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禾 何 玥 吳玉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瘤科,北京 10000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及死亡率高,約有60%~80%的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體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1],他莫昔芬(TAM)是雌激素受體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的絕經前乳腺癌患者的一線輔助治療用藥[2],但長期服用可增加子宮內膜病變及癌變風險,但發生機制尚不清楚。PTEN(第10 號染色體缺失的磷酸酶及張力蛋白同源基因)是子宮內膜癌中突變率最高的基因,被公認為是子宮內膜的“看家基因”[3]。故本研究選取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患者,以Ⅰ型子宮內膜腺癌患者及正常子宮內膜為對照,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PTEN 蛋白的表達。旨在探討PTEN 是否參與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相關的子宮內膜病變。
選取2018 年1~12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隨診的乳腺癌術后服用TAM(20 mg/d)的患者56 例。其中因陰道不規則出血或定期隨訪B 超提示子宮內膜異常增厚,住院行宮腔鏡診刮術獲得子宮內膜標本的患者10 例,擬定為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組;因“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或子宮肌瘤”行全子宮切除術的正常子宮內膜患者10 例,擬定為正常子宮內膜組;初治的Ⅰ型子宮內膜腺癌患者10 例,擬定為子宮內膜癌組。其中正常子宮內膜組及子宮內膜癌組為對照組。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超過6 個月且患者病例資料完整;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6 個月內曾服用其他內分泌治療藥物;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曾行放化療及免疫治療者。
1.2.1 試劑 他莫昔芬(上海華聯制藥公司,批號:H10910072),兔抗人PTEN 多克隆抗體(美國Abcam公司,貨號:ab31392)。S-P 譜超敏試劑盒(邁新生物有限公司,批號:1806073825),二氨基聯苯胺(DAB)酶底物顯色劑(邁新生物有限公司,批號:180508441C),使用XDS-100 倒置熒光顯微鏡(上海蔡康光學儀器有限公司)進行觀察。

表1 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2 標本制作 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組、正常子宮內膜組及子宮內膜癌組中PTEN 蛋白在子宮內膜組織中的表達情況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測定。子宮內膜組織離體后放入甲醛溶液(同和生物,批號:18032401)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常規脫蠟、水化、孵育、抗原修復,連續切片,切片厚度4 μm,每例切片6 張。隨后按照免疫組化試劑盒所示步驟進行,DAB 顯色,蘇木精復染,脫水,封片。
PTEN 蛋白陽性表達為棕黃色或棕褐色顆粒,主要位于細胞質中,偶可見于細胞膜和/或細胞核。每例均隨機觀察5 個高倍視野。PTEN 蛋白定量表達采用半定量積分法;定性表達采用主觀分級記錄,染色強度評分:陰性為0 分,弱強度為1 分,中等強度為2 分,高強度為3 分;染色陽性率評分:陽性率≤5%為0 分,>5%~25%為1 分,>25%~50%為2 分,>50%~75%為3 分,>75%~100%為4 分。總評分=染色強度評分×染色陽性率評分,0 分為陰性(-),1~4 分為弱陽性(+),5~8 分為中度陽性(++),9~12 分為強陽性(+++)。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法;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改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數(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及Kruskal-Wallis H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PTEN 蛋白主要位于腺上皮細胞的細胞質中。正常子宮內膜組,細胞質中棕黃色顆粒分布均勻,未見缺失,見圖1A;子宮內膜癌組,細胞質中棕黃色顆粒均較正常,見圖1B;乳腺癌術后口服TAM 組,細胞質中棕黃色顆粒明顯減少,部分細胞棕黃色顆粒呈缺失狀態,見圖1C。

三組PTEN 蛋白定量表達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宮內膜癌組PTEN 蛋白低于正常子宮內膜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PTEN 蛋白定量表達情況[分,M(P25,P75)]
子宮內膜癌組表達強度低于正常子宮內膜組,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組表達強度低于正常子宮內膜組。見表3。

表3 三組PTEN 蛋白定性表達情況(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中國,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和健康,成為社會的巨大負擔[4-7]。乳腺癌治療方式有手術聯合放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TAM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用于乳腺癌治療已超過30 年,是非常有效的乳腺癌術后一線輔助治療藥物,可顯著降低乳腺癌的復發風險[8-12]。2018 年NCCN 乳腺癌指南[13]推薦,絕經前首選TAM治療5 年,如仍未絕經,則繼續使用至10 年,顯著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14]。
長期服用TAM 后月經多不規律,甚至絕經,體內呈現低雌激素狀態。TAM 有弱雌激素作用,隨著服用時間的增加,劑量累積,可引起一系列婦科病變,包括子宮內膜增生、息肉、肉瘤和癌變[15-17]。TAM 相關子宮內膜癌患者病理級別通常為更高級別,臨床預后較差[18],但具體機制尚無定論,因此了解其分子機制對于制訂治療策略并減少TAM 對子宮內膜的影響至關重要。明確TAM 相關子宮內膜病變的早期分子標志物,可有效預測子宮內膜病變的發生,為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目前Ⅰ型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分子標志物有5 種,包括PTEN、PIK3CA、K-ras、β-catenin。PTEN 是10 號染色體上缺失的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基因[19],屬于抑癌基因,是Ⅰ型子宮內膜癌中發現的最早和最常見的遺傳改變之一,被稱做子宮內膜的“看家基因”[20]。PTEN 可通過調控細胞內PIP3 含量從而調控細胞生長。PIP3 位于細胞膜,是細胞生長調控的重要通路之一,活化的PIP3 可激活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使細胞從G1期進入S 期,促進細胞生長及增殖。PTEN 有脂質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使PIP3 去磷酸化,降低細胞內PIP3 水平,從而使細胞停止在G1期,阻止細胞生長,誘導細胞凋亡[21]。PTEN 在Ⅰ型子宮內膜癌中的突變率為35%~83%,在至少20%的子宮內膜癌前病變中功能完全喪失或突變[22-23]。提示PTEN 表達缺失不僅限于子宮內膜癌,在子宮內膜增生中就已存在,是Ⅰ型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分子事件[16]。本研究對Ⅰ型子宮內膜癌組織進行免疫組化檢測,發現細胞質中棕黃色顆粒明顯減少,部分完全缺失;半定量積分法發現,子宮內膜癌組PTEN 蛋白表達量低于正常子宮內膜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越來越多學者致力于研究PTEN 與TAM 導致子宮內膜病變的相關性,Holtz 等[23]研究顯示,在有乳腺癌史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服用TAM 與未服用TAM患者的子宮內膜組織中PTEN 蛋白表達無明顯差異。Prasad 等[24]研究顯示,在有乳腺癌史的女性中,與TAM相關子宮內膜癌含有與散發性子宮內膜癌相似的遺傳改變,為TAM 導致子宮內膜病變可能的分子機制提出了新思路。郭蕾等[25]研究發現,絕經期婦女服用TAM,PTEN 外顯子突變率明顯高于正常組,而與子宮內膜癌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出PTEN 可能是TAM導致子宮內膜病變的早期分子事件。本研究中,三組PTEN 蛋白定量表達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TAM 的弱雌激素作用,使得子宮內膜長期處于增殖狀態,引起PTEN 蛋白表達進一步減少,導致子宮內膜病變;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組與正常子宮內膜組中PTEN 蛋白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樣本量較小,差異不明顯所致;且PTEN 蛋白定性分析顯示乳腺癌術后服用TAM 組PTEN 蛋白表達強度有明顯降低趨勢。
綜上所述,服用TAM 可能出現PTEN 蛋白的表達逐漸減少,影響相關通路,使子宮內膜呈持續增生改變,進而發展為子宮內膜癌。馬雪蓮等[26]研究指出,TAM 通過效應分子miR-1297 的異常表達發揮作用,引發其下游靶基因PTEN 的表達發生改變,致使P13K/P-ATK 途徑激活,P-ATK 表達上調,細胞異常增殖,逃逸凋亡,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發生癌變。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樣本量較少,將會開展更大樣本的研究,專注于PTEN 與TAM 相關子宮內膜病變之間的關系及具體機制。明確TAM 相關子宮內膜病變機制,即可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礎,亦可指導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