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愷
摘要:出行是生活的大事,而交通擁堵一直是大城市的頑疾,除了固有的道路設施的原因,枉顧交通規則的出行者也是造成路面交通堵塞的一個源頭。在我國集體公然闖紅燈過馬路,無視交通紅綠燈的現象非常普遍。“中國式過馬路”即使違背路面規則,也因為是集體的大眾的事情,不會受到什么懲罰,仿佛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由此,本文以“中國式過馬路”為切入點,探析我國的“法不責眾”現象,深入分析它存在的原因,以期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法不責眾 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法律
一、何為“中國式過馬路”?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式xxx”這一句型具有貶義的色彩,大眾在對這個現象大肆吐槽的同時,同樣“堅定不移”地復制行為,不僅無助于現象的消弭,反而助長了“法不責眾”的氣焰,增加了法治社會規范化管理的難度。
“中國式過馬路”在我國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可以描述成以下形式:當要過馬路時,行人方向的交通指揮燈顯示紅燈,禁止行人通行,大家都相對安分守己地站在人行斑馬線的對面。這時候只要有一個行人搶先帶頭,肆無忌憚地橫穿馬路,其他等待地行人并不會對他無視交通規則加以制止,而是緊接著一群人蜂擁而上,一起不加顧忌地違背規范,擾亂交通秩序。這種“群起而過之”的過馬路行為,就是“中國式過馬路”。
這種行為無異于加重了路面交通秩序維護的障礙,很多時候,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十字路口不得不增派交警或志愿交通服務人員,以免造成車輛和行人的滯留,使路面交通癱瘓。可以看出,集體違背規則時,解決途徑是增派工作人員,而非對違規者加以打擊。所以說“法不責眾”在我國是大家都默認的規則,接下來將對這個地下規定進行解釋和分析。
二、“法不責眾”內涵
(一)中國法不責眾的含義
顧名思義,“法不責眾”指法律法規等條文條款性的權力被違反時,如果違反的對象是群體,人數比較多,現象比較普遍,那么這些違反的人群都不會受到懲罰。崔寒玉(2011)對“法不責眾”解釋成“指當某項行為具有一定的群體性或普遍性時,即使該行為含有某種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對其也難予懲戒”。這種“法不責眾”思想,其實也有比較久遠的歷史。
(二)法不責眾的起源和發展
“法不責眾”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所產生的“專制集權”的既有思想。如今業界學者都普遍認為這個詞匯源于清朝石玉昆所著小說《小五義》第三十八回中的描寫:“…大家一議論,法不責眾,全走了。”
到如今,法不責眾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每當有群眾性的或集體性的違法事件發生,要么因為這類違法事件沒辦法懲戒,要么出于現實的復雜原因,對這些群體施行懲處具有相當的難度,兩類情況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更加助長了“法不責眾”現象的蔓延。
譬如,當代社會經常發生的集體過馬路事件,社會哄搶行為等群體性行為。法律規定等的“不作為”或“無法作為”會損害法律信度,也會降低人們主動改造社會和世界的積極性。
“法不責眾”危害既然很大,條文規范也白紙黑字呈現出來,為何還是止不住“眾人違紀”的浪潮呢?
三、“法不責眾”的原因和對策
(一)原因分析
一種現象的出現,背后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我們從各個維度加以解析。“法不責眾”現象的出現也是如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政府立法執法的角度
“法不責眾”既是一種不成文準則,在政府的法律規定上就有所缺失。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我國的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過“法不責眾”的定義和內涵,沒有提出既定的法律條文和要求,簡而言之,并沒有把這種現象上升到法律形式,對現象的管制也沒有相應的依據。
在立法層面上對“不責眾”的相對空白,同樣也對執法機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首先,法律條文沒有相關說明,執法機關和部門少了監管規制的法律依據。其次,法律條文也沒有對管制的機關和部門加以說明,即使發生了相應的群體性事件,也不知道應該由哪些部門進行管理和施行懲戒。長期以往,會嚴重影響群體的自律性和規范性,在遵守紀律和跟風集體兩個邊緣徘徊。
在執法層面上來說,“眾”的事件和行為多半具有“數量大、范圍廣、執法取證難、違法程度輕”的特點,國家法律要進行管制,必然要加大執法力度,這時,由于打擊范圍廣泛、集體事件人數眾多,甚至司法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等現實因素,會相應地增加執法部門的成本投入。
2.社會公民的認知角度
我國在法治國家建設的道路中,遇到了眾多發展障礙,很大程度上跟我國公民普遍性的法律認知和社會責任意識不強有關。隨著近些年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普及,各方面的法律制定和政策規范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道路交通方面,據馮天舒(2013)的研究數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早已經頒布和施行,對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導向意義,但是“中國式過馬路”的行為依然存在,時常愈演愈烈,難以制約。
可以說,在我國,公眾的法律意識和規范意識仍然不夠,如果說一個人面對規則時,會有所忌憚,一旦面臨群體自發的違規行為,也會產生“從眾”和“隨大流”的心理,不顧違反交通秩序可能帶來的個人人身安全問題,覺得也不會受到懲治,于是更加無所畏懼。
公民漠視規則,挑戰秩序,尤其是演變成群體性的行為時,公共的麻木狀態會嚴重影響法治社會的進步,變成一顆不定時炸彈。崔寒玉(2011)認為群體犯罪相較個體犯罪,具有“更隱蔽、更可惡、更可怕”的特點。換言之,“法不責眾”不能成為公眾違背規則的借口和理由。
3.法律自身的可行性角度
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在我國而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通常是問題出現后,或者是演變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后才有進一步的法律制定。尤其是近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從高速發展到平穩增長,進入新常態,對于之前經濟超快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開始進行反思和整頓。法律本身就是一種規則的代表,不及時和滯后現象相應地會帶來一些操作性的問題。
像“中國式過馬路”問題,這個群眾基礎非常大,也有一些抵制和吐槽的聲音在各種平臺和社交圈此起彼伏,但是卻沒有變成公眾自發自覺的實踐行為。公民在交通出行方面依然我行我素,枉顧交通規則。
有時候公眾認為一個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遇到問題,群體大范圍的不遵從,是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問題,應該對法律條文進行修正,以適應大多數的需求。依然拿“中國式過馬路”來說,這種公眾大多數的行為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而且讓路面交通指揮形同虛設,不僅威脅公民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會造成路面擁堵,交通混亂。所以,公眾的行為并不是都有理的,也不是說法律一旦不能實現作用,就是因為它的設計和可行性有問題。
(二)解決途徑
根據上述“法不責眾”的幾點原因,要對癥下藥解決問題,一蹴而就的可能性很低,需要政府一步步及時疏導,公眾加強自身規則和法律意識的修養,還需要社會輿論的正面導向,把我國變成一個人人稱贊的禮儀之邦。因此,解決措施也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這一點是從政府機關和部門角度出發,考慮基本的法律面,除了在“中國式過馬路”問題上提到的交通領域的問題的“法不責眾”現象,還有其他領域的類似問題,都要在法律源頭上加以規定和限制,加大法律的影響力,用法律來進行正確的行為約束,保證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所以,國家需要加強對相關領域的法律條文進行制定和完善,及時跟進社會需求,減少滯后,發揮其前瞻性。規定相應的懲戒措施,也規定相應的管制部門。在立法的問題解決后,更要付諸于實際,對各種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和規范。執法上可以保證靈活性,采取多元的解決機制,譬如“柔性執法和剛性執法”組合拳,因勢利導,逐步扭轉“法不責眾”現象。
2.“有法必依”,加強法律和規則意識
這一點是從公民的角度出發,考慮到“眾”的基礎問題。群體的公民意識不強,對法律的接受和執行能力也有偏差,是讓法律落地遇到的最大的障礙。
通常而言,公民的法律和規則等基本素養的培養需要民眾自覺學習,現實問題是,公眾的自覺性比較低,而且習慣性地把“眾”凌駕在“法”之上,這種游離于合法的行為很難從自覺性上得到解答。所以,仍舊需要制度的規范。
第一,可以建立一個示范區,作為標桿形象,逐步推廣到其他區域。
第二,設立相應的獎勵措施,遵守規則和法律的公民,定期進行一定的物質或精神表彰。
第三,加強教育,發放相關交通規則手冊和違規后面臨的各種危險可能性的刊物,以示警戒。
3.社會媒體的正面導向
如今,網絡輿論的影響舉足輕重,通常都有壓倒性的作用。新聞媒體應該以身作則,加強社會責任,宣傳社會正能量,曝光負面事件,讓違規者受到社會的批評,也對其他民眾起到警醒和提示作用。
具體來說,社會媒體可以設立相應的公民規范區,對日常的集體性的小違法事件進行披露。也鼓勵公民對生活中的不合法行為進行匿名檢舉,為社會的正向前進和發展制造良好的和諧的社會導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法不責眾”現象在我國已有相當的歷史,從封建社會的舊習一直延續至今,對我國社會主義管理,也對社會法治的建設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法治國家前進道路中的桎梏。究其原因,與政府法律條文和規定的相對空白和缺失,公眾的法律和規則漠然狀態,以及法律自身的可行性有關。將來可以從政府、民眾和社會媒體三個方面加以規范和管制,政府加強立法和執法,民眾增強法律意識,媒體多加正向宣傳,避免“法不責眾”問題,共同建設美好和諧法治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崔寒玉.淺析“法不責眾”現象及其利益均衡[J].法制與社會,2011,(27):1-2.
[2]馮天舒.從“中國式過馬路”看中國“法不責眾”思想[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11):50-52.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