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亞飛
摘要:國與國之間,人民的膚色有不同,語言有區別,而歌曲卻是想通的。歌曲以其獨特的感染力,使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在這種神奇音律面前都如癡如醉。正因為歌曲的這種特點,所以歌曲便早早的被統治者用來作為宣傳其政策主張的工具。本文將按時間順序探析歌曲被用作宣傳動員工具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歌曲 宣傳動員 歷史淵源
歌曲具有大眾化的特點,這使其在有史以來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早在先秦時期時人就認識到了音樂對于大眾的教化作用,音樂不僅可以促進個人德行品質的發展,還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和諧穩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國語·鄭語》中曾記載。“和”是此時天下人所追尋的重要理念。不僅追尋天地之和,還需注重君民之和。那么如何將這一理念傳遞給大家呢?歌曲便肩負起了這一重要的責任。此時的音樂創造者將“和”的思想滲透入其作品中,用音律之和來達到天下之和的愿望。對中國人民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關于利用音樂進行宣傳動員這一狀況表示贊同。
音樂可用來宣傳統治階級的思想及理念,經過廣泛的傳唱可以維護綱常倫理、端正社會風氣、提高百姓思想覺悟、為統治者服務。“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無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無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由此可見,音樂在古代統治者心中的地位已可見一斑,且認識到了利用音樂管理百姓的諸多益處。其中,歌謠是音樂中最被看重的一部分,韻律優美的歌詞、抑揚頓挫的曲調,不僅可以愉悅身心也可將統治階級的思想準確且柔和的表達給廣大聽眾。起到教化民眾服從君王統治,維護綱常禮教的作用,從這可以看出,歌曲所具有的宣傳動員功能已早被統治者所發掘并充分利用。
歌曲的宣傳效果在古代的戰爭中已非常顯著。據記載,漢高祖劉邦曾作過一首名為《大風歌》的軍歌,通過歌詞傳達出來一代君王的傲視群雄的豪情壯志,通過此歌的傳唱動員了廣大軍民積極備戰,軍隊上下同仇敵愾、奮勇殺敵成就一代佳話。明朝后期,國力衰弱、賦稅繁重、民不聊生,李自成應時而生,高舉農民起義的大旗。李自成不僅忠勇而且睿智,看清時局并帶領窮苦百姓謀求生路。《明朝出了個李闖王》在百姓中流傳起來。這首歌反響激烈,很多百姓因此投奔了李自成,為自己振臂一呼。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國,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為百姓謀得福祉,一時間一大批頌揚農民起義的歌曲應運而生,不僅宣傳了太平天國“有田同耕、有衣同穿、天下大同”的思想,也在百姓中樹立了太平軍與其領導者的權威,動員了廣大窮苦大眾參與太平軍、支持洪秀全領導。
鴉片戰爭以來,不同類型的歌曲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且傳遞的內容也逐漸豐富。清末光緒舉人黃遵憲,作《軍歌二十四章》,其每章均以“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二十四字結尾,字字鏗鏘,不僅彰顯了我中華民族的國威,也使炎黃子孫熱血沸騰。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成立了興中會、提出了“三民主義”,在國內外組織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為了響應孫中山先生的領導,我國的一些愛國之士將對中國民眾的呼吁編作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來宣傳革命。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甚至將學唱軍歌作為士兵每天的必做內容,馮玉祥曾根據作戰經驗親自編寫了近百首的軍歌供士兵習唱,在當時的影響十分深遠,有些歌曲流傳至今。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自成立以來就充分發揮利用歌曲進行宣傳動員作用。中共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誕生的,且成立之初,支持者甚少,物質基礎也相當薄弱。要想將中共的主張及政策傳播給中國人民是非常困難的。首先,電臺是當時最有利的宣傳工具,但完全被國民黨所掌控,共產黨根本無法觸及。利用報刊、傳單等文字類的宣傳材料又非常消耗物力,加之當時的中國百姓的文化水平,文字類的宣傳方式很難發揮作用,歌曲以其大眾化的特點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首選的宣傳工具。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各地接連舉辦聲勢浩大的工農歌詠活動也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具有革命內容的歌曲。如《五一紀念歌》、《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歌》、《工農聯盟歌》等。這些歌曲大都是與當時的政治生活相輔相成的,不僅使廣大中國百姓認知了中國共產黨,也逐漸了解其所提倡的民主主義,喚醒了廣大工農群眾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
歌曲的宣傳動員功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在戰爭中兩個民族不僅是在物質力量上進行抗爭,更是精神力量的一種對抗,為了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經過抗戰歌曲的宣傳動員使我國民眾在精神上絕對相信中國必勝,正義必勝。
日軍在“九一八”事變后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初始的中國百姓并沒有深切感受到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在內憂外患的時刻,眾多愛國音樂家站在百姓的視角,用最大眾化、最懇切的語調唱出了想對廣大中國民眾說的話。如:《抗日歌》、《故鄉》、《保家鄉》等,不僅唱出了我國所面臨的困境也喚起了百姓保家護國的熱情,進而意識到國不保何談家。除了激起百姓的抗戰熱情,音樂家們還針對抗戰士兵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等不僅使我軍士氣大增,也鞏固了所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除了凝聚人心、激揚斗志外,堅實的物質后盾也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通過抗戰歌曲的動員使我國社會各階層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抗戰。首先,動員了廣大百姓參軍。在戰爭中士兵數量的多少是戰爭能否取勝的重要因素。經過動員,我軍人數大增,百姓均以參軍為榮,不僅士兵斗志昂揚,親人的也是極力支持其參軍報國。曾一度出現母親送兒參軍,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參軍熱潮,據記載我軍的武裝力量中農民比例約占到50%,知識分子、地主、婦女、兒童也都積極的參與到抗日大軍中。除了直接參軍外,還有一些民眾捐錢捐物、做軍鞋、做軍衣、照顧傷病員,在敵后為抗戰做著貢獻。
利用歌曲進行宣傳動員還有利于樹立中國共產黨的權威,激發百姓參政意識。通過歌曲對中共政策及方針的宣傳,廣大百姓對中共不斷地深入了解。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歌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些歌曲的傳唱使廣大民眾成為共產黨忠實的擁護者,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中共共產黨一直貫徹實施的民主政策也是通過歌曲使百姓熟知的。國民黨期間一直實行一黨專政,中國百姓毫無參政權,甚至無知情權。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政策一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使農民有了話語權,真正的翻身做了主人。久被壓迫的農民高唱:“民主的政府老百姓要享福,法西斯的政府老百姓要受苦”這類歌曲在這一時期廣泛傳唱,提高了共產黨的社會地位與權威。
中國共產黨積極宣傳人民民主的政治政策,各根據地不斷加強民主政權的建設。通過《擁護雙十綱領》、《擁護雙十綱領二十條》等歌曲的傳唱使百姓意識到參政的重要性與積極性,百姓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在選舉活動中都主動行使自己的權力,使普選真正落到了實處。《認真選舉》中唱到:“共產黨領導咱,大家事大家管,政府也由人民選”,在接下來舉行的普選活動中,選民占公民的75%左右,婦女參加選舉的達80%,公民參與選舉這一舉措得到百姓的極力擁護。
除此之外,為了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實施了一系列的利民措施,如減租減息,大力發展工商業,獎勵墾荒等,耳熟能詳的《南泥灣》就唱出了開荒后的美好場景,改革后的美好前景鼓舞了百姓進行生產勞動的積極性,使各根據地的經濟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忠,薛松海.中國音樂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2]朱絳.抗戰歌曲精選[M].上海:大江南北雜志社,1987.
[3]闞培桐.民族之魂:中國抗日戰爭歌曲精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4]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5]陳志昂.抗戰音樂史[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