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趙一辰 ,胡欣蓉,魏紅梅,王良君
(1.錦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2.錦州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高血壓屬于常見慢性疾病,2011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占死亡原因的41%,高居首位。老年人屬于高血壓好發群體,且多為原發性高血壓,其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普遍較低[1]。老年原發性高血壓需長期治療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而患者無法長期住院,大部分時間是在家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后續服務與管理,可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2]。近年來,隨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的實施,高血壓健康管理適宜技術逐漸發展起來,為探索其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課題組開展了本研究。
選擇錦州市凌河區正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已確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在本社區居住時間≥2年;(3)愿意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4)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5)接受隨訪≥1年。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并發癥,如腦梗死、腦血栓、腦出血等;(2)肝腎功能異常;(3)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4)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調查;(5)無法進行一年以上隨訪,不愿意配合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每組104例,對照組: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齡60~83歲,平均(70.8±3.4)歲。研究組: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齡60~82歲,平均(70.4±3.7)歲。兩組在年齡、性別、血壓水平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研究對象實施為期一年(2017年1—12月)的健康管理,對比分析兩種健康管理干預的效果。
1.2.1 信息收集 課題組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于管理前(基線調查)后(隨訪一年)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情況、血壓水平、癥狀緩解情況及健康管理服務滿意度等。
1.2.2 健康管理 對照組開展常規健康管理,接受原發性高血壓知識教育,常規用藥指導與心理護理干預、健康教育,定期隨訪等。
研究組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版)》[3]中高血壓健康管理服務規范進行管理。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1)健康體檢。每年進行一次較全面的體檢,可與隨訪相結合。通過分析體檢結果,提供針對性服務,如針對生活尚可自理者,社區服務人員或志愿者只需定期隨訪;針對生活不能自理者,社區服務人員應經常送藥上門、定期隨訪。按照《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服務規范》要求將體檢結果和隨訪結果錄入個人健康檔案。
(2)免費服務及雙向轉診。在社區開展“四免費”服務,即免費測量血壓、免費健康咨詢、免費提供健康教育處方、免費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將1級和2級高血壓患者納入社區高血壓健康管理范圍,一旦連續出現兩次血壓控制不滿意或藥物不良反應立即轉診上級醫院,待病情控制后再轉為社區管理。
(3)針對性健康教育。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與患者共同確定生活方式改進目標并在下次隨訪時評估進展情況。結合患者血壓控制情況及其他基礎疾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告知患者疾病預防與保健知識、出現哪些異常應立即就診。每月定期開辦高血壓防治知識講座,并通過板報、咨詢、微信等方式強化患者健康意識,叮囑他們做好飲食管理,適當運動鍛煉,參與老年人文體活動,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4)隨訪評估。每年至少4次面對面隨訪。根據血壓水平及臨床表現評估其是否存在危急情況,以便及時處理。評估內容包括上次隨訪到此次隨訪間的癥狀、并存的臨床癥狀、生活方式及用藥情況。隨訪評估頻率和隨訪形式(門診就診、電話追蹤和家庭訪視)視患者病情和行動是否方便靈活調整。
(5)定期上門保健服務。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應提高隨訪評估頻率,根據個人健康檔案,定期上門服務,由“等病人”轉變為“找病人”。定期醫療檢查,盡早發現異常情況并及時醫治。
(6)中西醫結合干預。常規西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有一定效果,但中醫適宜技術可增強療效,如耳穴貼壓、降壓藥枕及中藥足浴等。可向患者詳細解釋這些治療方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方便患者選擇。
觀察與記錄管理前后(隨訪一年時)兩組相關信息,包括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癥狀改善率及血壓水平等,評估患者健康管理服務滿意度。
研究對象獨立完成問卷,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研究對象對健康管理服務越滿意。問卷共3個選項,非常滿意(≥90分)、一般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滿意率=(非常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被調查總人數。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錄入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資料間比較采用行×列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干預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 1。
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s)

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s)
組別 性別(男/女)5 7/4 7 6 0/4 4 0.1 7 6 0.6 7 5年齡(歲)研究組對照組t/χ 2 值P值7 0.4±3.7 7 0.8±3.4 0.3 7 8 0.6 4 5收縮壓(m m H g)1 4 7.3 5±1 6.3 2 1 4 6.2 6±1 5.6 1 0.1 0 0 0.9 2 0舒張壓(m m H g)1 0 6.8 7±4.3 4 1 0 7.0 1±4.1 6 0.2 3 8 0.8 1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比較(%)
兩組干預前收縮壓與舒張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血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s,mmHg)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s,mmHg)
組別收縮壓(S B P)舒張壓(D B P)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1 4 7.3 5±1 6.3 2 1 4 6.2 6±1 5.6 1 0.1 0 0 0.9 2 0 1 2 7.8 4±9.2 8 1 3 6.9 8±1 0.5 2 1 8.5 1 6 0.0 0 0 1 0 6.8 7±4.3 4 1 0 7.0 1±4.1 6 0.2 3 7 0.8 1 2 8 8.8 3±6.9 1 9 6.9 4±7.0 4 1 4.8 0 6 0.0 0 0
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心煩易怒、頭脹等癥狀,干預前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改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癥狀改善情況對比[n(%)]
研究組健康管理服務滿意率達97.11%(101/104),高于對照組的 82.69%(86/104),且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5。

表5 兩組健康管理服務滿意率比較(%)
老年人是高血壓高發群體。高血壓為慢性疾病,需長期住院治療,但大部分患者無法做到,只能轉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在家休養,在這種背景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長期監測、隨訪評估、健康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4]。老年人對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若能做好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不僅可以改善其預后,還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
本次研究將208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健康管理,研究組應用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管理時間為一年。結果顯示:研究組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血壓控制有效率、癥狀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收縮壓與舒張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張春等[6-8]的研究結果一致。健康管理適宜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發展,通過每年一次全面的健康體檢,建立患者個人健康檔案,定期隨訪評估其健康情況,從而做出針對性處理;通過多種形式的規范性健康教育與健康咨詢,增強患者保健意識,改正其不良行為,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更好地發揮非藥物干預的效果[9-10];通過定期上門主動“找病人”,盡早發現異常情況并及時醫治,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中適宜技術的應用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血壓控制有效率,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服務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