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語
摘要: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可以分為教師體罰傷害、校園暴力傷害、學生在校園內遭遇的意外人身傷害三種類型。從主觀方面看,學校監管不力、教師法律意識淡薄、學生個性不良等是誘發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從客觀方面看,家庭的不良影響、社會暴力文化的侵蝕和校園周圍的復雜環境也直接影響著各類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的發生。對不同類型傷害事件中責任方的認定,首先應該追責過錯方,其次要判定校方是否有監管不力的責任。
關鍵詞:校園 學生 人身傷害 法律 責任
對于學生來說,校園生活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由于校園內人員成分與社會相比較為單純,管理也較為統一,為學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客觀的環境條件。但也正因為如此,一旦發生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就往往會引發社會的極大關注,對某一事件的處理結果甚至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日后的行為方式。近些年來,學生人身受到傷害的事件頻頻發生,經過媒體和網絡的傳播、輿論的參與制造了很多熱度話題。民眾對具體事件的認識和判斷并不一致,法律執行上對責任探究問題也隨著事件的不同情況而產生很大的差異。在判定過程中,無論是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學生亦或是學生家長都有自己的立場,產生了大量糾紛和矛盾。這樣的現象給學校辦學、學生求學、家長求教和教師施教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一、人身傷害事件的類型
根據近年來媒體關于校園人身傷害事故的報道,可以大致將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分為如下三類:
(一)因為教師體罰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
一種是蓄意行為,存在于極少數不符合教師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的教職工群體中。
另一種是主觀無意但客觀造成傷害的,存在于學生不服管教、教師情緒自控能力差等突發性事件中。比如傳統校園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體罰現象,校方、家長、教師、學生都需要弄清體罰的具體形式和目的,以免導致行為失當。體罰也包括變相體罰,它的界定主要是看是否對學生造成了人身上或精神上的傷害。所以顯而易見,冷嘲熱諷、語言挖苦等使得學生尊嚴受到傷害的也屬于體罰行為,因此,這在現實校園生活中和已經發生的教師學生沖突事件中極容易成為暴力事件的導火索。
(二)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校外人員之間的暴力行為引發的人身傷害
首先,由于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引發的人身傷害屬于校園暴力事件的范疇,可以分為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兩類。其中,語言暴力是指由于出言不遜、污言穢語而引起傷害事實的行為;身體暴力是指由于肢體沖突而引起的傷害事實的行為。針對以上兩種行為,我國中小學校較早地就發展起細致、完備的校規校訓,比如針對打架斗毆行為、強索錢財行為、毀壞物品行為等等應該做出何種程度的處罰。但是近些年來,校園暴力行為事件逐漸演化為校園欺凌行為,它對學生傷害之大、對社會影響之壞超出了學校規定的范疇,往往需要社會和司法部門的介入。
其次,關于學生遭遇校外人員暴力傷害也是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的重要內容之一,此種情況多見于校外人員參與的校園欺凌事件,或者是校外人員混入校園行兇等。
(三)學生在校園內遭遇的意外人身傷害
校園意外傷害是指非人為因素的傷害或者有人為因素參與但非故意導致的人身傷害,都屬于不可抗力作用的范圍。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通報,常見于如下幾類:運動意外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踩踏事件等因擁擠造成的傷害、因正常交往嬉戲造成的意外人身傷害等其他不可抗力事件。
二、校園人身傷害事件發生的原因
針對教師體罰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其原因主要來自于主觀方面,涉及到的對象則為教師和學生。首先,實施體罰行為的教師都有較強的控制欲,缺乏對體罰定義的深刻認識,造成嚴重后果的往往伴隨著教師法律意識淡薄甚至心理問題嚴重的特點;其次,學生個性不良,表現叛逆、不服管教,缺乏基本的尊師重道品德也是教師學生之間沖突的原因之一。
針對校園暴力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來看,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校園暴力現象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叛逆、學習壓力大、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導致的校園生活中錯誤的行為導向都可以成為校園暴力的直接誘因。客觀方面來看,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因素也會間接影響學生情緒。比如校園周邊環境復雜、校外人員混入校園的現象;比如家庭教育觀念淡薄,沒有給學齡青少年良好示范的現象,以及社會上暴力文化泛濫,傳媒網絡過多的滲透給學生未經過濾的不良信息等。
三、事件的歸責
因為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發生在校園內,所以社會上總有一種認識傾向去追責學校和相關教職人員。但事實上,導致學生受到傷害的事故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不同的事故原因會導致責任歸屬差異,關鍵在于校方是否盡到了教育和管理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到人身傷害,學校能夠證明盡到教育和管理責任的,不承擔責任。針對上文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種類的判斷和相關的法律原則,可以做出如下嘗試性判斷:
第一,教師故意體罰學生造成傷害的,應該承擔責任。其中也許存在教師雖然是故意體罰,但是卻覺得自己是在履行正當的教師權利和義務情況,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法律觀念淡薄,那么校方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校方沒有盡到對教師的管理責任。然而,對于因教師過激行為處置而引起的學生人身受到傷害事件,應該根據具體事件的后果,酌情減輕對教師的處罰。之所以如此,是為了在盡最大限度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同時,也為了避免傷害到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這也是當前校園教學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即便教師行為存在過激,沒有做到冷靜處理,但應當根據事件的具體性質進行慎重分析,不應該將全部責任歸結于教師一人。
第二,校園暴力事件的歸責。首先,這是不牽扯學校過錯的責任歸屬判定。比如校園內學生的打架斗毆事件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責任大小和認錯態度,給與相應的處分并對被害人承擔相應的經濟賠償,如果當事人沒有能力對受害者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那么由于學校具有監管教育義務,也應該承擔剩余賠償費用;其次是學生在學校內遭遇校外人員的傷害事件,學校應該承擔管理不嚴的責任,由于相關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對校外人員進入校園的監管控制不嚴,才會導致學生遭遇校外人員暴力傷害事件的發生。
第三,校園內意外人身傷害的歸責。在這里,我國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詳細列出了十二種情形,學校應當承擔響應責任,如公共設施有不安全因素、管理制度有漏洞、沒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沒有知悉學生的特異體質或沒有及時組織營救等。所以,判定校園內意外人身傷害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主要是看學校有無過錯。比如學生在參與學校體育運動時身體發生了損傷,學校沒有過錯事后也組織了積極的營救,那么在法律上學校是沒有刑事責任的,只是承擔道義上的責任。
四、結語
校園內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的法律責任判定,關系到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教育行業的有序發展,是社會各界廣泛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區分各類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的原因、客觀因素是判定事件性質的前提。除此之外,還要加快相關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善,讓責任主體明晰準確。在普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使校方、教師和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提高,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減少校園學生人身傷害事件的發生,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世保,喻莉.校園人身傷害案歸責原則芻議[J].前沿,2003,(05):98-100.
[2]龔雪嬌.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類型及責任認定問題[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09).
[3]郭倬.在校中小學生人身傷害賠償責任的認定[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07):6-7.
(作者單位: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高二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