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趙清喜
【摘要】在臨床上,功能性便秘屬于胃腸功能失調癥,是消化系統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腸道功能性疾病如便秘可能因腸道菌群失調所致,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從而達到治療腸道功能性疾病如便秘方面的療效已獲確認。目前在腸道菌群分析中廣泛應用到的技術為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16S sRNA高通量焦磷酸測序、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聚合酶聯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本文對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分布及腸道菌群調節的作用做了研究,以期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功能性便秘;腸道菌群;調節作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43-01
功能性便秘在臨床上屬于原發性持續性便秘,且主要由腸道疾病或非全身疾?。ㄈ硇约膊??)引起,且發病因素包括排便習慣不良、飲食不當、情緒抑制、生活規律改變等。在全世界范圍內,功能性便秘已發展為高發性疾病,其中兒童發病率由0.7%增加至29.6%,成人發病率由2.5%增加至79%。目前臨床對該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療方案。在其發生和發展中,腸道菌群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輔助治療功能性便秘方面,腸道微生態制劑發揮著重要作用[1]。因此本文特將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分析及腸道菌群調節作用作如下綜述。
1腸道正常菌群
人體胃腸道中寄居的微生物種類多達1000種以上,總數高達1014個,是人體細胞總和的10倍。按一定比例組合的腸道菌群,各菌之間相互依存、制約,共同維持一定的生態平衡。在維持宿主健康的過程中,腸道菌群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可作為生物屏障,避免潛在致病菌入侵和粘附,也可參與宿主的多項生理活動[2]。
2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腸道菌群改變
在功能性便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腸道菌群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腸道菌群失調多發生于便秘人群,且會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如誘發結腸癌,促發多種腸道疾病,加速衰老。在腸道菌群組成方面,功能性便秘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主要表現為潛在致病菌相對增多和專性厭氧菌相對減少等改變。由于該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發,因而其存在的腸道菌群改變差異較大。
3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分析檢測技術
3.1細菌培養法
在分析致病菌群、優勢菌群、菌落數量以及細菌活性方面,最理想的方法為傳統細菌培養法,且其是早期分析腸道菌群的主要方法,但此種方法在近幾年的應用中有所減少。原因在于其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如敏感性差、不同培養基檢測結果不同、培養檢測無法分析腸道大多數細菌等[3]。
3.2分子生物學技術
在腸道菌群鑒定中,近幾年傳統培養法已逐漸被分子技術所替代,而隨著分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逐漸采用的腸道菌群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6S sRNA高通量焦磷酸測序、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聚合酶聯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4]。
4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調節作用
4.1益生元調節
作為一種膳食補充劑,益生元主要對少數種或者某種菌落中細菌的活性或生長產生選擇性刺激,進而對宿主產生有益影響。作為一種非消化性低聚糖,益生元主要包括低聚甘露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乳果糖、菊粉等。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在治療功能性便秘方面,益生元具有顯著療效。有研究對功能性便秘女????????????????????????? 性患者采用益生元治療后,結果顯示患者腸道菌群中的致病性梭菌屬可顯著減少,但患者治療后排便次數變化較小。
4.2益生菌調節
作為一種無致病性或者低致病性微生物,主要定植于人體生殖系統以及腸道內,其可以是多種菌的復合制劑,也可以是單一的菌株制成。益生菌中常用的主要包括釀酒酵母菌、乳球菌、糞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以及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在治療功能性便秘方面,采用益生菌治療的機制可能為:一通過代謝產生多種有機酸,降低了腸道內的pH值,從而實現了對胃腸功能以及腸道蠕動的調節作用;二可能對患者的腸道菌群加以改變。目前,益生菌是國內外研究中相對較多的一種,且其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效果主要通過糞便性狀總評分、便秘相關癥狀總評分、每周排便次數等加以描述[5]。
4.3合生元調節
作為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合劑,合生元可促使上述兩種成分共同發揮作用,其可抑制有害菌生長,促進有益菌繁殖身長,可為建立一個良好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從而減少腹瀉,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保健功能。有研究表明,在服用含低聚果糖、鏈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合生元制劑4w后,患者的糞便性狀總分明顯降低,而排便頻率明顯提高。這表明在治療便秘方面合生元可發揮顯著的療效。(引用文獻呢)
4.4FMT(第一次出現縮寫后應該標明全稱)調節
FMT主要是向受體患者腸道內移植健康人體的糞便。近幾年在臨床上,FMT是一個被重新關注的治療方法,但關于其在治療功能性便秘方面,目前的有關研究尚不足。有研究對慢傳輸型便秘患者20例采用FMT治療后,結果顯示患者治療8w后,其中7例患者有效治愈,而12例患者病情顯著改善。目前FMT的方法尚未發展成熟,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技術流程,在篩選糞便供體、保藏和運輸糞便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因而還需進一步的深入研究[6]。
5結論
綜上所述,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發病過程中,腸道菌群的改變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腸道菌群檢測方法、患者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年齡等各異,且得出的結論差異較大,但大部分結果均證實,患腸道菌群的改變主要為潛在致病菌如腐敗梭菌相對增多和轉型厭氧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的相對減少。但腸道運動和桿菌受到腸道菌群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因此對患者腸道功能和腸道菌群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并研究新型的治療方案,對于患者疾病診治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娜娜,范文廷,畢茹茹,秦婷婷,馬萍,顧兵.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分析及腸道菌群調節作用的研究進展[J].臨床檢驗雜志,2018,36(01):34-36.
[2]林柳兵,沈艷婷,闕任燁,蘇凱奇,陳懿榕,李勇.功能性便秘與腸道微生態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04):884-887.
[3]劉煉,劉春強.腸道菌群與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03):666-668.
[4]吳可柱,胡建華.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分布與治療策略[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7,26(03):273-276.
[5]白冰瑤,劉新愚,周茜,閆晨靜,韓雪,董小涵,蔡東偉,趙文.紅棗膳食纖維改善小鼠功能性便秘及調節腸道菌群功能[J].食品科學,2016,37(23):254-259.
[6]謝尚奎,任東林,鮮振宇,彭慧,王曉學,林宏城,胡邦.結腸慢傳輸型便秘大鼠腸道菌群的變化及益生菌的干預效果[J].廣東醫學,2016,37(03):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