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 宋宇涵
摘要:昆曲,又稱昆劇,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享有“百戲之祖”的美稱。昆曲藝術在我國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集文學、舞蹈、音樂和戲劇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不斷深入的社會變革,以昆曲為首的傳統民間藝術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消亡。為應對這一現象,當務之急便是樹立人們對于昆曲的正確認識。
關鍵詞:昆曲 觀念 理解
一、昆曲的發展
(一)昆曲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大約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發源于江蘇昆山一帶,它起初被稱為“昆山腔”,是元明戲曲五大聲腔之一,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文人魏良輔改良了昆曲,將南北曲融為一體,此后,稱為昆曲。[1]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一共興盛了兩百多年。在這一時期,昆曲新作不斷涌現,精品層出不窮。角色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表演藝術更是精益求精,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戲曲系統。但是,從清朝康熙末年到道光年間,昆曲的曲壇霸主地位已被高腔、皮黃腔等地方戲所取代,這就是戲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爭”。直至民國十二年,隨著最后一個昆班慘淡收場,昆曲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2]盡管新中國成立后,昆曲《十五貫》一度救活了昆曲藝術,但隨后到來的文化大革命使昆曲再一次跌入低谷。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昆曲藝術逐漸走出低谷,開始其新的道路。
(二)昆曲沒落的原因分析
昆曲從明朝晚期開始就經常在封建貴族及宮廷中演出,日益脫離人民,脫離現實,形式主義的傾向日趨嚴重,到清代中葉便轉入衰落時期。許多原來的優點到一定階段,便轉化而成為缺點。昆曲的曲詞以典雅美麗見長,但到了乾嘉之時,曲詞晦澀,導致大多數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揚宛轉見長,到后來節奏卻愈趨緩慢低沉,行腔轉調過于細密。由于偏重曲詞的欣賞,忽視作品的內容,題材范圍也日益狹小,這些都限制了昆曲的發展和改進,成為了當時昆曲的致命弱點。而在康熙年間,在各地就已經蓬勃興起了各種地方聲腔,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調、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即“花部”。戲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爭也進一步加速了昆曲的沒落。
此外,嘉慶以后國力日漸衰弱,內府空虛。內廷大戲只落得支撐的局面,皇帝本身也不迷戀于戲曲。其次,家庭戲班大量減少,城中士農工商看戲的場所主要是戲園子或茶座。政治上有地位的文人通常是家庭戲班的主人,他們大多熱衷于“雅部”昆劇,但他們卻把持不了劇場的演出,而劇場演出影響之大并非家庭戲班所能比擬。[3]
二、現代人對昆曲的態度和理解
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于社會發展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更是涉及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昆曲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沉浮,而人們對于昆曲的態度和理解也在不斷地變化。接下來將通過分析問卷的方式闡釋人們對于昆曲的態度和理解。
(本次問卷調查涉及蘇州本地及非本地受訪者共659人,其中受訪者年齡跨度為10周歲到65周歲。)
(一)現代人對昆曲的了解
首先,針對受訪者分布地域的分析。36.8%的受訪者作為蘇州本地人,其中仍有不少從未觀看過昆曲,而多數也僅僅只是看過一兩次。因而對于開拓昆曲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市場,昆曲的發源地昆山及其周邊地區應作為首選的“試驗田”。
其次,是針對受訪者的年齡分層的分析:本次調查問卷所調查的受訪者的年齡跨度為10周歲到65周歲,其中10周歲到30周歲的受訪者占比50%。但這50%的受訪者中,經常觀看昆曲的人數不到總人數的0.002%,由此可見,昆曲如今正在逐漸失去在青少年、青年乃至中年人群中的市場,因此復興昆曲藝術的關鍵就在于讓昆曲藝術成為流行,重新進入以上三種人群的視野,直至走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第三,針對觀看頻率的分析可知,35%的受訪者從未觀看過昆曲,而只有不到5%的受訪者經常觀看昆曲。而且其中仍然有許多受訪者表示即便是看過一兩次昆曲,自己對于昆曲也完全不了解。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自認為對昆曲十分了解的受訪者只有1.67%,僅占經常觀看昆曲人數的39%左右。由此可見,幫助廣大民眾了解昆曲藝術,促進昆曲文化在全社會傳播是解決昆曲傳承與發展的當務之急。
此外,由于互聯網作已經成為民眾了解昆曲的最便捷以及最熱門的途徑,未來對于昆曲藝術的傳播重心就應該更加傾向于互聯網傳播。
(二)現代人對昆曲內涵的理解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對于昆曲的第一直觀印象往往停留在古典高雅、華麗婉轉、內涵豐富以及歷史悠久等一系列描述詞上。但這些看似深刻、具體的描述卻恰恰反映了受訪者對于昆曲的不了解、不理解。有受訪者明確表示,由于唱腔、戲詞的原因,極易出現聽不懂或者不耐煩的現象。而且由于大部分昆曲曲目超越欣賞能力,越來越多的觀眾失去了觀賞的興趣、進而失去深入了解的欲望,并且對于昆曲的印象和理解就僅僅局限于百度百科等一系列官方網站的介紹。甚至還有10%的受訪者表示昆曲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看的東西,早已與時代脫節。綜上所述,改變現代人對昆曲的錯誤看法和理解對于弘揚昆曲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關于昆曲的未來
(一)關于如何激起現代人對昆曲的興趣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已有保護昆曲藝術的意識,認為年輕人很有必要去了解昆曲。因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大民眾的保護與傳承意識的喚醒較為輕松。許多大學都在積極傳播昆曲文化,有的開設社團,有的邀請名師進校演講,北大、清華、港大等名校開展的效果尤其不錯。同時可以從社會生活角度出發,在各大兒童及成人活動中心進行關于昆曲的公益演出,積極開展昆曲試演試唱活動,重點培養兒童對昆曲的興趣。對于昆曲興趣的培養,不僅可以從昆曲本身入手,還可以從昆曲的服飾、戲詞等入手,吸引熱愛古裝、詩詞的民眾由點及面,逐漸深入了解昆曲。
(二)關于昆曲人才的培育
在高等戲劇校園中,設立昆曲演繹專業,從改革招生體制和提高學歷教育層次入手,以高學歷和低學費作為吸引學生資源的手段。普通高等學??梢栽O置昆曲藝術公共選修課。優秀學員可招進全國各昆曲院團,以緩解劇團人才隊伍嚴重不足、青黃不接的現象,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人才構成機制。
(三)昆曲表演環境的擴展和改善
新聞傳播工具如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等在昆曲宣傳與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讓群眾有更廣泛的途徑了解昆曲藝術,引導他們如何欣賞昆曲及獲取相關演出的信息等等。更應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建立有關官方網站,提供網絡渠道讓人們更方便的了解昆曲。
(四)院團經費來源的解決
辦公設施陳舊,排練經費緊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環境簡陋,演職員工資收入低下,醫藥費用不堪重負,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應當對昆曲院團的經費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戲院可以與旅游團合作,作為文化景點提升知名度,并通過售賣明信片、迷你戲服等商品額外創收。
四、問卷調查結果
參考文獻:
[1]楊守松.昆曲之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俞為民.中國戲曲藝術通論[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慧.追求典雅與本質“世俗”的不可調和——淺談昆曲衰危的一點內因[J].華中人文論叢,2011,(02):21-23.
(本文為“登峰杯”全國中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大賽參賽論文;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