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響“優”和差的相關因素,一是先天遺傳因素,二是后天環境因素,三是個體主觀努力。對先天遺傳因素,我們要準確把握,揚長避短;對后天環境因素我們要輔助、改良;對個體主觀努力因素,我們要激勵。可以通過了解、尊重、激發、愛與欣賞等程序步驟來培優補差。
關鍵詞:“優”“差”;相對概念;“培優補差”;策略
一、 “優”與“差”的概念
這里所說的“優”和“差”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優”是指“優等生”,簡稱“優生”。通常是指學習成績在一定范圍內優秀的學生。有時也指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方面表現好的學生。“差”是指“學困生”。通常是指學習成績在一定范圍內不佳的學生。有時也指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方面表現不良的學生。學生個體之間不僅在學習成績、品行表現方面存在差異,在其他方面差異也是存在的。
差異性是普遍的。這是自然現象,也是社會現象。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個學生群體,無論從哪個方面、以什么標準來看,個體間的差異都是存在的。希望通過“培優補差”實現質的飛躍、達到全“優”是不切實際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只能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已。
差異性是全面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具備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及自我認知智力等。其基本組成是多元的,其基本結構也是多元的。科學的做法是全面發展、揚長避短。一方面,各種智力,不管其遺傳物質基礎如何,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發展進步,即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各種智力不是均衡的,要把自己的優勢智力加以培養,即個性發展。這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與學習成績存在較多相關的是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用學習成績的優差來評價學生的全部發展顯然是片面的。
二、 “培優補差”的策略
弄清了這些問題之后,來說說“培優補差”的策略。
從與學習成績的相關因素來說,不外乎三大類,一是先天遺傳因素,其中最相關的是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二是后天環境因素,其中最相關的是學校和家庭因素;三是個體主觀努力,其中最相關的是情感態度觀念和過程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優秀、后天環境優越、個體主觀努力優異,是成為“優生”三個條件。反之,先天遺傳素質不良、后天環境不佳、個體主觀努力不大,任意一項便足以產生“學困生”。“培優補差”就是要針對這些方面采取適當的策略。對先天遺傳因素,我們要正確認識,準確把握,揚長避短。比如,教師對學生的性格、氣質、注意力、意志品質等心理因素要了解。在學習生活中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教師對外向型的學生多些激勵,對內向型的學生多些勉勵。比如,建設好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家校共育、豐富課堂內外學習資源……對學生個體,我們要想方設法鼓勵他們。比如,用模范人物、先進事跡、榜樣力量鼓勵學生立志,指導學習方法、訓練思維過程、發展智力……
從教學程序步驟來說,教師對學生應了解、尊重、激發、愛與欣賞。一是教師要了解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等素質,了解學生的家庭、學校、社會等后天條件,了解學生的個體主觀努力狀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狀況,包括神經系統的發育、腦的發育水平;學生的心理狀況包括,學習動機水平、注意力、認知能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情緒情感水平、意志力、能力、氣質、性格、思維習慣、元認知能力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后天環境條件,包括家庭狀況、在校狀況、社會交往狀況等。學生的個體主觀努力是指學生個體行動。它是行動的直接動力和內在原因,對學生的行為、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決定著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傾向性和選擇性,也決定著活動的質量、水平和效果。二是教師要尊重學生。首先,在了解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現實條件和水平,實事求是,尊重人成長的科學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其次,尊重學生作為個體學習成長的主人的主體地位。第三,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挖苦,侮辱,體罰學生。多些鼓勵安慰。不當面揭丑揭短,不爆學生隱私。對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三是激發。在了解、尊重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熱情和潛能。激發,要遵循原則,講究方法策略、程序步驟。課堂教學中,要遵循直觀性、啟發性、系統性、鞏固性、力量性、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因材施教等原則,激發學生學習需要和動機,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還要堅持育人原則,不斷加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加強理想前途教育、職業愿景教育,指導人生規劃,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動力。對學困生更要給予期望和等待。重要的是給予學生以激發。四是愛與欣賞。學生是未成年人,來自成年人的愛與欣賞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外化的欣賞溢于內在的愛。愛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愛學生,要學會悅納學生的一切,包括優點、缺點、平庸點。而不是對學生的某些缺點斤斤計較。我們當然希望學生優秀、卓越,但也要能坦然地接受學生的平凡、平庸。悅納不是聽之任之、無為而治,而是在大局上的一個根本態度。在悅納的前提下,講方法、講策略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促進學生進步。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發展進步,便值得肯定和贊許。不把教育功利化。總之,為師者,根本的是要愛學生、愛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朱德全.現代教育理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R].
[4]張世臣等.心理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5]智力的結構[M].1983年出版.
作者簡介:
張慶軍,四川省瀘州市,四川省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