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倩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指揮棒,就“留守兒童”聚集,缺乏家庭教育的農村小學而言,班級管理難度升級。文章結合農村小學現有的教學環境,從班風、班規、學生和班主任等方面探討班級管理策略和技巧,全方面分析學生,確定班級定位,制定班級班規,運用榜樣刺激和“一帶一路”等技巧,達到與學生互惠共贏、“無為而治”的總目標。
關鍵詞:班級管理 榜樣刺激 一帶一路 無為而治
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小學“各學級置本科正教員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學生之功課,且掌所屬之職務”。級任教師是負責一個學級全部或者主要學科的教學工作和組織管理工作的教師。1938年級任制改為導師制,負責班級組織教育工作的教師稱為級任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小學一律設置班主任。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師,它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也是各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協調者。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
一、精準定位,確立班風
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標管理即為班級管理的四種模式,采用哪種管理模式將決定班級走向和發展,而如何定位管理模式,是個技巧性問題。首先,新接手的班主任對于班級內部情況和學生性格較為陌生,無法制定準確適用的管理模式。其次,面對一批個性迥異的新學生,班主任如何融入和溝通是制定管理模式的基礎。
作為新班主任,友好式的微笑是快速贏得學生好感,拉近學生距離的重要法寶。在開學第一課上,重點尋找愛發言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找該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已熟悉的班級管理模式,并著力觀察學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交叉使用四種管理模式,將理論用于實踐,慢慢磨合才能形成最佳的管理模式。找準班級管理定位后,班主任要有意向地引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例如:學生禮貌及言行問題需規范化,力爭以班風影響校風,以校風影響民風。
二、嚴肅紀律,制定班規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兒童7-12歲進入自律期,道德判斷受主觀價值標準支配,具有主體性。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7-13歲之間,大部分的學生自律性較差,特別是農村小學的學生。農村家庭大多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是送學生入學后,由教師給予的教育,平日與孩子交流甚少。其中還有一部分特殊群體,由于父母為了生計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隊伍日漸龐大,隔代撫養或成群寄養使得大多數的“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約束無人管教,致使“留守兒童”大多性格傲慢懶散,不聽約束。如此背景條件無疑增加了班級管理的難度。
古語有云: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自制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班主任應優先考慮讓他們認識何為紀律,了解紀律的重要性,為何要遵守班級紀律,同時可通過抓“反面教材”起到殺雞儆猴,嚴肅紀律的作用。班主任要詳細了解班級風格和學生性格特征,制定可行性較強且有條理的班規。在日常管理中,向學生灌輸“軍令如山”,班規即底線的認知。
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管理學生也要如此。班級,是由許多學生個體組成的小集體,每一位學生都是班級的重要成員。班主任可以通過微信、電話、家長會等各種途徑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家庭關系、學習情況等各方面信息,建立詳盡的學生信息網,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較大,班級中可能會出現少數或個別不聽管教,無視紀律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班主任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聚焦其閃光點,弱化缺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與學生達成共識。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學,才能有的放矢地管理學生,融入學生群體,成為班集體的一份子,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與學生共同努力。
四、樹立榜樣,激發力量
《宋史·宋庠傳附宋祁》有云: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班主任專業素養的高低、眼界格局的大小、教育手段的強弱和管理模式的合理性都將影響他所帶領的班級,同時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知情意行都有長遠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是學生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更應該抓住每一次和學生相處的機會,以身作則,放大榜樣的效果。首先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處事風格,學生的眼光是雪亮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備受學生矚目,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班主任不僅要言傳身教,還可以通過特意的表揚某位學生的優良品行,以學生為榜樣,讓學生影響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班級管理中的大小事都可以以學生或老師為榜樣,激發全員效仿和學習。啟事在教誨,成事在榜樣,有了學生做榜樣,加上同學間的相互較量,如此迸發出的力量足以優化整個班集體。
五、一帶一路,以優扶困
“一帶一路”是指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班級管理中可以采用“一帶一路”的思想,以優扶困,利用優等生幫扶學困生,采用優困結合方式安排座位,建立幫扶小組并積極推行“以優扶困”的幫扶模式,鼓勵優等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困生進行學業輔導,幫助幫扶小組制定輔導目標,目標分小中大三個等級,同時采取獎勵制度,達到某等級目標可得到相應的獎勵。這種“以優扶困”的模式不僅可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和信任,而且還可以凝聚班級力量,體現合作共贏,讓學生發揚樂于助人優良美德的同時,能為了班級共同目標從我做起共同努力。
六、教書育人,德行為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書育人,育人為本。育才先育人,一個人的品行好壞決定他今后的道路能走多遠,成就能有多高。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未來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作為農村小學班主任,有義務和責任為祖國的建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讓更多農村的小孩子走出鄉村,走向城市,放眼未來。小學生的道德發展處于自律道德階段,在這個道德主觀論階段,班主任應該有計劃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無疑是一個重擔。班主任可以開展“傳統美德故事會”或是百善孝為先的“反哺”活動,通過真實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美德的魅力,從而繼承并發揚。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注重表揚并宣傳好人好事,積極鼓勵學生發揚傳統美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簡佳.我當班主任[J].新課程(教師版),2011,5
[2] 向玉青. 重溫教育經典:一位校長的讀書札記【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