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用“八個明確”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以“十四個堅持”構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明了在新時代中國發展舉起什么樣的旗幟,指明走什么道路,又是朝著哪個目標去奮斗。作為令世界矚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標志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意氣風發的走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這種繼承、發展與運用是我們對待中華文化的根本指導和光輝范例,同時給我們以極大的教育和深刻的啟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不僅使我們的根基和靈魂,同時也是屬于世界的文化財富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力量。當代世界,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組成部分,所以繼承好,發展好并運用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復興的迫切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吸吮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十分恰當的詮釋了現代政治理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也是值得我們現代各學科創新發展的的借鑒與參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主要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宗旨,發展主要體現在“新發展”理念,運用在黨的建設、從嚴治黨方面。
一、繼承“以人民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傳統,夙夜在公,執政為民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擁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更有責任和義務去繼承,也是一種繼承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好的走好現在的路,解決好現在的現實問題的借鑒。
習近平曾引用戰國時齊稷下學者管仲的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從人心向背來論述治國理政之道,指出政權的成敗在于人心的順逆,政令能夠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的所以廢弛,在于為逆民心。重民心就是對“以民為本”中華傳統文化中政治思想很好的繼承,也是有利于更好的解決中國國情問題。人民滿意度已經成為一個標尺和一個新型詞語。在十九大報告論述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方面講到:必須堅持以為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謀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憂。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切身體會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人心是最強大的政治力量,人心向背決定歷史的基本走勢。古語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這種以人民為重的執政理念的指導下,近幾年的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的需求也隨之變化。我國的基本矛盾已經改變,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發展進步最直接、最客觀的標準。一系列的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也讓我們切實地、真切的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的紅包: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加強;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業服務,破除體制弊端,讓人人都能通過誠實勞動實現自身發展;全面建成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二、發展中華文化,包容共進的新發展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扎根于中國人民的內心,同時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新發展理念,其中一些重要內容就是源于并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
北宋理學的奠基者,程頤曾語“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就是說發展要跟上時代的腳步,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一個道理。現代人處于在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要跟上時代節拍,更須積極進取、奮發前行、與時俱進。于此類比,我國處在全球競爭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更要與時俱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理念,它的提出就是為應對復雜多變、競爭的環境,符合更好、更快、更持久、更綠色發展的要求,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發展。
當前,國內外形式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的改革也處在攻堅階段、深水區。所以發展是我國當前階段的重點和關鍵。習近平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更好的為中國的發展作貢獻。堅持新發展理念,就是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三、運用中華傳統文化,修身篤行,從嚴治黨
中國古代就講究修身,儒家學說的代表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強調領導干部的修身問題時,他講述鄒忌、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注重修身,具有崇高品格、氣節的故事。習近平多次向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修身篤行,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修其心、治其心、養其德,加強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加強廉潔教育。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見善不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以勢交者,勢傾其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習近平主席引用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故來教育黨政干部,這是對中華文化很好的運用,同時也是為廣大黨員干部修身篤行,從嚴治黨標出認識論和方法論。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黨的純潔性、黨的信仰問題,必須經常反躬自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斷提高慎權、慎獨、慎微、慎友的自覺性,不斷反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筑牢思想的藩籬、加強黨性修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創新發展要扎根于中國現實國情,根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從古至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把“修身,治國,平天下”作為君子的價值追求。時至今日,我們想要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要從先從自身做起,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嚴于律己。打鐵必須自身硬,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好老祖宗給我們遺留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身篤行,從嚴治黨。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治國先治黨,黨的建設是治國理政的重點和龍頭,從嚴治黨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點。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廣泛關注,更看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華文化繼承、發展與運用。
(作者簡介:鄒勝男,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