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凡
摘要:蘇軾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生于北宋年間,雖然一生跌宕起伏,但始終保持率真自然、豪邁超脫的性格。歷來對于蘇軾的研究多集中在蘇軾文學作品的藝術賞析上,本文從蘇軾的幾首著名詞作出發,挖掘蘇軾藝術語言背后的人格魅力。
關鍵詞:蘇軾 人格魅力 率真 豪放
宋太祖曾立下了規矩“不殺士大夫”,這也使得宋朝開始形成了一種重文輕武的局面,以及給文人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在宋代的大環境下,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文學家、思想家,時代給予了文人們最大的寬容與自由以及更大的施展才華的空間,也使許多文人敢于做回真正的自己,展現自己率真、可愛的性格,其中蘇軾就是典型的代表。從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品讀蘇軾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的了解北宋仁宗一朝乃至整個宋代文壇的內在法則,進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蘇軾的生平
蘇軾是宋代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盟主,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生于1037年。蘇軾21歲進士及第,并被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所欣賞,歐陽修擔心最好的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寫,因為避嫌,所以給了這篇文章第二名。后來發現這篇文章是出自于來自眉山的一個年輕人蘇軾所寫。后來蘇軾又獲得了殿試第一的成績。相對于柳永50歲才中進士,蘇軾可謂少年得志。年少而才高,但深受仁宗皇帝、朝中重臣器重的蘇東坡卻開始了他坎坷的一生。在蘇軾的官場生涯中,他歷經坎坷,辛苦備嘗。在《自提金山畫像》中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的一生不斷遭遇排擠和貶謫,但是他就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那個人,永遠懷抱輔君治國,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
蔣勛評價蘇軾可以深情,可以豪邁,可以喜氣,可以憂傷。蘇軾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仙,他是活在人間有七情六欲的人。
二、蘇軾的深情
蘇軾一首《江城子》,折服了千百年來萬千少女的心。宋代文人描述的男女之情,幾乎都是與歌妓的感情,而很少提及夫妻之情。這首詞做于1075年,發妻王弗去世10周年的悼亡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句直截了當的開始,不做鋪陳,用字平實,完全從真實的情感出發,而不矯揉造作,抒情自然流暢,正如他自己所說“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然而這樣的語句,感覺寫得很容易,恰恰很難得。一個中年男子的“塵滿面,鬢如霜”的蒼涼、憔悴與“小軒窗。正梳妝”一個少女的活力與美,形成強烈對比。剛剛嫁進蘇家16歲的王弗永遠留在蘇軾的記憶深處,蘇軾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對妻子的深情,躍然紙上。蘇軾整首詞不需要注解,他是用生命的感受在寫,用全部化到平實生活中的至深情感在寫。
三、蘇軾的豪邁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于蘇東坡貶謫黃州期間,1079年之前,蘇軾的生活都順風順水,作品中充滿了景仰和贊美之詞。但由于他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直言不諱,所以受到當朝小人的嫉恨,終于他們抓住蘇軾《湖州謝上表》“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這句話,彈劾蘇軾大放厥詞,愚弄朝廷。并找出蘇軾詩集中“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的詩句,污蔑蘇軾不拜真龍,拜蟄龍。于是皇帝派御史臺官員捉拿蘇軾,當朝駙馬王詵是蘇軾的好朋友,趕快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蘇軾。蘇軾非常害怕并且慌張,問他的副手通判,我應該穿什么衣服見前來的官員。通判說,您現在還是朝廷官員,不是罪臣,應該穿官服去見。這一細節將蘇軾的感性體現的淋漓盡致。他不是一個大義凜然,不怕死的人,反而內心非常害怕,但是他絲毫不會掩飾。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由于朝廷重臣和曹太后的說情,不殺士大夫的誓碑,蘇軾最終貶謫至黃州。這首詞就作于黃州期間,蘇軾途經沙湖時,突降大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豪氣沖天,一掃被奸臣誣陷的怨憤,生活無比困頓的愁怨之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種經歷磨難,心境歸于平和,笑納一切的達觀。這首詞是蘇東坡突破自我的宣言,他實現了自我超越。也是他越來越可愛,做回真正“人”的開始。
四、蘇軾的率真
蘇軾一生都在追尋真實的自我,并不斷付諸實踐。然而人性應該是多面性的,在歷史上知識分子很難真實的表達自我,他們大部分不是在文化中扭曲了自己,就是在政治中扭曲了自己。可是蘇東坡做回了自己,這種人性的釋放使他在文學上的創造產生了一種平淡天真,率性為之。如《蝶戀花 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一詞中,上闕基本都是客觀的白描,最后一句千古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不吝過往,展望未來的美好情感。最妙的是下闕,是一個曾官至翰林學士,名滿天下的中年男子,以近乎偷窺的方式去看年輕女孩蕩秋千。很難想象在嚴肅的、父權的男性文化里,會有這樣俏皮的作品。這是蘇軾的不做作,率性的很好表達。“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外的蘇東坡大概在踮起腳尖偷偷看墻里一個發出青春笑聲的少女,好像被發現了,“笑漸不聞聲漸悄”。女孩跑掉了,笑聲慢慢就聽不到了。“多情卻被無情惱”,行人的蘇東坡很想認識一下美麗的女孩,結果人家很“無情”的跑掉了。這句話沒有抱怨,只有“呵呵”一笑的自我解嘲和調侃。
這是蘇軾的一種特有的境界,既不埋怨對方也不貶低自己。在生命當中能夠自嘲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其實人生大部分煩惱都是因為沒有辦法自嘲而僵化在那里,能夠微微一笑的時候,生命中的問題就沒有那么嚴重了。這首詞體現的蘇東坡的情感的另一面,他的情感一清如水,既有《江城子》中對妻子的深深眷戀之情,也有《蝶戀花》中俏皮的,豁達的情感,真實的人性的流露。這也是古今中外很多人喜歡他的原因,沒有道貌岸然,有的是食人間煙火的蘇東坡。
五、蘇軾的豁達
蘇軾雖然一生歷經坎坷,但是仍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它的處世哲學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例如《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中“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體現了蘇東坡當時的處事哲學,任何事情,此路不通,換個方向,路就寬了。這是一種生命的豁達。“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帶一種愁緒的,酒醒然后又喝醉了。這段時間是蘇東坡最難過、最辛苦、最悲慘的時候,但是也是他思想最領悟、最超越、最升華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蘇東坡一直在修行,有一次他被一個流氓一樣的人撞倒在地,一開始他很生氣,本來他想大吵一架,可是他忽然笑了,很像禪宗的頓悟。后來他給朋友馬正卿寫信,說這件事情的發生令他“自喜漸不為人識”。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態,不是別人認不認識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實不需要被別人認識,不需要活在別人的視線中,回來做真正的自己。
做自己很難,有時候需要的不僅是率性,而是膽量。38歲的宋神宗病逝,年僅10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攝權聽政。高太后一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掌權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靠結黨營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員,重新任命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為宰相。蘇軾也被重新啟用。司馬光要全盤廢掉新法。而蘇軾卻說: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誤在于用人不當,而不是法本身的錯誤,如今要全盤廢除新法,實屬大錯。司馬光不解,蘇軾認為一切據實情而定,乃是為官為證之道,不應存黨派門戶之見,也不應有私人政見之爭。司馬光聽了蘇東坡的話,非常生氣,蘇東坡也很生氣。吃過午飯,他拍著肚子“你們可知這里裝了何物?”一人答道:“都是文章”,蘇東坡搖頭。另一人答道:“滿腹都是機關”,蘇東坡更搖頭。只有朝云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聽后,長嘆一聲:“知我者,朝云也”。
此時的蘇東坡不僅遭到司馬光舊黨的排斥,同時尚在朝中的新黨也極力排擠他,還有持不同學術觀點的程頤,程顥的打擊。蘇東坡的處境非常難堪。可是他說:“如隨眾人,內愧本心,上負明主;不改其操,知無不言,則仇怨交攻,不死即廢”。在湖州任上被捕時,害怕,驚慌失措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但是面對是非曲直時,蘇東坡依然尊從本心,選擇做一個不追隨,不盲從,實事求是永遠抱有赤子之心的人。后近60歲的高齡又被貶于惠州,儋州。1101年蘇東坡被宋徽宗詔還朝,病死于北歸途中。這就是經歷人生大起大落,大揚大抑的蘇東坡。在得意的時候可以與民同樂,失意的時候可以怡然自得。
六、結語
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在中國歷代的文壇中,蘇軾絕對是一個不可以逾越的高峰,不論是藝術造詣,還是人格魅力,蘇軾都堪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然而對于蘇軾的理解,后人所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蘇軾率真自然、豪邁深情的人格特色,正是我們應當深刻理解,并不斷學習的。
參考文獻:
[1]周先慎.論蘇軾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學學報,2002,(02):91-98.
[2]高華.蘇軾人格魅力的文化解讀[J].鄭州大學學報,2010,(04):86-89.
(作者單位:大連開發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