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本報記者 彭澤鋒

“看完綠皮書就想吃炸雞”“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要自駕出游”。隨著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于上周末登陸中國熱映,有關電影情節的討論也在近日一波接一波登上微博熱搜。極高的討論度也讓該片票房水漲船高,6日晚間突破1.7億元人民幣,成為近20年國內最賣座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究竟是什么助推了講著白人和黑人故事的《綠皮書》在華票房大賣?影片在華的成功是否能證明中國觀眾開始愛上藝術片呢?
小金人光環不如“對胃”關鍵
“《綠皮書》的票房成功背后,顯然是得益于奧斯卡光環。”據美國《綜藝》雜志5日報道,該片在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后,在北美市場的2600間電影院都有加演,上映16周后,票房在上周末逆勢增長121%,達到460萬美元。“不管在北美市場如何風光,奧斯卡光環遠不足以保證中國市場票房,”一位院線人士表示,從總體來看,奧斯卡獲獎影片以往在中國市場的反響并不太理想,如201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中國票房僅600多萬元人民幣。“因此,《綠皮書》的成功,更大程度還是影片對上了中國觀眾的胃口。”
“綠皮書”是美國當年給黑人到南方旅游的導游手冊,標明哪些餐館和旅店能接納黑人顧客。對美國觀眾來說,從該名就能看出這是部圍繞“種族歧視”展開的影片。但對于大多數不清楚緣由的中國觀眾而言,該片被很多人看做是文藝版的《人在囧途》。在影評人肥羅君看來,國產電影不缺爆笑喜劇,也不缺嚴肅的藝術電影片,但很少出現用類型片電影模式包裝出來的文藝片。影片中“黑白配”的兩個人起初相互瞧不上,但經歷一場旅行后最終相互理解并且惺惺相惜。兩位主演在互損中發展友誼,這點也很符合中國男人表達友情的方式。而影片也在這樣的身份錯位中完成了對深刻主題的表達,既有很強的戲劇沖突,卻又展現喜劇的畫風,不會給觀眾過于沉重的觀影體驗,這其實是一種高級喜劇。
“炸雞”帶火奧斯卡
“奧斯卡影片在中國上映的時間正在不斷加快。”在美國《截止日》網站看來,這樣的做法無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奧斯卡帶來的熱度。相比之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等獲獎影片在歐美首映和中國上映間基本都相差兩到三個月,盜版、觀影期待值下降等因素無疑會影響最終票房。
《綠皮書》上映檔期非常精準,不僅緊貼奧斯卡頒獎禮,更選在春節檔剛結束時。與此同時,院線也加入這場影片的精準營銷中。由于影片中黑人鋼琴家從嫌棄到翹著蘭花指吃炸雞的一幕,意外帶起一輪炸雞熱。
不少影院索性與炸雞店展開合作,允許觀眾在看《綠皮書》時帶炸雞桶入場。“看著電影吃著炸雞,實際上是院線、商家和觀眾共同為該片打造出的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一位影院經理表示,與其說影片吸引人,不如說是獨特的觀影體驗和網絡制造出的“吃炸雞”話題,更能讓觀眾買票入場。
愛上藝術片還需多久
《綠皮書》已成為中國票房成績僅次于《泰坦尼克》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但這是否意味著觀眾已全面接受非商業影片?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綠皮書》在同類影片中票房已出類拔萃,但在票房關注度上同《復仇者聯盟3》這類的好萊塢大片依然存在差距,背后其實是部分喜愛商業大片的觀眾對非商業題材的影片依然不感冒。
如果從歷史來看,奧斯卡在中國市場遇冷就更加明顯。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國內最終票房停留在1.05億元,僅列2018年中國總票房榜的第83位,而《海邊的曼徹斯特》票房更是僅有794萬元。從這點上看,《綠皮書》的確打破了文藝、傳記類型電影的票房魔咒,但更接近一個偶然,而不能代表觀眾口味的全面轉變。
《綠皮書》之后,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也即將登陸中國院線。有分析指出,由于影片皇后樂隊的背景,影片在中國市場也有一定的票房潛力,重點要看發行方如何找到這部音樂傳記片的“炸雞”,吸引觀眾入場。▲
環球時報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