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
過敏性疾病是由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有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濕疹等,其各自的表現不盡相同。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過敏性疾病產生的共同土壤為“過敏體質”。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過敏體質屬于中醫(yī)體質學說9種體質中的特稟質,是在稟賦遺傳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異體質,在外在因子的作用下,生理機能和自我調適力低下,反應性增強。其敏感傾向表現為,對不同過敏原的親和性和反應性呈現個體體質的差異性和家族聚集的傾向性。

中醫(yī)學有“肝應春”的理論。春季自然界陽氣生發(fā),風氣逐漸旺盛,人體肝氣順應自然生發(fā)特點,疏泄功能旺盛,易產生內風,外風引動內風則春季多發(fā)與風邪相關的疾病。過敏性疾病屬于西醫(yī)范疇,但它和中醫(yī)的風邪所導致的疾病一樣,具有起病急,發(fā)病快,易反復發(fā)作,部位多變,游走不定和瘙癢難耐的特點,并且過敏原與風邪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如蕁麻疹以皮膚上突然出現風團塊,于數分鐘或數小時后即可消退,來去無定蹤,瘙癢異常為特點,這正好體現了“風善行而數變”“風無定體”的特點。這是中醫(yī)學中典型的風證,因其風團時隱時現,因而又叫癮疹。
其次是伏邪致病,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發(fā)的邪氣。伏邪不僅有外感所致的伏邪,而且還包括內傷雜病所致的伏邪。如清劉吉人的《伏邪新書》所云:“感六淫而即發(fā)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fā)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后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曰伏邪。”或者某些患者因遺傳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體內,逾時而誘發(fā)。再者由于先天稟賦各異,后天五臟功能失調,自身生成毒邪,逐漸累積,遇到過敏原等誘因即發(fā)病。人體之所以會發(fā)生過敏現象,是因肺、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導致寒、濕、毒積蓄體內,使機體免疫防衛(wèi)能力紊亂造成過敏體質,使外界刺激性物質(即過敏原)隨意入侵接觸呼吸道黏膜、胃腸道黏膜、皮膚結締組織中的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而發(fā)生反應形成瘙癢、水腫、充血、潰爛等一系列過敏反應。現代醫(yī)學變態(tài)反應學認為,當變應原初次刺激機體時,會產生特異性抗體IgE。由于IgE與組織細胞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故形成的抗體固定在某些組織的肥大細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細胞表面,使機體呈致敏狀態(tài),而并未發(fā)病。當再次有變應原侵入時,則引發(fā)過敏反應。這與我們傳統(tǒng)醫(yī)學的“伏邪致病”理論極其吻合。因此春季好發(fā)過敏性疾病與稟賦因素、風邪引動伏邪致病相關。
春季多發(fā)的過敏性疾病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有人早晨起床時,覺得眼皮黏住了,睜開都費勁,甚至嘴巴也覺得黏住了。有人不光眼睛干、嘴巴干,手也干得像砂紙,感覺到了春天,護手霜的消耗速度比冬天還快。花很香,飯也很香,但是有人就是好像嗅覺和味覺都出問題了,感覺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個味道。有人看起來都像剛剛大哭了一場,紅著眼睛紅著鼻頭,眼睛還發(fā)癢老想揉。有人感覺腦袋上一整天都頂著個大鐵罩子,又沉又悶,沒有清醒的時候。還有人呼吸系統(tǒng)倒是沒過敏,但是身上忽然莫名奇妙冒出一堆紅疙瘩。
對于易發(fā)過敏性疾病的人群,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宜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飲食調護,合理有節(jié),防患于未然。
治療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發(fā)病時疏風散邪,配合清熱、涼血、祛濕之法,而緩解期則以平調陰陽,祛除伏邪為主要方法,改善特稟體質,具有毒副作用低、遠期療效好等方面的優(yōu)勢。可減少抗組織胺類藥、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過敏性鼻炎經驗方(薄荷、陳皮、僵蠶、烏梅、五味子、前胡、杏仁、桔梗、蒲公英、魚腥草、黃芩、白術、薏苡仁、茯苓、辛夷、蒼耳子、白芍)祛風化痰,通鼻竅起到急則治其標的作用。
蕁麻疹經驗方(生地、當歸、白鮮皮、赤芍、丹皮、防風、蟬蛻、僵蠶、苦參、徐長卿、荊芥、甘草)祛風化濕,清熱涼血,在臨床上也有較好的療效。
筆者曾經治療過一位40多歲的女醫(yī)生。當時也是春天,她蕁麻疹發(fā)作,比較嚴重,全身起紅色的皮疹,瘙癢難忍,甚至臉上都有。仔細追問病因,她是過敏體質,這次發(fā)病前可能由于羊絨衫貼身穿,開始有點皮膚瘙癢,后來發(fā)展成全身皮疹瘙癢,繼而出現急性蕁麻疹發(fā)作,口服抗組胺藥癥狀緩解,但出現頭昏、嗜睡等副作用,而她那時又要做學術報告,十分苦惱,故來向中醫(yī)求助。她皮疹色鮮紅,發(fā)病急驟,皮疹此起彼伏,是典型的風熱襲表型蕁麻疹,治以疏散風熱、涼血解毒,服用中藥7劑,癥狀消除,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而對過敏遷延日久或體質虛弱者還需采取補肺益腎、健脾養(yǎng)血之法,以平調陰陽。如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貼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調整體質,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