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是中國普及率最高的一種藝術形式,書法治療(或療法)是藝術治療的一種,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精神康復療法,但目前書法治療的發展和應用仍在初步探索階段,挖掘書法治療的精神康復價值,完善書法治療的理論體系,提高書法治療的康復效能,為我國龐大的精神障礙類患者服務,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中國國情。
關鍵詞:藝術治療 書法治療 精神康復
漢字書法(以下簡稱為書法,專指中國的漢字書法系統)藝術自古以來是中國人修身養性重要手段之一,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經過幾千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精神內涵,擁有極高的心理康復價值。隨著國內外醫學界對精神康復方法的探索,藝術治療作為一種非語言的精神康復療法,在精神康復領域日益盛行,國內治療師,把書法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應用在精神康復領域,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由于書法的獨特地域性,目前在西方的藝術治療領域中尚未發現書法治療一項,雖然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存在漢字書法藝術,但在書法治療的相關報道也非常少見。大力研究和挖掘書法的康復療效,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中國國情。
筆者檢索了目前有關書法治療在精神康復領域中的文獻,總共僅10多篇,最早的一篇文獻是1996年費明[6]先生發表在《臨床精神醫學雜志》的《繪畫治療和書法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效果》,這些文獻基本都是臨床試驗,證明了書法在精神康復方面的療效,基本確定了書法治療的精神康復價值。但筆者發現這些文獻中對書法治療認知和應用相對粗放,對書法治療的精神康復價值挖掘不深,其康復內容及康復方式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書法培訓狀態,距離以精神康復為目的的書法治療還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目前書法療法的理論分析和構建,仍是空白狀態,對書法治療的應用缺少全面的認識和理論的指導。
關于書法的精神康復價值自古都有論述,只是相對零散和感性。筆者嘗試結合目前其它藝術療法的研究成果和古代書論中相關文獻,嘗試對精神康復中的書法療法進行分析和描述。
一、書法治療概述
書法治療,總體說就是利于書法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康復干預,從而達到預定治療目的的一種康復方法。主要包括書法介入、書法表達、書法分享分析、書法心理重建。當然這些步驟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遞進關系,每一步都可作為單獨的治療手段,其大體上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書法的藝術本質就具備治療作用,通過書法練習或書法活動來表達、宣泄、分享,讓患者在整個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調整、自我修復、從而改善癥狀。
第二是把書法活動或作品作為治療師與患者溝通和交流的媒介,通過書法活動過程或者作品呈現的狀況,來分析判斷患者心理情感及困擾,并積極的干預和化解,從而促進康復。
第三是在明確患者心理問題或者癥狀的情況下,治療師利用含有特定精神內涵書法作品或者書法活動讓患者進行強化訓練,通過重建藝術形象來實現治療。
二、書法治療的依據和支持
(一)書法的醫學養生功能
1.俗話說“壽從筆端來”,書法的養生祛疾作用,古人早有論述,黃匡《甌北醫話》記載:“學書用于養心愈疾,君子樂也。”宋代詩人陸游說:“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中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臟氣失調,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狂喜之時,習書能凝神靜氣,精神集中;暴怒之時,能抑郁肝火,心平氣和;憂悲之時,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悅;過思之時,能轉移情緒,抒發情感;驚恐之時,能神態安穩,寧神定志”,書法固有的精神內涵和表達方式能讓人很快安靜下來,減少躁動,達到中和之境。古代書法家多數是無疾而終,可見書法能有效改善書寫者的精神狀況,從而實現養生功能。
2.書法不僅僅是腦力勞動,還是一項全身體力勞動。古人云:“力發乎腰”“務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1],寫字時涉及全身30多個關節和50多塊肌肉。筆運于指,指運于腕,腕運于肘,肘運于肩。指、腕、肘、肩協調運用,通過不斷的書寫活動能調和氣血,活絡關節,平衡陰陽,強身健體。“醫學專家研究結論表明,在可使人長壽的二十種職業中,書法家名列榜首”[7]。
書法對人的精神和軀體的有益影響,是書法治療應用在精神康復領域中重要依據。
(二)書法的教育功能
書法教育是中國獨特的認知方式,書法的教育功能,已被廣泛接納和認可。書法中的審美教育、人格教育、認知教育、情感教育擔負著書法主要的教育功能。
傳統書法最高審美標準是“和諧”之美,和諧之美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處理好書法中的各種關系。比如,線條的粗細、曲直、藏露、筆畫的穿插避讓、結構開合、章法的虛實等等,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書法藝術就是關系的藝術。對于大多精神疾病的患者來說,特別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和抑郁癥患者,其發病原因,多數是由于現實生活中各種關系出現了問題或者缺失而引發的。書法對各種關系關注和表達無疑是對患者最好的教育啟示和心理強化。
明傅山說:“作字先作人”[1],“完美的藝術品必建筑在完美的心理基礎上”[2],書法的三要素:用筆、結字、章法對此皆有要求。比如中鋒用筆方能如錐畫沙,入木三分,這正是中國人主張做事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氣質的體現,藏頭護尾與中國人文質彬彬、謙遜有禮的品格相互契合[8]。黑格爾就中國的書法由衷的發出過贊嘆:“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書法對完美人格形成有很強的構建功能,在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患者中有很高的康復價值。
書法中各種感情的表達細膩而全面,有平靜的、熱烈的、輕松的、壓抑的、嚴謹的、暢達的……,我們從歷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書法作品中便可看出: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激不勵,志氣平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感激烈,跌宕起伏[1]。王寵《游包山集》文靜淡雅,古趣盎然等等。傳統豐富的書法作品形成了一個龐大而細膩的精神系統,為患者的心理重建及宣泄表達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素材。
(三)筆跡學研究的成果
投射技術是心理學三大重要技術之一。投射的基本特征是:一個人真正的動機、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動,可以通過此人的其他心理過程或心理活動產品間接的表現和反映,亦即投射出來[3]。筆跡就是書寫者心理投射的痕跡,西漢楊雄曾說“書,心畫也”[1]。這些痕跡是書寫者長期形式的書寫習慣,然而這些書寫習慣與作者的視覺、動作、情緒、注意、思維、乃至個性和能力等心理活動息息相關,書寫者的個人狀況就會自然地通過筆跡呈現出來[3]。唐代張懷瓘論書曰:“文則數言乃知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1]。
目前筆跡學的研究成果已非常豐富,如通過對筆跡筆畫粗細程度、運行速度、傾斜角度、交接搭連、結構的變異夸張、重心高低偏移、字距、行距、章法的布置安排等,來分析判斷書寫者的人格、心理、精神、認知等方面狀況。筆跡分析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公安司法領域、心理咨詢領域、文化教育領域、人事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等[3]。部分筆記學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被治療師借鑒和使用,通過對精神疾病患者書寫筆跡的解讀和分析,以便更加準確的了解患者的個人狀況。
清代書法家醫學家傅山曾用書法來判斷人的壽夭,其記載見于清代著作《傅青主傳》中:“付先生精岐黃,博學強識,復善書法.其長公子亦善書法,所書與之畢肖,外人無能辨者.一日,其長公子以所書置于案頭,欲查其父之辨否.青主見而熟視之,以為自己所書也,則嘆曰:`中氣已絕,吾其不久于人世矣!太息不已甚.長公子私嗤之。后月余,其長公子果以疾卒。”以上論述和實例說明:通過分析書寫筆跡來了解一個人“可謂簡易之道也”[1]。書法筆跡分析則為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況打開了一扇獨特的大門。
(四)大腦側化理論
認知功能和感知功能位于大腦的某一半球上被稱為側化。人的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語言,而右半球不僅支配著對非語言聲音及音樂旋律的感知,而且支配著視覺和空間技能。同時根據神經生理學對大腦兩半球功能分工和側化損害的研究,我們發現藝術治療可以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和意向功能的恢復和改善[5]。這是因為藝術活動的視覺過程主要由右腦掌握,而右腦同時也在控制人的情緒,因此,藝術活動可促進患者情緒的改善,處理情緒沖突、創傷、損失等心理問題。這從音樂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癥狀的改善作用中已經得到佐證[5]。可以說大腦側化是藝術治療的生物學依據,書法作為最具特色的視覺藝術之一,大腦側化生物學論述毫無疑問是書法治療的強有力的依據。
(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其理論闡述:“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9]。然而書法治療不僅可以處理患者的情緒問題,而且可以使得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能滿足患者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三、書法治療三部曲
(一)書法治療中的表達與宣泄
對于大多數輕度精神疾病患者來說,表達和宣泄是緩解其精神壓力,平衡內心,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藝術類療法正是提供這種途徑的最佳選擇,而書法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1],是中國最具廣泛社會基礎藝術形式,古人曰“書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氣,散心中之郁也”,“或寄以聘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1]。在書法治療的表達和宣泄過程中,治療師需要創造好治療的客觀條件和治療氛圍,引導患者進入書法治療,接受鼓勵患者的認知水平、表達方式和情緒狀況,讓患者盡可能的表達和宣泄,從而實現緩解精神壓力,平衡內心情緒。同時表達和宣泄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患者自我發現和自我尋找解決方法平衡內心世界的一種手段。所以對一些輕度情感和心理障礙的患者,表達和宣泄的過程就是很好的自我治療修復的過程。在表達和宣泄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修復,從而改善自己的癥狀。在整個表達和宣泄過程中藝術治療師僅僅是輔助角色。
(二)書法治療中作品分享與分析
書法作品的分享和分析是一個溝通的過程,Langer(1953)[10]強調:“有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書法作品(或筆跡)是圖形化的心理情感,使我們通過對患者作品的分析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感變成了可能。這也是語言療法所不能的。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通過作品和患者建立聯系,患者同樣通過作品建立與自己的溝通和治療師的溝通。分享主要是患者對自我作品的解讀,分享的過程也是患者重新認識自我心理情感的過程,患者在對自我作品分享的過程中,可以完善對自我的認知和自我的肯定。分析主要是治療師對患者作品的解讀,目的是要全面深刻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感,作品只是了解患者內心世界的媒介,在作品分析中,筆跡學的研究成果為書法治療師提供了便利參考依據。在此古人也有相關論述,只是相對籠統感性,但也非常有參考價值。如元陳繹曾《翰林要訣》曰“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1]。唐孫過庭《書譜》言“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1],“故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1]。治療師解讀患者作品是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過程,對于患者來說,是再一次認識自己的過程。在解讀過程中,作品的審美水平是次要的,作品中包含的心理情感信息才是重點解讀的對象,遇到心理情緒或者認知上的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要進行探討歸納,形成一個書法形象的構想,為下一步的心理構建和強化提供依據。
(三)書法治療中的心理重建
1.無意的心理重建
中國書法系統經過千年的傳承和沉淀,書法已經深深地烙上了中國人的意識形態,書法所形成的書寫方法、文字規范、審美標準、乃至心態情緒都蘊含著的特定精神情感,如唐虞世南《筆髓論》最后一章《契妙》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撲”[1]。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1]。這種特定的精神情感力量,會反作用于書寫者的精神世界,即使通過無意識的觀摩和書寫,也能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影響和改變,這是書法心理的重要依據。對于大眾的書法教育就是無意識的心理重建過程,這也是書法普及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從目前書法在精神康復治療中的應用來看,治療師基本上都是利用書法的教育功能,對患者進行無意識的心理重建,這種方式對于群體性治療的話,是較為合適的方法,但相對粗放,精準度和效用有待提高。
2.有意識的心理重建
傳統的書法作品異常豐富,是一個巨大完善的精神世界,不同書體書風之間,都蘊藏著不一樣的精神力量,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精神狀態,龐大而細膩,這是患者進行心理重建的“精神藥庫”。
有意識的心理重建,是建立在治療師對患者的心理狀況比較了解的基礎上,并且針對患者的情況有一個明確的心理重建方案,當然實現重建“藥物”則是以傳統書法作品為主形成的精神系統,治療師讓患者通過對特定精神內涵的書法作品進行認知和訓練,從而實現心理重建。即通過“正書法所以正人心”[1]。不過通過書法進行心理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經過認知的改變,行為的改變,再到心理的改變,同時也是一個循環強化的過程,“開展治療過程持續越久其治療效果越好”[4]。
四、書法療法的優勢
(一)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廣泛的社會基礎
從世界范圍內看,只有中國漢字發展成為獨特的藝術形式,漢字書法的文化藝術性已經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在中國從出生接受文字教育開始,可以說就已經開始接觸書法了,相對于其他藝術門類來說,書法在中國有著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是我國普及率最高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大眾行為。雖然科技的發展,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的斷層,讓大眾日常書寫行為日益流失,但書法作為藝術的門類卻變得越來越清晰。對于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類患者來說,開展書法療法依然沒有障礙。
(二)綜合的藝術形式
縱觀中國文化幾千年,書法一直作為一種超然的藝術形式存在著,僅僅通過一些黑色線條的不斷重復分割組合,卻表達出了最豐富深刻精神內涵,“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2]。書法被認為:“無聲的音樂,無言的詩、無形的畫”,雖然是同感的應用,但是書法的節奏之美、造型之美、意境之美卻是客觀存在的。“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1]。書法可以說是一種有綜合藝術魅力的藝術形式。書法在精神康復領域的運用,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藝術感受和認知。藝術治療先驅之一依蒂斯?克拉瑪(Edith Kramer)說:“藝術治療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在于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治療功效,這個力量不是源自心理分析的概念,也不是源自其它現有的心理治療論,它源于藝術的本質”。
(三)龐大的精神系統和認知儲備
藝術是精神世界的載體,書法藝術是儲備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文化的寶庫。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古文,再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經文,每一次發展和演化都承載著整個社會的人文變遷,每一種書體的形成都灌注了整個社會精英群體的審美和智慧。每一幅經典的書法作品都包含著一個優秀書法家特定精神力量和認知系統,幾千年間傳承下來的千萬件書法作品和書寫痕跡,形成了一個強大完善的精神系統和認知寶庫,可以說為患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藥物”,是治療師強大的治療工具,其全面性和系統性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目前針對不同書體的不同疾病療效,也有零星的論述[7],雖不夠深入,但借此思路,以精神康復治療的角度對傳統經典作品形成的精神系統進行梳理和歸納,則可以更好的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訓練,是提高書法治療效能,發揮書法治療優勢的有效途徑。
五、書法治療面臨的問題
相對于其它種類的藝術治療來說,書法治療發展的相對緩慢,雖然國內康復機構和精神病院開設書法康復培訓也較為普遍。但是深入研究的人員并卻不是太多,其康復利用價值,基本處于休閑娛樂或者書法培訓教育的層面。主要原因是:1、強大的傳統書法培訓教育模式,讓更多的治療師不愿意改變這種狀。2、書法特殊的地域性,使其缺少了國外康復專家的關注和研究。3、科技的發展讓傳統的書寫表達方式漸漸失去了群眾基礎。4、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的斷層,讓我們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價值缺失信心。還有精神康復人員情況特殊、藝術治療周期長、療效緩慢、效果評估復雜等原因。
總體來講,書法治療仍在初步探索階段,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非常正常,書法治療則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和非常廣闊的挖掘潛力。近些年來,我國精神疾病人群急劇增長,康復壓力越來越大,據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數據顯示:“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億”。其實大多數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只是受困于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非精神病,不需要藥物治療。因此完善和發展書法治療理論體系,挖掘利用書法治療的精神康復價值,更好的為本民族服務變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筆者相信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的回歸,文化自信的樹立和書法治療系統的確立,書法治療作為中國特色的藝術治療方式,肯定會被國內精神康復界接受和重視。這也不僅是書法現代功能的探索和利用,更是讓我國過億的精神疾病患者多了一種康復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79.
[2]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3]方孝坤.漢字筆跡學初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58-61.
[4]鄭剛,王鵬,劉學兵.書法治療對抑郁癥的作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8,(05):470+473.
[5]孟沛欣.精神分裂癥患者繪畫藝術評定與繪畫藝術治療干預[D].北京師范大學,2004.
[6]費明.繪畫療法和書法療法對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效果[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6,(01):40.
[7]書法乃養生活動之首[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4,(14):62-63.
[8]鄭東秀,楊艷.書法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與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9):78-79.
[9]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370-396.
[10]Langer,S.Feeling and form.New York:Charles Schribner's Sons.1953,4-5.
(作者簡介:孫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民族藝術專業(書法方向)研究生,目前就職于廣州市康寧農場(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隸屬單位),從事精神殘疾人康復工作,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白云區書法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