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超
【摘要】目的:探究產房助產士全程陪護對降低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自然分娩的孕婦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常規的護理和監護,觀察組:助產士全程陪護護理,生產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產后的出血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產后2h,2~4h內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婦自然分娩時,助產士全程陪護能夠有效降低自然分娩后產婦的出血率,明顯改善了產婦的生活質量,對產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助產士全程陪護自然分娩產后出血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223-02
產婦自然分娩后出現出血現象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出血量過多時,會誘發多種并發癥,嚴重時還會造成產婦死亡,嚴重威脅產婦的恢復與生命健康,產后出血量的觀察已經引起了醫學上的重視[1]。據相關報道提示[2-3],助產士全程陪同能夠有效降低自然分娩產婦產后出血情況。本文選取了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自然分娩的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助產士全程陪同自然分娩產婦產后出血情況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自然分娩的孕婦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觀察組:年齡22~33歲,平均年齡(26.5±4.3)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4±1.1)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35例。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6.8±4.2)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1.3)周,初產婦39例,經產婦36例。兩組在年齡、孕周、分娩情況等基礎資料方面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的護理和監護。觀察組:助產士全程陪護護理方法:第一產程中,助產士務必密切觀察胎兒的胎心、產婦的宮縮情況,如有異常,例如子宮破裂預兆,就必須馬上進行解決。撫慰產婦情緒,同產婦介紹分娩過程中可能出現地各種情況,做好產婦的思想工作,指導產婦緩解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的成功率。第二產程中,輔助產婦取得合適體位,觀察產婦的腹部形狀,胎兒的胎心音等,幫助產婦腹壓,宮縮間隔期適當進食,補充產婦體力;若初產婦1小時內、經產婦半小時內仍然沒有分娩預兆,則需做好手術助產準備。觀察會陰情況,必要時進行會因側切處理;胎兒產出后,避開產婦處理胎兒,降低產婦心理壓力。指導產婦做好保暖工作,指導正確喂奶。
1.3統計學意義
使用SPSS1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t檢驗。計量數據使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產婦2小時內出血的有4例,出血率為5.33%,觀察組有2例,出血率為2.67%,經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2~4小時內出血的有17例,出血率為22.67%,觀察組有8例,出血率為10.67%,經比較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雖然現代醫療技術較為發達,剖宮產和人工助產較為普及,但從生理學和生物學上來說,自然分娩是最有利于母嬰健康的分娩方式[4]。但自然分娩不可避免地會對產婦會陰造成損傷,若發生會陰撕裂,產婦可在疼痛的影響下產生抗拒或畏懼心理,從而影響產程。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出血現象比較常見,造成產后出血的原因很多[5]。分娩前的疼痛導致多數產婦生產時發生情緒過于緊張、焦慮的情況,產程延長和滯產的產婦更甚,更容易出現產后出血的現象。
本文經過臨床研究,對照組產婦2小時內出血的有4例,出血率為5.33%,觀察組有2例,出血率為2.67%,經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2~4小時內出血的有17例,出血率為22.67%,觀察組有8例,出血率為10.67%,觀察組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因此,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助產士全稱陪護,給予產婦心理指導和生理觀察,至關重要。分娩前,需嚴密觀察產婦子宮情況,并鼓勵產婦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分娩。第二產程時,產婦一旦出現異常狀況給予及時處理,避免大出血的發生。生產完畢后,對產婦及新生兒進行優質護理,不僅要保證胎兒健康,還要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率。
參考文獻
[1]李冬梅.助產士全程陪護降低產后出血率的措施和效果觀察[J].母嬰世界,2016,(9):120.
[2]邱迎軍.產房助產士全程陪護對降低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的影響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5):274-275.
[3]王欣.助產士全程陪護降低產后出血率的措施和效果[J].醫藥前沿,2017,7(25):306-307.
[4]王波.產房助產士全程陪護對降低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的影響探析[J].中國處方藥,2018,16(5):105-106.
[5]張春霞.分析助產士全程陪護對降低產后出血率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8,5(39):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