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16名跨黨派參議員星期一致函特朗普總統,要求今年4月“與臺灣關系法”簽署40周年時向臺灣派出一個包括內閣級別官員在內的高級政府代表團,參加相關紀念活動。這封信函的牽頭人是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和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斯。
美國國會的部分議員又想圍繞臺灣問題展示他們的影響力了。去年“臺灣旅行法”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通過后,美臺提升官方關系的大部分激進條款到目前還沒有被特朗普政府使用過,那些議員看來想借“與臺灣關系法”出籠40周年的機會制造一個突破。
去年6月美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新大樓落成時,美臺的一些分析曾認為國務院或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可能前往剪彩,但當時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會晤是壓倒性的議題,新大樓的剪彩未受到媒體重視,也沒有美高級官員前往。
總的來看,華盛頓如今對美臺關系升溫持明里暗里的推動態度,國會在前面打頭陣,通過各種法案,美國政府則攥著這些法案作為向中方施壓的籌碼,這是美方目前臺海政策的基本態勢。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籌碼什么時候用,怎么用,主要取決于華盛頓與北京的關系,而不是美臺關系。
美國閣員級的環保署長曾于2014年訪問過臺灣,參加的是“與臺灣關系法”35周年紀念活動。當時馬英九當局與大陸關系緩和,那件事因此沒有形成危機。
美臺官員互訪沖大陸底線的主要標志有兩點,一是官員級別升高到內閣成員以上,二是美國外交和國防高級別官員訪臺,或者邀請臺灣的“外交”“國防”高官訪美。這些都是中美建交原則明確禁止的。
美方通過的“臺灣旅行法”與中美建交原則公開對抗,特朗普政府如果履行它,將嚴重沖擊中美關系,華盛頓對此是清楚的。美4名參議員今年2月也曾致函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要求邀請蔡英文赴美演講,那一好斗的呼吁被普遍認為不著邊際,并未被引起重視。
比過去更囂張打臺灣牌的意愿在美方不斷強化,但那樣做是有風險的,搞過頭會遭到北京的報復,從而損害美國利益,這樣的意識也仍在美國的精英和政策圈子里起作用。1994年美國國會議員聯署要求促成李登輝訪美,聯署的參議員多達76人,與今天國會議員圍繞臺灣問題的聯署規模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美國近年赴臺的國務院最高官員是助理國務卿,國防部高級官員則沒有公開前往臺灣。美方任何提升美臺關系的實際行動必將遭到中方強烈反對,中方的相應反制不可避免。美方往前拱的跨度越大,中方開展反制的強度就將越高。這個邏輯必將很確定。
美國的體制制造了其政出多門的格局,外交的美國就像八腳的章魚一樣,中國如果追蹤美國的每一個聲音,就會被牽制得疲于奔命。我們的資源應當集中用來警惕、對付美國官方在臺灣問題上的出格舉動。
中國有應對美方在臺灣問題上搞事的外交牌,這不用我們多說,美方對此想必很清楚。除此之外,臺灣緊靠大陸,我們直接采取行動懲罰臺美勾結另有諸多便利,而且能立竿見影產生影響。近年大陸軍機繞臺飛行等起到了打擊“臺獨”氣焰的良好效果,大陸公布直接面對臺灣民眾的31條惠臺措施也搞得“臺獨”勢力窮于招架。我們還需開發更多的杠桿和工具,壓制臺美勾結的升級。
打擊“臺獨”、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目前處于關鍵的膠著期。民進黨仍然把挾洋自重當成擴大在臺影響力的法寶。要再經歷幾個回合的斗爭,使得倚仗美國對抗大陸最終成為臺灣政壇上毫無懸念的票房毒藥。到那時,兩岸即使尚未實現統一,臺海問題作為一個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挑戰也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