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斐
摘要:中國古建筑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成一家的中國古建筑體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生輝。中國地域幅員遼闊,經緯跨度廣,加之地形復雜多樣,因而逐漸形成了各地風格迥異的建筑風格,而每一種建筑風格的形成都受當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地域因素對古建筑風格形成密不可分,從地域角度研究分析我國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閩派、晉派、京派、蘇派、川派的形成原因,有助于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成因。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 流派 成因 地域
中國古建筑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和勤勞智慧的結晶。從六千余年前的半坡遺址到明清時代恢弘的紫禁城京派建筑,都以各自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薈萃了當時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華。對于中國古建筑本身的特點,比如組群、藝術風格、結構方式、建筑材料,已經有了很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并對現代建筑產生了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作為高中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結合我國不同地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不同古建筑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中國地域幅員遼闊,經緯跨度廣,加之地形復雜多樣,因而逐漸形成了各地風格迥異的建筑風格,而每一種建筑風格的形成都受當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因此對各地建筑風格的探究將會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綜合考量。地域因素對古建筑風格形成密不可分,從地域角度研究分析我國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閩派、晉派、京派、蘇派、川派的形成原因,有助于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成因。
一、中國古建筑風格形成地域因素分析
(一)皖派建筑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皖派建筑是中國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以磚、木、石為主料,以徽州三雕為裝飾工藝特點,馬頭墻、天井是獨具特色的空間結構造型。總體布局構思巧妙,和諧典雅。高脊飛檐、樓臺亭榭體現了高超的建筑水平,精湛的雕刻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徽派建筑位于錢塘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多東南風,氣溫高、光照強,空氣濕潤;春秋兩季氣旋活動頻繁,冷暖變化大。
該地域多大風天氣、多雷雨,且由于民居建筑的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所以當地人民為了避免大風掀翻瓦塊、防雷、防火,形成了據上述三個功能于一體的設計:馬頭墻。
受文化傳統和地理因素影響,當地民眾“處之以學,行之以商”。經濟的崛起和文化的繁榮讓皖派建筑融合了文化和經濟理念,皖派建筑中高深的天井即是代表。皖派建筑以天井為中心的高墻深院的建筑特色,不僅體現了建筑的尊貴性和蓄水的實用性,也寓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商人心態。
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且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筑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為多,石料也很豐富,因此有了雕刻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形成了著名的徽州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其題材受儒文化的影響殊深,也是民間藝人主觀意志的充分體現。
(二)閩派建筑
閩派建筑是我國閩南地區在長期發展歷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建筑風格,土樓是閩派民居最為鮮明的代表。土樓是生土夯筑技術的極致水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建筑學、人類學的寶貴遺產。
閩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性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地形以低山和丘陵為主。
該地域平地面積狹小,又因為低山、丘陵眾多,因此平地多在山間,加之當地富有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智慧的閩南人民設計出一種依山就勢、布局合理的建筑——土樓。這種生土高層建筑類型外形以圓形為主、內部構造精巧,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
該地雨量充沛,排水功能良好又是一個對建筑的要求。土樓設計有具通風、采光和引泄屋水三個功能于一體的天井,底層沿廊與天井交匯處也具有排水溝。除此之外,土樓的屋頂結構也有效地防止了雨水對外圍土墻的侵蝕。
(三)晉派建筑
晉派建筑是包括山西以及陜甘寧部分地區體現大院文化、窯洞文化的民居建筑。晉派建筑南北交融,風格古樸,大致可以分為城市建筑和窯洞建筑。
城市建筑,也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多由晉商所建造。晉商善于經營,在積累了足夠財富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鄉大興土木,形成了今天璀璨奪目的大院建筑風格。如民俗博物館之稱的祁縣、“三晉第一宅”的晉中王家大院、善字當頭的萬榮縣李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的渠家大院等。
山西,氣候干燥、人少地多,又因晉商的家眷大多留在原籍,因而這些大院占地廣闊,明亮寬敞,氣勢恢宏,斗拱飛檐,磚瓦磨合房屋錯落有致,展現出晉商的穩重大氣,嚴謹深沉。
晉派建筑中的窯洞建筑是中國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建筑,是黃土高原土質結構與勞動人民天人合一的智慧結晶,是當地人民在這片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土地上因勢利導、鑿洞而居的選擇,具有黃土高原獨特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
該地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地形較為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這種建筑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同時也包含了人文因素在其中,符合生態的理念:黃土高原黃土豐富。黃土具有質地均一、極難滲水、有膠結力、不易崩塌、直立性強等特點,是建造窯洞的優勢;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窯洞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窯洞不僅經濟實惠,建筑成本低,同時又不大量占用耕地,因此被當地人民廣泛采用。
(四)京派建筑
有著3000多年歷史文化的六朝古都北京建筑,從皇家園林到四合院,無不透著中國建筑文明的意境和內蘊,是中國古建筑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北京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
北京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之一,由于北京地區冬天寒冷少雪,春天氣候干旱,風沙很大,因此,四合院的住宅設計迎合了這種氣候需求。四合院四周被房屋和墻壁包圍,可以抵擋風沙和寒冷侵蝕;各個房屋之間走廊相連又互相獨立,適合大戶人家世代同堂的居住需求,符合北方人民注重家庭團聚的文化居住觀念。
宮殿建筑作為京派建筑的最高水平,是皇權意識在建筑上的直接體現。某種意義上講,京派的宮殿建筑是一個擴大化的四合院,其建筑風格和理念并沒有脫出傳統四合院的范疇。
(五)蘇派建筑
蘇派建筑作為江南建筑風格的集中體現,是園林式建筑的藝術典范。
江南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雨水多,冬季氣溫溫和,河流分布廣泛。因此,蘇派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以躲避冬日北風的侵襲和方便夏天南風納涼。多建于沿河地帶,方便用水以及舊時的水路運輸。
(六)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是流行于云貴川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少數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包括川西吊腳樓、傣族竹樓、侗族鼓樓等。
川派建筑地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兼有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濕潤,總體來說氣候潮濕、晝夜溫差大,且地形以高原居多,排水緩慢,因此建筑的防洪排水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該地域具有氣候潮濕、晝夜溫差大、山地多平原少、地面蛇蟲較多等地域特點,生活在該地區的壯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便依山靠河,就勢建成吊腳樓。吊腳樓為半欄桿式建筑,可以適應各種地理位置要求;高懸地面的結構既方便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云南地區處在亞熱帶,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平均溫度21攝氏度;除有上述氣候等特點之外,該地區還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這給傣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建筑材料,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傣族竹樓由此而生。這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一般建造在小溪畔、大河岸,四周翠竹縈繞,綠樹茵茵,房梁骨架是竹子,墻體是竹編篾子。
侗族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主要用于娛樂聚會以及議事場所。全木質結構卻堅固牢實,是侗族人民建筑技藝的體現。歷史上,鼓樓均懸有一面牛皮鼓,平時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或遇火災、盜賊,村民便登樓擊鼓,足見古代川中人民在建筑中的“安防”設計。
二、結語
中國古建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的影響,不同的地理因素與文化熏陶演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流派,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也給現代建筑風格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分析了我國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閩派、晉派、京派、蘇派、川派六個建筑流派的特點以及地域因素對其流派形成的影響,為研究中國古建筑流派、推動中國建筑文化發展提供一點思路。
參考文獻:
[1]王建省,戴智彪,王宗澤,金璇.中國古建筑特點及主要結構形式[J].中國科技信息,2016,(23):30-31.
[2]馬岸奇.中國古建筑六大派[J].磚瓦,2018,(08):10-14.
[3]陳君子,周勇,劉大均.中國古建筑遺產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02):194-200.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