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秋紅
摘要: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的特質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寶庫,加強高中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促進高中生自身成長。為更好地增強高中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結合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要求,總結出高中生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高中生 傳統美德教育 意義和內容
一、高中生傳統美德教育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的特質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寶庫,加強高中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為高中生人生發展打好道德基礎,完善其道德人格的培養,強化其民族文化認同。
(一)奠定高中生人生發展的道德基礎
“心理學意義上的青年初期也就是高中階段,即15歲到18歲時期”①,這個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逐步趨于成熟,接近成人,高中生的自主意識增強,更加關注社會、國家命運和自我人生,思考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該時期對高中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增強高中生的愛國情懷。同時高中生會把自己的奮發圖強與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把努力學習與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聯系在一起,希望將來把力量和聰明才智貢獻給國家,培養其良好的愛國精神。
在高中階段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打牢道德思想基礎,為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高中生以后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工作,凡是受到了中華傳統美德中關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修養和職業道德這四方面的有益道德教育成分的學習,對以后的家庭、對工作、對人生發展等都將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和良好的影響,牢固高中生的人生發展基石②。
(二)加強高中生道德人格培養
道德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道德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心理素質和生理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道德人格是作為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由道德非理性因素和道德理性因素構成的。道德人格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自覺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質,選擇自己做人的范式,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道德人格也是每個人做人的價值、尊嚴和品質的總和,它要求人們要樂善好施,要有廣博的愛心,要有道義感,見義勇為等等③。
中華傳統美德集仁、義、禮、智、信于一身,與道德人格要求人們有愛心、有正義感等相一致,為高中生現代道德人格培養提供了理論模式和實踐典范。有利于培養高中生高度的責任感、進取心,勤奮上進、勇于奉獻等優秀道德人格,豐富高中生的道德精神、堅定高中生的道德意志,使之在物欲橫流中不隨波逐流、腐化墮落。
(三)提升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
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就是高中生獲得某種相對穩定的文化模式的歸屬感,包括對社會規范、社會價值觀、民族語言等的認同,它其實是一種“自我認同”,是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與社會主義文化中的大多數人的認知和行為協調的相同或相一致。因此,高中生一旦形成民族文化認同,穩定性就會很強,可以不受其他因素,如地區、環境等的影響而單獨存在④。傳統美德教育增強了高中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便于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發揚民族精神。
傳統美德教育利于培育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這是高中生評量外來新異文化的內在心智操作準則,是高中生自覺循之以評價事物、規范行為⑤。當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很強時,對待外來文化不會完全吸收,會辯證地看待,會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消化優秀的外來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高中生要立足于本民族傳統美德,不斷弘揚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增強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取外來文化,更好地發展本民族文化。
二、高中生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
高中生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要根據當下提出的教育目標即提高高中生的公民素質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要求,從以“修身”為基礎的個人品德、以“孝道”為主旨的家庭美德、以“和善”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和以“奉公”為準則的職業道德這四大方面總結高中生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以“修身”為基礎的個人品德
個人品德又被認為是“私德”,它的特點是自律性、私人性和自主性,個人品德的修養有利于提高公德水平。陶行知先生認為:“不講究私德的人,就會妨礙公德的發展,所以個人的私德很重要,因為它還是公德的基礎”,一定要“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 ”⑥。可見,對高中生以“修身”為基礎的個人品德教育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起到奠基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強調人格的“內圣”,重視人格尊嚴,重視人格的完善,崇尚“仁、義、禮、智、信”等基本要素。把加強個人自身修養作為完善個人品德的主要內容,如孔子認為個人的志氣很重要,主張個人內心應追尋崇高的精神境界,講究正義和道義;如《禮記》中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視為個人內在德智教養的五條規則;如孟子提倡君子要在道德修養和人格培養方面要有浩然之氣,不要向富貴、貧賤和武力屈服,要做到“至剛至大”;如在《大學》中指出,教學的宗旨就是發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并鼓勵人們要勇于創新,使人的道德達到完善的境界。
(二)以“孝道”為主旨的家庭美德
家庭充當著個人與社會中介的作用,是個人走上社會的橋梁。家庭在道德培養人的社會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能夠維持和鞏固正常的家庭關系,除了特殊的情感之外,還需提高家庭成員的道德覺悟和道德品質。
“孝”是家庭美德建設中的核心,對于中國傳統道德中合理的“孝”因素要弘揚。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準則。在今天,以“孝道”為主旨作為培養高中生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對于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完善家庭美德、改善社會風氣起著促進的作用。當然,我們今天所講的“孝”,是要對父母孝敬,而不是什么都順著父母的意愿,即既要贍養父母,又要尊敬父母,這種贍養和尊敬,也不是無原則的順從。當代社會對高中生加強“孝”意識的教育與培養,對深化高中生的感恩情懷,強化高中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培養高中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也有積極作用。
(三)以“和善”為核心的社會公德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包涵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全體公民在公共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的一切行為,應該遵循的準則。”馬克思指出,社會公德是人人都應遵循的簡單的德行和正義的準則。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是對社會成員最基本的文明素養的折射,是對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文明程度的衡量。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⑦。”意思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要盡量成全別人,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他人。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認為君子的品德再沒有比與人為善更高尚了[1]。借鑒傳統美德中關于“和善”的道德思想,提高高中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教育對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大力倡導以“和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培養新時代所需有道德的公民,同時也響應國家對弘揚傳統美德的召喚。因此,加強高中生以“和善”為核心的社會公德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是繼承并弘揚傳統美德的要求。
(四)以“奉公”為準則的職業道德
“公”解決的是人們行為的出發點,是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人生活在社會中,注定要與他人打交道,與社會打交道,處理各種各樣的關系。個人在與他人、與社會打交道,就要考慮自己要站在自己的立場,還是他人或社會的立場。傳統道德的立場,非常鮮明地倡導要站在他人或社會那邊思考問題,突出強調整體的利益,就是所說的要具有“奉公”品質。這一品質在職業道德生涯中是職業行為的準則,是把工作做好、做精的前提。
“奉公”是中華民族歷代職業道德的價值理想,在這種價值理想影響下,我國歷史上以及當今時代,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愛國愛民、舍小家為大家的人物。高中生也應具有這樣的價值理想,繼承并發揚以奉公為準則的職業美德,這對于造就自己的事業,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好處。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對于社會權利,要以追求和享受自身的正當權益為限度,不去尋求自身正當權益之外的利益,同時承擔與自身權利相對應的責任,這是傳統美德對權利的規范要求。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工作者,對高中生進行以“奉公”為準則的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職業道德水準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社會風尚,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韶剛.道德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6.
[2]王沙.普通高中生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13.
[3]巨浪.中華傳統美德與當今傳揚[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283.
[4]閆順利,敦鵬.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哲學反思[J].陰山學刊,2009,(01):87-90.
[5]丁宏.從東干人反觀回族的文化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47-52.
[6]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24.
[7]陳國慶,王翼成注評.論語·子路篇[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216.
[8]劉濤.傳統美德[M].合肥:黃山書社,2016:116.
(作者單位:泰州民興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