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宣
摘要:正處在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性格還未完全形成,想法很稚嫩,認識問題通常比較片面,還特別容易沖動、暴躁。例如經常在各個高中放學后,成群結隊的高中生在學校周邊聚集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他們自我認知能力較低、法律意識的缺失以及青少年的性格特點,容易導致打架斗毆的發生,嚴重的可能會有流血事件的發生。本文通過對法學在高中階段對高中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進行分析,對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認知能力以及增強法律意識,為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法學 自我教育 自我認知 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逐漸走向完善,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法律文件來彌補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于青少年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不足,普遍對于什么是法律認識不清,有些學生認為警察、法院代表的就是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惹上官司的才叫法,-在日常生活中法又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法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青少年認為打架斗毆并不犯法,其實這正是青少年高中生法律意識缺失的表現,辱罵他人,已經在道德領域觸犯了法律的范圍。青少年在網上要注意言論,造謠傳謠或許覺得沒什么但已經觸犯到了法律的邊緣。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們的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知法懂法遵守法律。為了維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培養青少年對于法學的自我認知是必不可少的。
一、目前法學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推進,對于學生的法治意識的培養工作逐漸重視起來,對于學生的知法懂法不犯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高中生的年齡段大多處于16-18歲心理發育不成熟不完善,而且正處于叛逆期,自我意識比較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社會上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各種誘惑層出不窮,不夠成熟的學生們經常掉進陷進之中而不自知,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會尋找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調查數據表明僅僅49%的中學生會在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拿起法律武器,31%的大中學生傾向于通過關系解決問題,但是竟然有20%的學生會使用暴力手段來解決。所以,高中生的法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對高中生進行一定的法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法制意識的形成非常重要。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青少年大多為獨生子女,進入學校后由于尋找存在感,而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根據2015-2017年校園暴力報告,55.12%的校園暴力案件因發生口角、小摩擦等瑣事而引發;81.02%搶劫罪的被告人為未成年人,其中以16至18周歲為主。有一些青少年犯罪僅僅是因為幫助朋友,被所謂的兄弟義氣所迷惑,幫助兄弟“撐場子”致使自己犯下大錯。歸根結底,還是青少年缺乏相應的法律認知,而且對自己認識不清,為自己、家庭帶來了很深的傷害。
二、法學教育的發展過程
一個學生要被稱作是品行良好的學生,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只學校知識的教育很重要,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同樣重要。儒學與法學影響我國幾千年,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所以,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對于學生的德育工作非常的重視,法學教育作為德育的更高一層次的標準,可以說德育是法學教育的底線。我們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我們所具備的法律意識的強與弱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高中生關于法律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學教育的改革工作備受矚目,如何改革才能使我國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使我國高中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得到提高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知法懂法的人才,這一需要的產生不僅推動了我國法學教育在高中階段的普及工作,同時在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對法學教育工作進行了新的闡述。學校在對高中生的普法教育中,在于學生如何認識法學?如何學習法學?如何了解法學?目前從理論上講想學好法學需要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個結構,通常需要經歷三個過程即,獲得、轉化、評價。法學教育從理論層次上講它即可以培養專業的法律人才,也可以培養高中生良好的法律意識。不再是以前是針對于某個專業的教育,而是目前針對所有專業甚至是全社會的普法教育方式。隨著法律的不斷改革,我國依然堅持依法治國是基本方針并且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道德法制的宣傳力度,對社會的法制建設工作十分重視。
三、高中生,法學對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意義
對于高中生來說,法學對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又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從三方面來說,其一,高中推行法學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對豐富高中生的知識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法學是一個比較復雜,擁有非常大容量的學科,而對于現今的社會來說,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如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例如,高中在對學生進行法學教育的時候,應該多多鼓勵學生提出對法學的疑問,如此以往不但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法律的認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法學知識的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法學非常的難懂,要學好法學必須要勤學好問,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勤動腦多思考才是學好法學的最佳方法,從目前的教育模式來看,法學的學習對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也有著重要作用。其二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學生在學習法學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嚴謹的思維模式對法學語言進行掌握和思考。在法學學習中學生能否嚴謹的對待法學知識是法學認知結構形成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重要保證。那么我們應如何對學生的思維邏輯進行培養呢?從理論上說,法學本身與社會存在著很深的聯系,要形成嚴謹的思維邏輯模式不但要多讀書進行知識的積累,還要通過實踐豐富拓展學生的思維邏輯。其三是高中推行法學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高中再推廣法學教育的時候,對推廣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增設一些關于時下熱點問題、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將學生從“觀眾席”轉移到了“主席臺”由聽眾轉化成了發言者更能激發學生對于法學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違法的事情,能夠及時的發現并加以勸阻。更能使學生對學的法學知識加以應用。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國家對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發展的目標方向之一,法治進程不斷的加快,為了我國全面建設法制社會,從而對我國的每個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心理不太成熟,而且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法律意識十分淺薄,思想上自我意識較為突出。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培養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高中生對自己權力的保護意識,從而使高中生的違法犯罪律得到降低,使高中生能夠有效的學習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失是當前我國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法盲有時會比文盲更可怕。例如,在電影《盲探》中,律師,警察、用多年尋找的真相最終將壞人繩之以法,律師他們在法庭上據理力爭,以最大可能維護了當事人的權力。所以,人必須要知法懂法,要不然是要吃大虧的,學習法學知識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生對于實踐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高中生的法學教育對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增強我國高中生的法律意識,推進我國的法制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鄒,滑蕊,劉亭亭.法學:行走在法律的天平之上[J].高考金刊.2013,(05).
[2]張體銳.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改革構想[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4,(10).
[3]李昌冉.法學方法論研究方法探究--以三大法學派為例[J].才智.2014,(17).
[4]陳司謹.法學本科學生參與式自主學習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1).
(作者單位:德州市實驗中學高三年級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