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玉
摘要:由于我國刑法對自首的規定比較籠統,在具體案件中如何準確的適用這項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從刑法學的角度而言,自首和立功一樣,是司法機關在進行刑法裁量時所適用的一項具體法律制度。在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中,司法人員和律師都應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自首這一法定裁量刑罰的情節,準確認定自首對量刑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自首 認定 量刑
一、自首的認定
(一)自首的含義
漢律中有“先自告,除其罪”的規定,至唐朝時已經發展的相當完備,對后世的影響也是相當巨大和深遠的,《唐律疏議》中的《名例律》規定:“諸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原其罪”,[1]。根據《刑法》第67條規定,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二)自首的傳統分類
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特殊自首也稱之為“準自首”,或者“視為自首”。在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為一般自首。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稱之為特殊自首。
(三)特殊自首的認定
無論是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是服刑的罪犯,或者其他因違法行為被采取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強制隔離戒毒等強制措施的人,如果能夠如實的供述尚未被發現的犯罪事實,就可能成立特殊自首。怎樣判斷犯罪人供述的犯罪事實是否為司法機關所掌握,至少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其一,犯罪人供述的犯罪事實沒有進入司法機關的視線,在供述前尚未被發覺,或者即使犯罪事實已經被發覺,但尚未鎖定犯罪嫌疑人;其二,犯罪人交代的犯罪的罪名與種類,與司法機關正在審查的罪行的種類不同。
(四)一般自首的認定
一般自首的成立,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犯罪人在被采取強制措施前能夠自動歸案;第二,歸案后如實的向辦案單位交代犯罪事實。實踐中,由于社會情況的復雜性,犯罪人在作案后投案的方式因案而異,如果完全按照自動投案的字面意思來認定自動投案,會導致自動投案的范圍過于狹窄,既不利于發揮自首這項制度的優越性,也會導致量刑的失衡。如何確定自動投案的范圍,在實踐中爭議是比較大的,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了司法解釋和相關意見批復,旨在給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指引。
1.自動投案的含義
自動投案是指犯罪分子被采取強制措施前,自己主動前往司法機關投案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指示,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多種投案情形與上述概念存在差別,也視為自動投案。為了區分,筆者將與上述概念完全吻合的投案行為,視為傳統意義上的自動投案。除此之外的其他特殊情形,稱之為視為自動投案的情形。
2.傳統意義上自動投案的認定
傳統意義上的自動投案,主要包括三種情況。其一,公安機關或其他司法機關尚不知曉犯罪事實發生,犯罪人自己歸案,交代犯罪事實。其二,公安機關或者其他司法機關已經知曉有犯罪事實發生,并鎖定了犯罪嫌疑人,但案件尚未偵破,在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之前,犯罪人自動投案。其三,犯罪事實已經被發覺,但犯罪分子尚未被發覺,犯罪人自動投案[2]。如果犯罪人在被公安機關或其他辦案單位通緝、追捕的過程中,主動投案的,或者親友陪同投案的,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后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均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自動投案。歸納上述幾種情形不難發現,在司法機關尚未通過國家強制力主動控制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犯罪人主動將自己置于辦案機關控制之下的,均屬于自動投案。
3.視為自動投案的情形
法院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類似于自動投案的情形,但又與傳統意義上的自動投案不同。這些情形下,犯罪人雖然沒有主動投案,但其在可以逃跑時沒有選擇逃跑,或者在投案前人身自由已經被控制,但司法機關并不清楚犯罪事實發生或者并不知曉犯罪人的身份,這些情況下由于犯罪人的積極主動交代,使得案件得以偵破。對于這些特殊的情形,司法解釋規定可以作為自首處理,對于這些特殊的歸案情況,我們稱之為視為自動投案。
視為自動投案的情況,主要有如下情形:1.犯罪人在作案后,犯罪人在主動報案時雖然沒有告知辦案機關罪犯是誰,但在犯罪后沒有離開作案現場,當辦案機關依據報案線索來到達案發現場后,接受公安機關或其他辦案單位的訊問,真實的反應案件事實的。2.犯罪人作案后,自己沒有報案,但知道他人已經報案而在現場等待,被抓捕后如實的供述自己的罪行的。3.罪案發生后犯罪嫌疑人未被發覺前,因司法機關盤問而主動交代自己犯罪事實的;或者犯罪事實尚未被辦案機關發現時,因形跡可疑被盤問或者教育后,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4.犯罪人能夠提供證據證實已經準備去投案,或者正在前往司法機關投案的路途中,就被公安機關抓獲的。5.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因為傷病無法報案,或者由于搶救被害人等特殊情況無法及時到案,但已委托他人代為報案,或者先以電話的方式報案,在上述特殊情況消除后,立即歸案的。6.作案后,犯罪人沒有向司法機關投案,而是向被害單位,或者自己的工作單位,或其他基層組織,反映案件情況,隨后通過該單位或組織報案后被抓獲的。7.犯罪后,犯罪人的親屬主動向司法機關報警,并協助辦案機關將犯罪人抓獲的。
(五)如實供述的認定
自首的認定,要求犯罪人必須如實供述,兩種自首方式雖然歸案方式不同,但如實供述均是必不可少的構成要件。司法審判的難點在于,犯罪事實的范圍如何界定?對此,法律并沒有要求犯罪人必須完整無缺的將全部犯罪事實予以說明。基于主觀認知和記憶偏差,犯罪人從作案到歸案有的間隔時間長,客觀上不可能要求犯罪人能夠全盤的講述所有的犯罪細節,法律上只要求犯罪人能夠如實交代自己參與或者知曉的主要犯罪事實,而且,犯罪人對行為性質的辯解不影響自首的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行為性質的辯解主要針對的是法律適用方面的辯解,而不能是對已經供述的犯罪事實的翻供。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外,對于犯罪人的身份情況和犯罪前科等影響定罪量刑的情況,也應當如實供述。
以下情況,可以認定為如實供述:其一,在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在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外,同時還需將其所知曉的其他同案犯的犯罪事實如實向辦案機關反映。其二,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在辦案機關前期訊問時已經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實,在審查起訴或者審判階段又出現了反復或者翻供,但在一審宣判之前,犯罪人仍然能夠如實交代主要犯罪事實的。其三,犯罪人犯有數個罪,如實供述了全部犯罪中的部分犯罪的,對于已經供述的部分犯罪可以認定為自首。其四,如果犯罪人實施的的犯罪是屬于同一罪名的犯罪,已經供述的犯罪的情況和交代的犯罪數額是其所犯之罪中最重的,而尚未交代的犯罪事實相對于已經交代的犯罪,情節顯著輕微或者量刑明顯較輕的,可以認定為如實供述。其五,犯罪人投案時僅交代了部分非主要的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也未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如果犯罪人在司法機關發覺主要犯罪事實前交代的。
除此之外,理論界還提到了一種“特別自首”,我國刑罰分則中就部分罪名進行了特別規定。如《刑法》第390條第2款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第392條第2款規定“介紹賄賂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介紹賄賂行為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自首對量刑的影響
(一)量刑的含義
量刑,是指法院對于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刑罰裁量,是刑事司法活動的重要環節。《刑法》第61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這一規定是對犯罪分子進行刑法裁量時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
(二)自首對量刑的影響
1.對自首犯,從寬處罰是原則。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另外,《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十七條規定,對于自首的被告人,除了罪行極其嚴重、主觀惡性極深、人身危險性極大,或者惡意利用自首規避法律制裁者以外,一般均應當依法從寬處罰。與《刑法》第67條規定的“可以”從寬不同,上述文件規定“一般均應當”從寬,上述意見和《刑法》的規定看似不同,其實內在邏輯上是相同的,原則上對自首犯,均應當以量刑從寬作為裁判的原則和政策導向。
從我國司法實踐而言,以下幾種情況即使具有自首情節,一般也不考慮從寬:其一,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罪責特別嚴重的,可以不從寬。其二,對人身危險性極大的累犯的從寬應當嚴格掌握。其三,對于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或者主犯,從寬的適用應當考慮量刑的平衡。
2.從寬的幅度如何把握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量刑指導意見,對于具有自首情節被告人,在量刑時,可以綜合考慮自首的情節,如犯罪動機,犯罪時間,作案的方式,以及所犯之罪的輕重,如實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犯罪人的悔罪表現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犯罪較輕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惡意利用自首規避法律制裁等不足以從寬處罰的情形除外。在量刑規范化的改革背景下,是否可以進一步就自首犯的減刑幅度,通過具體的操作指引來指導辦案,仍然值得去思考。
參考文獻:
[1]文哲.試析唐律自首制度時代法學[J].時代法學,2016,(02):71.
[2]王作富主編,黃京平副主編.刑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06.
(作者單位:廣東尚情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