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有效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我們需要讓孩子們“真”種植,而不是教師“給予”的種植,要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要讓幼兒實際操作,為他們的發展創造機會;要時刻追隨幼兒的發展需求,挖掘種植活動中的多元教育價值。
關鍵詞:主體地位;實際操作;多元價值
為了提高幼兒園種植活動的有效性,我堅持“真”種植,即體現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幼兒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以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深入挖掘種植活動中的多元教育價值。
一、 “真”種植,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這里的“真”種植是指由幼兒親自設計的種植,而非教師給予的種植,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更加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案例1:種什么?
春風吹來,孩子們感嘆道:“好暖和啊!”一日生活皆課程,這時我抓住時機說:“是啊,真暖和,說明春天來啦,春天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可以去郊游。”“可以播種。”“可以種桃樹。”“可以種山芋。”“可以種黃豆。”……最后孩子們把重點放在種植上了。我提議:“咱們來一次大討論吧,看看應該種什么。”在討論活動結束后,我要求大家在喜歡種植的植物下面貼上小笑臉,小笑臉最多的植物獲勝。
在案例1中,我始終尊重幼兒的在種植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于“種”什么完全由幼兒來決定,我只扮演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這樣的種植活動才是“真”種植,而非教師“給予”的命令式的種植活動,從而有效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二、 實際操作,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機會
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和種植知識的獲得,不是教師“教”就能獲得的,需要給幼兒創造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即讓幼兒在“種”中習得種植的科學知識,探索“種植”的科學方法。
案例2:種山芋
“山芋怎么種?有哪些準備工作要做?”我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分析、思考,他們立即聚在一起討論起來。幼兒1說:“在地上挖洞,把種子放在里面,再撒上土,澆上水,不就行了嗎?”“不行,媽媽說得種山芋秧苗,我和媽媽一起去買過。”幼兒2表示反對。“都行吧!”幼兒3采取了折中的態度。“到底是用種子,還是用秧苗,還是都行?哪種說法對呢?大家想想辦法吧!”我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要不都試一試?”鬼機靈幼兒4提議道。“哇,對啊!都試試不就知道結果了嘛!接下來怎么做呢?”我繼續問。“鐵鏟、水桶,種子和秧苗都準備一些。”這是孩子們最后的決定。孩子們拿著材料來到種植園,熱鬧的種植活動開始了。幼兒1挖了一個洞,剛要種秧苗,只見幼兒2急切地說:“不對,不對!得先培土,攏得高高的,再在攏上挖洞,種秧苗,這樣山芋才能長得更大些。”聽了幼兒2的建議,大家又開始攏起土來。這時我并沒有著急讓孩子們種植。而是提醒他們觀察一下攏起的土堆。幼兒1說:“怎么這么歪呢?有的土攏還緊挨在了一起。”“這么歪,肯定會長出歪歪的山芋,怎么辦呢?”我問道。“把土堆攏得直一些。”“讓土堆排好隊。”孩子們紛紛獻計獻策。“那,我們來試一試吧。”我鼓勵道。
在種植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實踐、自主發現才是種植活動的關鍵。當孩子們在種植過程中產生分歧時,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通過經歷探究過程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經驗體系。如案例中幼兒1和幼兒2對于種植山芋的種子還是秧苗有不同的看法,我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創造讓他們自主探索山芋生長變化的規律的機會。又如幼兒為了能長出又大又直的山芋,想出了攏土堆,讓土堆排隊的方法,在不斷的嘗試、探索過程中,孩子們互相交流,并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由此可見,只有動手實踐,才能真正推動幼兒的發展。
三、 追隨幼兒需求,挖掘多元教育價值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程整合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種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一直追隨幼兒的發展需求,從幼兒的需要出發,挖掘種植活動中的多元教育價值。
案例3:認識蘿卜
收獲的季節到了,我帶領孩子們來到種植園。活動中我引導孩子們觀察蘿卜葉的形狀,聞一聞它的味道,并請他們猜一猜蘿卜去了哪里。幼兒1抓住葉子拔出了一個蘿卜,并像發現新大陸那樣,興奮地說:“老師,蘿卜在這里!”于是孩子們紛紛拔起蘿卜來。接下來,孩子們開始洗蘿卜,一邊洗還一邊討論著,幼兒1說:“媽媽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蘿卜還能解毒呢!”“多吃蘿卜,還能幫助消化!我肚脹的時候,媽媽都讓我吃蘿卜。”我順著孩子們的思路說:“哦,吃蘿卜有這么多好處呢!有的小朋友平時不愛吃蘿卜,看來以后真得吃點蘿卜了。對不對啊?”“對,吃蘿卜身體棒!”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道。
在案例3中,我就地取材,利用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給孩子上了一堂“食育”課。追隨幼兒的思維,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挖掘種植活動的多元教育價值,這才是真正以幼兒為主體的課程教育。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孩子們知識經驗體系的形成,不是通過教師“教”得來的,而是在與環境和學習伙伴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種植活動是一種引導孩子們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為孩子們親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種植活動中,我通過“真”種植、實際操作、多元價值的挖掘來推動種植活動的發展,使孩子們開心種植、樂享生活。
參考文獻:
[1]車遠俠.追隨兒童問題情境的幼兒園種植課程建設——以中班黃瓜種植活動為例[J].江蘇幼兒教育,2018(1):8-12.
[2]申雅霏.幼兒園自然角活動的現狀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李蘇紅,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