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萃萍 歐陽曉春 余小驪 潘 婕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神經內科,江西南昌 33000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占全部腦卒中的60%~80%,既往研究揭示高尿酸血癥是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但是,近年關于尿酸對不同性別、基礎疾病及種族造成卒中風險等存有爭議[2-5]。因此,本研究設計采用性別、年齡1:1 匹配的回顧性研究方案,通過檢測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與匹配的非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探討血尿酸水平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生風險,為臨床開展腦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確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6]診斷標準;②年齡45~80 歲;③接受核磁共振檢查;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腦或脊髓腫瘤、腦膿腫、肺癌等;②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卒中復發等;③服用別嘌醇或苯溴馬隆的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炎患者;④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史。非卒中組來源于同期門診體檢患者,納入標準除未發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外,其他標準參照卒中組。
納入研究患者304 例,年齡50~75 歲,平均(65.14±5.80)歲。其中152 例新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卒中組,152 例匹配的非卒中患者為非卒中組。入院后血檢驗與影像檢查等均經患者知情同意書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臨床資料 通過醫院電子病例系統回顧性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入院時血壓、身高、體重;生活習慣包括:吸煙、飲酒;血液指標包括:血常規、血脂、腎功能、肝功能、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像指標:頭顱X 線計算機斷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用以診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1.2.2 檢測方法 入院后次日早晨經肘靜脈采取空腹血4 mL 并離心采集血清2 mL,使用BC-2800 邁瑞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西麗生產廠)檢測血常規;URIT-8031 分立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常州銳品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檢測血脂、腎功能、肝功能、血糖等;同型半胱氨酸POCT檢測儀(杭州普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2.3 尿酸分組 臨床界值:血尿酸水平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根據臨床界值將患者分為血尿酸正常組與血尿酸偏高組。采用統計學三分法將血尿酸水平分為低水平血尿酸、中水平血尿酸、高水平血尿酸三等份組。其中女:低水平血尿酸為154.00~279.00 μmol/L、中水平血尿酸為280.00~357.00 μmol/L、高水平血尿酸為358.00~559.00 μmol/L;男:低水平血尿酸為213.00~334.00 μmol/L、中水平血尿酸為335.00~400.00 μmol/L、高水平血尿酸為401.00~649.00 μmol/L。考慮男女尿酸臨床正常值不同,故統計分析時采用性別分層分析。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血尿酸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關系采用多因素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方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收縮壓、吸煙、飲酒、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HO)、血尿素氮與血糖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重指數(BMI)、白細胞、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尿酸、血肌酐、谷草轉氨酶(AST)、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s)
注:BMI:體重指數;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三酰甘油;TCHO:總膽固醇;AST:谷草轉氨酶;Hcy:同型半胱氨酸;1 mmHg=0.133 kPa
血尿酸正常組與血尿酸偏高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人數百分比女性為42.70%(38/89)與65.12%(28/43),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P=0.015);男性為49.60%(62/125)與51.06%(24/47),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03,P=0.862)。按照血尿酸水平,采用統計學三等分法的不同性別患者尿酸水平及相應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生率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與不同血尿酸患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生率比較[例(%)]
按性別分層分析,并將年齡、血壓等常規因素,以及經單因素分析篩選出的BMI、HDL、飲酒、白細胞、血小板、血尿酸、血肌酐、AST 及HCY 等指標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混雜因素(P<0.20);采用多因素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后顯示血尿酸對女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風險為1.01(95%CI:1.00~1.01,P=0.027),在男性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按性別與尿酸水平分層調整因素前后尿酸水平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生的風險值見表4。
隨著人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改變,高尿酸成為卒中人群第四高危險因素,與心腦腎等多個重要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7-8]。目前為止,有關高尿酸血癥與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結論尚存爭議[9-10]。本研究提示:中老年人群缺血性卒中風險隨著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進一步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癥可能是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該風險在男性中尚不明確。

表4 血尿酸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關系
國外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癥與缺血性卒中發生呈正相關,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 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1]。一項系統分析了238 449 名成人資料的Meta研究顯示:高尿酸組與正常尿酸組比較,卒中風險增加[12]。另一項以醫院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的前瞻性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癥患者與正常尿酸患者比較,缺血性卒中風險增加2 倍;并發現高尿酸是我國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13]。本研究提示卒中組與非卒中組之間,BMI、白細胞、血小板、HDL、血尿酸、血肌酐、AST、Hcy 等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已有研究證實BMI 升高、血小板增多、高Hcy血癥等均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后發現高尿酸可能是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個潛在危險因素,但該風險在男性中尚不明確,提示控制尿酸水平對女性高尿酸血癥患者預防腦卒中發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血尿酸具有抗氧化與促氧化雙重作用,尿酸水平和腦血管病疾病總體呈U 型關系[14]。生理濃度的尿酸作為抗氧化劑,有神經保護作用;當尿酸水平偏高時,尿酸作為促氧化劑,發揮神經毒性作用[15]。有研究顯示正常水平的血尿酸對Ⅱ型糖尿病有一定保護作用,但偏高水平的血尿酸可促進糖尿病相關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16-17]。高尿酸促進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風險的可能機制包括[18-20]:①促進LDL 氧化與過氧化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②引起血漿抗氧化物濃度下降,清除自由基能力減弱;③激活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引起血小板黏附,促進血栓形成;④通過氧化應激機制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促進炎癥介質的反應,如單核細胞趨化蛋白、NF-κB、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
綜上所述,中老年人群缺血性卒中風險隨著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該風險在女性中顯著,而在男性中尚不明確,該研究發現對于中老年人群缺血性卒中防治有著重大意義。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在于樣本量小,納入患者數量有限,并且為回顧性研究,不能夠控制好其他影響因子,因此,本研究結論尚需采用大樣本量、前瞻性研究設計與多因素分析來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