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悅
摘 要:在教育中調動學生積極性、切實提升階段上學生的知識水平,是教育實踐活動中永遠值得思考的命題。由于語文學習的基礎性和母語的積極性缺乏導致語文教學很難進行,本文旨在在大方向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育 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 師資
輔助設施。
前 言
花起花落之間,天地曾不能從一瞬,世間萬物,滄海變桑田,亭閣屹立成大廈,敢向世間萬物,有何不曾變過?那便是對文字無窮變幻之藝術的不懈追求:看屈夫子“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仰天長歌,在世俗濁流中拂袖而去;再看那閑庭中,蘇軾拂襟嘆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微風將他這爽朗由笑聲捎了去,直到繁花似錦的遠方。漢語言文字的世界里有一曲新詞酒一杯的清新、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的郁邑,那一葉扁舟之上,可不是東坡居士在與友人一唱一和?那岳陽樓之巔,是范仲淹在朗聲念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漢語言文字世界是如此精彩瑰麗,以致后人不禁探索、傳承。然而當今世上,煙花易冷、燈紅酒綠,誘惑太多,語文愈發顯得像一門“無用之學”,如何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如何在本枯燥無味的基本功積累過程中提高趣味性?如何在看似高不可攀的進階道路上精準指路?在探索與傳承過程中,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以下是我的探究內容:語文學科在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及辦法探究 。
問題一:學生普遍對于漢語言文字學習積極性不高。
對策:運用多元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勾起學生興趣。
當今的漢字與古代、現代漢字有較大差異,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字中古詩版塊時,因無法理解文學的深層意蘊,認為文字枯燥,無可避免,這便需要老師盡已所能,引導學生培養興趣,然后享受學習的過程。培養興趣的方法之一,便是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PPT展示上多做一些處理來還原詩境,使學生能夠領略到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清新瑰麗、贊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偉壯闊、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恬淡。使學生充分調動眼、耳、口、手、心,使之配合,讓這詩情觸及心靈深處,時間一久,自然興趣得以培養。伴隨著“國學熱”的盛潮,不少電視臺推出國學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學校可統一在閉路電視內播放,以達勾起學生學習,漢語文字興趣的目的。
問題二: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應部分內容難以理解透徹。
對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根據班級平均水平,調控教學速度,由淺入深。
部分學生反映,上文學探究課像是在經歷一場“穿越秀”,前一秒還在溫潤和暢的洛陽街頭,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然而下一秒便進入風雪交加的塞外,看那“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如此穿越,讓學生在語言上對于任何情感的體悟、知識的吸收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構成一條完整的知識架構,學來固然有些許吃力。要攻破這一難題,需要老師與學生通力配合,畢竟,一個人的獨角戲可不好唱,學生聽講時全神貫注,老師課后及時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適當調整教學計劃,計劃不可過于緊迫,也自然不能太松馳,在探索、合作過程中不斷改進,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問題三:學生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探究時,沒有專業老師輔導,極難有重大進步。
對策:定期開展專家講座或采用遠程視頻教學,使學生與文學大師面對面交流。
漢語言文字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閱歷高,眼界寬的人所掌握的知識就可能越多,大多數學校教師的職業中心都放在教學上,對于漢語言文字的深入探索可能不及高等學府教授們的建樹大,無法回答學生們深奧的問題,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此時,尋求外來支援,與對語文有專項研究且專家云集的大學合作,既可以直觀地弘揚漢語言文化,又可以為中學生解答疑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與大學合作的方式我的建議主要包括兩個:定期開展專家講座、采用遠程視頻教學方式。
問題四:地方圖書館藏書不全,輔助設施不齊全,給學生查閱材料,自主解決問題帶來阻力。
對策:聯通共享全國文庫,互通網絡資源。
若你想深入探究《平凡的世界》中反映的社會問題啟示哲理,就得了解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地理知識,以及考究寫作的時代背景;若你想對《穆斯林的葬禮》中韓新月與楚雁潮相愛卻不得相守的無奈不甘,那必須得了解那個時代里少數民族的風俗風情,在文化中,要吃透一部書籍,探究漢語言文學,就必須在延伸的千千萬萬書中查閱大量有關資料,光靠自己個人不太可能將所有文獻收入囊中,查閱資料最佳方式便是進入圖書館,然而由于部分圖書館藏書不全,不少中學生在深入探究過程中因不可跨越的財力、人力、物力,鴻溝而中止研究,如此豈不太可惜?所以圖書館需完善資料,建立全國資源文庫共享,網絡互通資源中心,利用互聯網時代“共享”的優勢,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佳、更豐富的“研學環境”。
結束語
云舒云卷,詩詞猶在。且看李清照“明媚微笑、輕啟珠簾,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卻望志摩先生“輕輕踱步于康橋之上,腳步輕輕,拂手輕輕,離去悄悄,默默無聲”,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蟬嗓鳥啼,詞韻仍舊。聽,琵琶女在輕攏慢捻調大弦,撥小弦,促得“此時無聲勝有聲,聞道木蘭當戶織,唧唧復唧唧,漢語言文學里有春日暖陽,亦有八月飛雪,正視并想辦法去解決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問題,便可引領莘莘學子領略這大千世界之精彩紛呈。不才在此提出上述幾項策略,謹供各位師生在教學或學習工程中參考,意在拋磚引玉,在語文學習的發展道路上集思廣益、勠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