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玉,鄧宏彥
(中交天津港灣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感潮河段沿岸碼頭位于淺灘或防潮堤外坡處,受潮汐、水流相互作用。因水深較淺,大型船機進入,需要大面積開挖;同時離入海口較近,泥沙沉積,一般淺層地基承載力低。在感潮河段建設碼頭,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尤其要重視施工工藝對設計方案的決定性作用。施工可行的設計方案,可以消除施工變更,降低施工難度,節省施工造價,保證施工工期。
本文結合山東壽光小清河內某碼頭的設計,詳細分析施工條件,確定合理的指導性施工工藝,進行施工布置,據此選擇合理的碼頭結構,確保設計方案的成功。與施工工藝緊密結合的設計理念,對于感潮河段類似碼頭的設計具有借鑒意義。
本工程位于山東壽光小清河南岸,下游距離小清河入海口7 km。碼頭總長534 m,其中280 m碼頭前沿頂高程5.0 m,底高程-6.0 m。見圖1。

圖1 總平面布置圖Fig.1 General layout
高程系統采用當地理論最低潮面,極端高水位 4.83 m,極端低水位-1.12 m,設計高水位 2.60 m,設計低水位 0.27 m。
本工程位于受潮汐影響的河口港,距離入海口7 km,不受外海波浪影響。東北向大風時河道內僅有0.3~0.4 m波高,東北向大風又遇風暴潮,灘地水深2 m時,最大波高可達1.0 m。
場區地面平坦,呈西高東低趨勢,高程為1.61~2.16 m。地層自上而下為:淤泥質粉質黏土、粉土/淤泥質粉質黏土、粉砂、粉土、粉質黏土、粉土、粉砂、粉質黏土、粉土、粉質黏土,詳見圖2。①~④層承載力容許值為50~150 kPa;⑤~⑥層承載力容許值為180~190 kPa;第⑦層為粉砂(Q4al)飽和不液化土,中密~密實狀態,地基承載力容許值為300 kPa。
1)地質條件分析
工程區域表層-8.65~-12.25 m 以上承載力容許值為50~150 kPa,以下為190 kPa以上。采用重力式碼頭結構[1]須選用承載力高的土層。第④層以上承載力較低;根據地質勘察資料計算,⑤至⑥層土承載力亦不滿足要求;第⑦層可作為持力層,但需要深開挖,開挖方量大。而且現有的防潮堤將全部被挖掉,水利主管部門不能允許。因此不能采用重力式碼頭結構方案,只能采用高樁碼頭結構[2]方案。

圖2 鉆孔剖面圖Fig.2 Profile of drill hole
2)施工方式分析
在感潮河段或灘涂區域,航道未形成,建設碼頭時,是先開挖港池、航道還是先施工碼頭再開挖水域成為設計首要考慮的因素,即考慮碼頭是水上施工還是陸上施工。高樁碼頭水上施工需要動用大型船機,樁基由打樁船在水上打設,縱橫梁、面板由起重船在水上安裝;陸上施工即干施工須在淺水區域設置圍堰,回填施工場地,陸上打樁設備打設直樁和斜樁,陸上施工碼頭各種構件。兩種施工方式形成的工程造價差異較大,其中干施工不受潮汐、波浪影響,施工便利,工程造價低。
本工程泥面標高為1.61~2.16 m,對比設計水位,工程區200 m×534 m范圍低潮露灘,在接近設計高水位時全部淹沒,施工船舶無法進入。將該區域全部疏浚至設計標高后,滿足施工船舶進入,再施工碼頭構件,會增加施工工期和工程造價。考慮在現有地形,將工程區填高或者設置圍堰,進行干施工,以降低造價和縮短工期,但要做好渤海灣風暴潮期間的防護工作。
根據施工基礎條件分析,確定采用設置圍堰的干施工方案,不采用使用施工船舶的水上施工方案。調用港池所在區域的黏土,碾壓填筑圍堰,并將圍堰內側的區域填高整平,形成施工場地。
碼頭采用樁基梁板結構。樁基采用陸上打樁設備打樁,現澆鋼筋混凝土橫梁,安裝靠船構件。然后在樁基、橫梁組成的排架之間,用長臂反鏟開挖碼頭下方斜坡。開挖過程中注意對樁基的保護,同時確保開挖形成的反向斜坡不會影響圍堰的結構安全。斜坡形成后,利用反鏟拋石護面、理坡。預制安裝縱梁、面板,現澆鋼筋混凝土鋪裝層。
碼頭進入面層施工階段后,挖除圍堰,并進行港池水域的開挖施工。
圍堰坡底距碼頭前沿線的距離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垂直于碼頭前沿線方向能夠擺放打樁機械,并留有施工通道,二是碼頭下方斜坡陸地開挖時,圍堰陸地側岸坡穩定并留有施工通道。因此在碼頭前沿線外側30 m處布置圍堰軸線,圍堰寬4 m,頂標高4.0 m,兩側邊坡為1∶2。圍堰為就地取土,碾壓形成,詳見圖3。

圖3 圍堰與干施工開挖示意圖Fig.3 Excavation of cofferdam and dry construction
圍堰黏土碾壓后選取滲透系數,并考慮圍堰外側水位,進行滲流穩定性[3]計算。由滲流穩定性初步確定場地上游側的標高為1.0 m,該標高方便橫梁支模現澆施工。在施工時,發現場地上游側出現局部滲水,雖不嚴重,但對車輛行駛有影響。調整圍堰外側水位,并重新選取滲透系數進行滲流穩定性計算,根據計算結果將場地上游側標高抬高至1.4 m,確保整個場地為干的陸地環境。
分析本工程地勘資料,有一層5~10 m厚、標貫擊數達到50~70擊的粉砂硬層,樁基打入困難。此硬層能否穿透,是設計的難點和關鍵點。樁基能否穿透,樁型選擇,沉樁工藝至關重要。文獻[4]采用了水沖法配合錘擊的沉樁工藝,并獲得成功,如果按照此工藝,對樁在預制時就需要進行特別的水力設計。
對于標準貫入試驗結果,GB 50021—2001《巖土勘察規范》(2009年版)[5]提到應用N值時是否修正和如何修正,應根據建立統計關系時的具體情況確定。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及規范,對標準貫入試驗結果進行了修正。
1)美國Gibbs和Holtz認為砂土自重壓力(上覆壓力)對標準貫入試驗結果有很大影響。美國的Peck得出砂土自重壓力對標準貫入試驗的影響公式為:N=CN×N′;CN=0.77lg(1 960/σv)。其中:N為標貫試驗校正值;N′為標貫試驗實測值;CN為自重壓力影響校正系數;σv為試驗深度處砂土有效垂直上覆壓力,kPa。
試驗深度在-16~-22 m,上覆有效垂直壓力按240 kPa計算,標貫試驗實測值為70擊,計算標貫試驗校正值為49擊。
2)按照DB J11-501—2009《北京地區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范》[6],當有效覆蓋壓力大于25kPa時,標貫試驗技術按Peck公式計算,CN按表取值。該層粉砂為中密,CN取為0.69,計算標貫試驗校正值為48擊。
3)美國Terzaghi、Peck認為,對于有效粒徑d10在 0.1~0.05 mm 范圍內的飽和砂、細砂,當其密度大于某一臨界密度時,貫入阻力將會偏大,貫入擊數大于15擊時,按照下式校正:
N=15+(N′-15)/2
按照上式與前面同等條件進行計算,N值為42.5 擊。
4)根據GB 50487—2008《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7],當標準貫入試驗貫入點深度和地下水位在試驗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同于工程正常運用時,實測標準貫入錘擊數進行校正。
根據以上分析,形成修正后的標準貫入擊數,結果見表1。

表1 考慮各因素修正貫入擊數統計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modified penetration number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
本工程硬層埋深達20 m,受上覆土層和地下水影響,標貫試驗實測擊數修正后在40~49擊。
根據相關施工規范和經驗,標貫擊數小于50擊時,樁基打入可行,不需水沖配合沉樁。
灌注樁造價明顯高于預制樁,且臨水側樁基表面要光滑、完整,須保證帶水澆筑混凝土的質量。方樁、PHC管樁在碼頭結構中都可以采用,多數時候取決于施工條件、地質條件、預制場及工廠化條件,并要特別注意安全、可靠、耐久及施工破損率等因素。
對于PHC管樁,使用范圍廣,生產廠家較多,可選規格多;PHC管樁分節預制,單節長度不宜過長,長樁需要接樁,接頭常形成薄弱點;若接樁后垂直度不能保證,將降低樁的承載能力,甚至在打入時造成斷樁;PHC管樁可采用重型柴油打樁錘沉樁,但可承受錘擊數較少,尤其是穿透較厚的堅硬土層時,耐打性不強。
工程附近某碼頭采用PHC管樁,因當地無管樁生產廠,從南方購買,單米樁費用增加多且施工時沉樁較困難。本工程陸地施工要穿透硬粉砂層5~10 m,經綜合分析[8]采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方樁。方樁考慮在專業預制場預制,水上運輸,在附近商港通用泊位卸船,拖車運入工地。
樁基設計按貫入度、標高、樁基承載力檢測要求進行控制。選錘主要根據規范、地質資料通過試樁、檢測確定錘重,也可通過附近工程以往資料,根據公式計算初步判定錘總。主要依據動測承載力公式推導,采用英標HILEY公式。公式變形后,以設計貫入度為已知條件,導出選錘的重量范圍值。本工程中硬粉砂層,中密~密實,厚5~10 m,實際選用125型錘。
高樁碼頭接岸結構受岸坡土質、整體穩定和上部荷載影響。本碼頭后方土層承載力低,緊鄰港池,陸地與水域高差約11 m,整體穩定是設計計算中的關鍵點。為加強接岸結構和岸坡的穩定性,提高原地基承載力,碼頭平臺后方的擋墻下部采用振沖碎石樁進行地基處理,碎石樁樁徑800 mm,間距1 500 mm,正方形布置。
根據前述施工條件的分析,施工工藝確定為碼頭樁基陸地施工,橫梁直接現澆,不再搭設滿堂腳手架,縱梁和面板等構件預制安裝,形成支撐面后現澆鋪裝層。
高樁碼頭排架采用5根600 mm×600 m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方樁,前方設1對叉樁,樁底高程為-33.0 m。現澆倒T形鋼筋混凝土橫梁,底寬1.3 m,高2.55 m。預制安裝鋼筋混凝土T形縱梁,底寬0.5 m,高1.2 m。預制安裝350 mm厚鋼筋混凝土面板,并現澆150~230 mm鋼筋混凝土鋪裝層。碼頭下部護坡采用100~200 kg塊石護面,坡度1∶2。接岸結構基礎采用碎石樁進行地基處理,上部為塊石基床,現澆C30F250混凝土擋墻,擋墻后方回填塊石棱體。碼頭結構斷面見圖4。

圖4 碼頭結構斷面圖Fig.4 Cross section of wharf structure
本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臨時圍堰起到了良好的擋水、止水作用,提供了干施工的環境;預應力方樁直、斜樁均穿透了5~10 m的粉砂硬層,不需水沖輔助沉樁,選錘合理,樁基檢測結果符合設計要求;碼頭上部結構施工快速而方便。現場施工過程,驗證了設計中對施工條件的分析是準確有效的。
合理的指導性施工工藝直接決定設計方案的成立與否。本文在充分分析設計基礎條件,論證并確定合理的施工指導性方案,據此進行總體設計和結構設計,切合實際,方便施工,縮短工期,節省造價,可避免施工變更、施工中預制構件浪費、施工工藝及設備重大調整、工期拖延。對于感潮河段類似條件下的碼頭設計可提供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