,研究人員推出了一個新的針對中國人冠心病、腦卒中發病的風險預測工具,用以評估未來10 年發生ASCVD 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根據西方人群制定的心腦血管病風險預測公式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居民,與之前預測模型不同,China-PAR 在納入年齡、收縮壓、是否用藥降壓、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吸煙、糖尿病等傳統因素基礎上,還新納入了腰圍、南方和北方、城市和農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4 個新的變量。例如,一例60 歲男性患者,收縮壓130 mmHg,總膽固醇210 mg/dL,HDL-C 55 mg/dL,腰圍80 cm,不吸煙但有糖尿病,居住在北方的城市,之前沒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話,計算其10 年發生或死于心腦血管病的風險為11%。
顧東風教授說,如果10 年心腦血管病發病風險超過10%,應被視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這部分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壓、調脂、降糖等藥物治療。中等風險或低風險人群應加強自我監測,并要積極戒煙、控制體重和糾正危險因素等。對于年齡20~59 歲且10 年心血管病風險處于中、低危的成年人,建議考慮每3~5 年進行一次終生風險評估。此外,評估ASCVD風險要特別重視腹型肥胖問題,管理好每一個高血壓患者才能真正阻遏中國心血管病流行。
顧東風教授說,2016 年8 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指出要以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防控為突破口,通過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推進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2019 年7 月18 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正式啟動,健康中國行動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提出了四大轉變,即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治療疾病向保護健康轉變,從醫療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從下發文件向社會倡議和行動轉變。目前我國每年400 多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健康中國行動提出以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為目標,組織實施15 個專項行動。在第11 項“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中提出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目標和對應舉措,即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從2015 年的264.8/10 萬至298.4/10 萬,分別下降到2022 年的209.7/10 萬以下和2030 年的190.7/10 萬以下。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任重而道遠?!鳖櫀|風教授說。
顧東風教授介紹,過去的30多年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大幅增加,腦卒中發病率持續增高,心腦血管病成為居民疾病負擔不斷加重的主要推動力。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巨大,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較大差異。2016 年《柳葉刀》雜志發表的“中國心腦血管疾病分省標化死亡率分布圖”顯示,2013年我國北方地區和青藏高原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其中西藏最高,達到476.8/10萬,東南沿海地區、四川較低,香港最低,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40.2/10 萬,相差3 倍多。受氣候寒冷、食用新鮮蔬菜水果較少等多種因素影響,北方地區成為我國心腦血管病高發區,因此要針對城鄉差別和地域差別開展心腦血管病預防,我國北方應該是加強心腦血管病一級預防的重點地區。
顧東風教授強調,我國心血管疾病流行趨勢依然嚴峻,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是我國居民心腦血管健康的主要威脅。傳統的高血壓、吸煙、不合理膳食、缺乏體力活動等危險因素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空氣污染又給心血管病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未來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仍將加劇。一項2010 年至2030 年對35 歲至84 歲中國成人腦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預測顯示,即使危險因素流行維持現狀,人口增長、老齡化也將造成心血管病持續增長;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的增長,將導致中國2010 年至2030 年間冠心病和腦卒中額外增長23%,2010 年至2030 年間增加心血管病事件2130 萬人次,增加心血管病死亡770 萬人。
顧東風教授說,踐行健康中國行動,高血壓等重大慢病防控的春天已經到來,心血管病一級預防要夯實合理膳食、戒煙限酒、適量活動、心理平衡這四大健康生活“基石”,維持血壓、血糖、血脂、腰圍四大理想“指標”。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5G 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促進基于大數據的心血管疾病個體化防治體系和管理平臺建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穿戴設備和物聯網應用將日益普及并將成為醫務工作者“手”和“腦”的延伸,過去難以想象的連續、動態、實時的健康指標監測、個性化的健康指導、風險預警將成為現實。隨著個體主動監測、社區健康檔案、臨床診療記錄甚至生命組學信息的整合與應用,將有力地推動數據驅動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與實踐。移動互聯網、穿戴設備+心血管健康管理、大數據等將極大地促進心血管病風險評估,促進心血管病精準預防和健康管理。除了依靠技術進步,促進心血管疾病防控還需加強“軟實力”建設,不斷完善基層公共衛生、分級診療等相關政策措施,對從事疾病預防的各級醫護人員加強培訓和支撐,不斷提高居民“主動健康”意識和技能,關注兒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險因素早期干預。
顧東風教授最后表示,心血管疾病病因的復雜性決定了心血管病防控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需要醫療機構、科研團體、互聯網及健康相關企業等社會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醫防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心血管病個體化預防和精準診療的深度融合,從而減輕疾病和社會負擔,助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