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德育工作是指在局域網和廣域網上所開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動。面向新世紀的中小學德育必須要面對由網絡的延伸所導致的青少年在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變化,以及在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上的變化。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但也不可避免地給青少年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網絡道德,規范網絡行為,發揮網絡的正面效應。通過讓學生明確是非觀念,規范行為讓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網絡 網絡德育 青少年 德育
網絡教育工作是指在局域網和廣域網上所開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動。這項工作必須圍繞現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來開展,是學校德育的延伸,也是現代德育的發展趨勢。
一、當前網絡德育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網絡時代的網絡文化,不僅構筑起一種全新的網絡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地影響和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特別是今天青少年學生的認知、情感、思想與心理。青少年是網絡的受眾主體之一。網絡帶來的新鮮課題和嚴峻挑戰非常明顯。
1.是網絡信息內容的多元性對傳統教育理念的主導性的挑戰。
當今網絡的優勢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和追逐,也自然伴隨著產生了內容的多元性。在傳統社會中形成的道德及其運行機制在信息社會中并不完全適用。現實社會中的學校德育工作與網絡虛擬社會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德育教育的主導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強烈的沖擊、擠壓與挑戰。因此,學校德育以什么樣的對策來保證自身理念轉輸的主導性地位,就成為擺在眼前的挑戰之一。
2.是網絡成員溝通的交互性對現有教育方法的單向性的挑戰。
在網絡所構建的這樣一個交互式平臺上,每個上網者既接受信息,又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又相互感染;學生的主體意識會被極大地調動和刺激起來,并將使其認知方式與情感評價產生連貫性的感染。這對我們德育傳統的單向的教育方法的沖撞是最為突出的。所以,小學德育以什么樣的途徑來保證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挑戰之二。
3.是網絡發展形式的創新性對現有教育模式的滯后性的挑戰。
網絡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然而,與青少年學生的內在需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某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自身素質等關鍵環節上,自身改革的速度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辗旱母哒勯熣撆c媚俗的市井傳聞都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小學德育以什么樣的形象來適應這個創新的時代,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挑戰之三。
二、網絡道德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人們常說,中學時代是人生的危險期,中學生表現欲強、想象力豐富,喜歡追求刺激,自我意識增強,但同時自制能力弱,獵奇心強,有叛逆心理,還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是非觀,價值觀。所以在這危險期來臨之前,即小學階段,就應該讓他們懂得什么是必須恪守的道德規范,什么是應當遵循的游戲規則,什么是不道德行為,從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從而幫助安全度過危險期,終身受益。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電腦要從娃娃抓起”,同理網絡道德教育同樣應從娃娃抓起,
三、網絡“虛擬依賴”,對青少年社會實踐能力的障礙。
青少年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經調查發現:?!芭荨痹诰W上的青少年,其寫字作文、分析綜合、評論欣賞的能力,要比接受傳統學習的學生差一些。同時,網絡在縮短時空距離的同時會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造成人的孤獨傾向,青少年終日沉迷于這種人機對話的模式,會對社會適應行為和能力受到影響,有些青少年還患上了“網絡社交障礙癥”。
由此可見,網絡種種負面影響,對于還沒有很強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快捷途徑。面對這些沖擊波,許多家長和教師采取了“堵”的辦法,比如:家里不買電腦,買電腦也不上網,規定不許學生進入網吧……將孩子們與網絡完全隔絕開來是不應該的。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是不可回避的,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要注定成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四、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建議
網絡在給學校教育工作造成諸多麻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網絡的發展,學校應將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來規范青少年的網絡行為。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1.“引導”與“防護”相結合,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
提倡學生有目的的上網,可以幫助他們遠離網絡不文明行為。調查顯示,學生在沒有明確目的的前提下,上網的情況多表現為聊天、游戲、QQ、在網絡上閑逛等。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提倡學生有目的的上網,如查找一些知識、素材;獲取有價值的新聞或進入健康的論壇,參與討論青少年學生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以及自己做網頁,建班級網站等。此外,還可以鼓勵他們利用網絡有效、有益地 學習,如利用網絡求解學習中的難題,或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完成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等。增強他們上網的目的性,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的作用和意義,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校德育途徑。
學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此外,應構建校園德育網絡體系,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并開辟學校德育的虛擬陣地。實現全國范圍內學校之間、至少在地區范圍內學校之間的德育網絡體系的貫通與一體化,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創造在學校上網的合理機會,這樣可以把學生從社會不適宜的網絡環境中爭取過來,并通過強有力的網絡環境的感染力量實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霍東燕(1968.11-),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駐馬店市第七中學美術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