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金 靜
西安市第五醫院(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西安 710082)
失眠,中醫上稱之為不寐,是一種持續相當長時間的睡眠質和/或量令人不滿意的狀況,經常表現為入眠困難、寐而易醒、醒后難寐、時寐時醒、徹夜不眠,它是現代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因其病因具有復雜、容易反復、輕重不一、難以根治等特點,給廣大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痛苦。同時,失眠作為現代人的常見心身疾病,其危害性往往得不到足夠重視,相關數據表明,失眠患者當中只有5%~10%的人會尋求醫學幫助,很多患者在發生失眠癥狀時往往認識不足,直到身體出現其他伴隨癥狀時才去就診,給失眠的治療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治療效果欠佳。歷代醫家提出“陽不入陰”是不寐證的總病機,如《靈樞·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流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陰蹺盛不得入于陰,故目不瞑矣”[1]。《論語治則·不寐論治》中闡述“陽氣自動而靜,則寐;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明確指出了不寐是因為衛氣久留于陽,陽氣滿,陰陽不交。經絡學說認為,督脈乃陽經之海,總督諸陽;任脈為陰經之海,總調人身陰經經氣。失眠的根本病機在于“陽不入陰”、“心腎不交”、“目開不閉”導致不寐證的發生。而《素問·逆調論》曰:“陽明者, 胃脈也。胃者, 六腑之海,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 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可見不寐病機之雜。筆者選取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的患者30例,運用平衡火罐配合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治療不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一般資料 選取不寐癥狀患者60例,30例患者納入試驗組給予平衡火罐配合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治療,另30例對照組,僅給予安慰劑治療。試驗組:30例患者,最大年齡62歲,最小34歲;其中女性19例,占比63%,男性11例,占36.67%;病程最長6年,最短1.5年。對照組:30例患者,最大年齡75歲,最小41歲;女性17例,占比57%,男13例,占43.33%;該組患者中病程最長6年,最短1.5年。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醫不寐診斷標準和西醫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為不符合納入標準,具有軀體或精神疾病、因藥物導致失眠的患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遵醫囑給與維生素C(國藥準字H11020356,規格:0.1 g×100片)口服,1片/次,1次/d)。試驗組:給予平衡火罐配合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治療,平衡火罐1次/3 d,治療15 min/次;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1次/d,10 min/次。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評價療效。平衡火罐:①評估,局部皮膚完好無破損。②物品準備。③實施,即閃罐,在背部兩側膀胱經分別閃罐3個來回,一個從上而下,一個從下而上[2];揉罐,閃罐至火罐溫熱時,將火罐沿督脈及膀胱經走向揉背部3次;走罐,涂少量潤滑油于背部,沿督脈及膀胱經走向推罐3個來回,推罐吸力適中,順序:先中間、后兩邊,以皮膚起紅暈為度;抖罐,沿背部兩側膀胱經分別抖罐3個來回;留罐,所有手法完成,留罐5~10 min,檢查吸附力;起罐,一手夾持罐體,另一手拇指按壓罐口皮膚,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順利起罐,起罐時勿強拉,以免損傷皮膚。
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通過開天門(兩拇指以“一指禪”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由眉心按揉至百會約1 min);推坎宮(雙手大魚際及拇指自印堂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做分推至太陽穴1 min);揉太陽(以蝴蝶飛手法用拇指指端揉太陽穴1 min);揉百會(拇指按或揉,亦稱按百會約1 min);勾風池壓安眠(以中指指端由風池穴勾至安眠穴做按壓約1 min);勾廉泉(雙手中指由安眠穴順勢勾至下頜廉泉穴,以中指指端勾按約1 min);按承漿(以一側食指固定下頜,拇指按壓承漿穴約1 min)[3-5]。上述步驟根據患者需要重復2-3個輪回。操作中每個步驟按壓30-50次,按壓速度120-160次/min,操作安排在中午、晚9時進行。在頭面部推拿操作過程中,操作者以緩慢腹式呼吸引導患者跟隨節奏,將氣體緩慢的傳送到腹部臍下,使腹部任其自然的起伏鼓蕩。吸氣時腹部充實飽滿,呼氣時腹部緊張內裹,使呼吸更加深長、自然、勻細。通過意識將氣徐徐吞吐,保持呼吸12次/min以下,使呼吸漸緩,脈搏頻率降低,使機體氣機的升降開合調整到最佳狀態。同時,告知患者專注于呼吸,隨著操作者的口令,以意念從足底漸次放松,直至頭部,最后達到形松神靜,逐漸入睡狀態[6-7]。
3 療效評價標準 選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價患者睡眠質量。PSQI中18個條目組成7個成分,其中睡眠時間越短,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試驗組干預前后發放PSQI量表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調查,以治療前后PSQI量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果、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個成份減分值進行效果評價。此外,總體療效參照顯效:癥狀消失,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改善,睡眠時間較前增加小于3 h;無效:癥狀無改變,睡眠時間無顯著改善,從而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依從性干預措施:為保證該項目順利實施,課題組專設中醫綜合治療室做為操作場地,有專門的治療床及床旁隔離設施,由專職護士負責操作,標準規范、統一。環境相對病房舒適、安靜,私密性良好,有效保證了實施效果。治療周期內需要出院的患者亦不影響治療周期,出院后可繼續在中醫綜合治療室完成治療。
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組間分析采取雙側t檢驗或卡方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分類變量表示為頻數(%),采取卡方檢驗分析,P<0.05認為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
1 試驗組治療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 治療后患者的PSQI 量表的各項評分均值降低,睡眠質量均值下降19%;入睡時間明顯縮短,其均值下降達45%,說明治療的確有效。治療前后患者的PSQI 量表各項目成分減分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1。
2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有效率僅23.33%,試驗組30例患者治療后未發生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達86.66%,明顯優于對照組(χ2=24.4,P<0.05),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PSQI各成分項指標對比成份平均減分率比較(分)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平衡火罐是中醫拔罐療法的一種,是平衡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以神經傳導學說為途徑,以自身平衡為核心,運用不同的拔罐手法作用于人體的一種非藥物治療的自然平衡療法,以操作簡便,易于普及,無損傷,患者易接受,療效明顯且無副作用為特點,既能治病又能防病[8-10]。引陽入陰推拿法作為中醫外治療法中的一種,是通過手法直接作用于機體,松解粘連,緩解肌肉痙攣,解除局部病變;同時使操作處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血液循環加速,帶走炎性物質;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調整內臟功能,改善心理狀態,修復各種損傷,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理療方法。
中醫學認為,失眠的根本病機在于“陽不入陰”、“心腎不交”,而“頭為諸陽之會”,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以輕柔的手法施行于頭面部諸穴,調整系統內能和信息,激發經氣,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功能由督脈開始,以推拿手法將氣血流注歸于陰經,達到“陽氣靜、陰氣生,陰陽和則夜寐安”狀態,從而可顯著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提高其生活質量,恢復正常的生理性睡眠[11-1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適用于睡眠障礙患者評價睡眠質量,包含入睡所需時間、睡眠效率、實際睡眠時間、睡眠伴隨癥狀、睡眠質量、安眠藥應用及日間功能狀況7個維度。18個條目按照0-3分計分,得分之和為PSQI總分,數值在0-21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13-14]。由表1可以得出,經過平衡火罐配合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治療的試驗組睡眠質量分值明顯降低,表示睡眠質量較治療前有改善;入睡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延長,睡眠效率提升。在總體療效上見表2,癥狀消失、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的患者達10例;睡眠時間較前增加小于3 h但癥狀改善的患者有16例,總有效率超過86%,證明該療法的確有效。在臨床治療過程當中,80%的患者在治療當下(日間)跟隨操作者引導即可進入睡眠狀態,且有效睡眠可達30 min以上;90%的患者自訴夜間睡眠質量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主要表現在入眠困難情況緩解者,占比45%;寐而易醒、醒后難寐、時寐時醒等情況發生率降低者,30例患者當中占比70%;徹夜不眠情況發生周期有效延長。
平衡火罐配合引陽入陰氣息導引推拿法治療不寐的關鍵是從患者生理機能的調理上去改善失眠狀況,在控制干預后的效果反彈方面要明顯好于藥物治療,安全有效。同時,專業的手法按摩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經肌肉的緊張度,顯著改善由失眠所引起的焦慮或抑郁狀態,方法簡單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