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建設越來越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在教育的內涵擴充和外延拓展的矛盾中,當下學校教育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教育應該是能讓人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過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人才,人才培養的最基本要求應該是成為合格公民,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應該是培養合格公民,使個體理性走進公共理性。而這,都需要古典共和主義的回歸與發展。
關鍵詞:教育 學校教育 古典共和主義 公民
伴隨著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學校被大范圍地建構,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大規模培養。大樓、大師、大學,似乎都在進步,都在突出表現為教育內涵的擴充。
但稍有邏輯學常識的人都能夠意識到,教育內涵的擴充過程,恰恰是教育外延的萎縮過程。毫不客氣地說,當今教育所培養的精英,正逐漸演變成為錢理群先生提及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學校教育在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局限于課堂、局限于考試成績的弊病就逐漸形成,因此所謂學校教育專業化與狹隘化的困境矛盾凸顯。
在教育外延狹隘化的過程中,諸多有識之士提出相應對策與措施,如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觀點,“終身教育所意味的,概括而言,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又如杜威就教育本質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即便如此,當今社會展現給民眾的教育行為又如何?義務教育無法保證公平,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脫節,陳舊模式導致學生走向封閉的自我。這是學校教育亟待改變的局限,學校的存在應該是促進社會的發展。由是,學校應該將培養合格社會公民作為自己的立校教學目標。
教育學家的提法是教育領域內的自我反思過程,其教育思想反映出社會背景下公民培育的內在機理,即通過合理的教育行為來促進學生成長為具備基本政治素養,尤其是內涵古典共和主義素養的社會公民。古典共和主義從政治概念向教育領域的擴展,正是在此時應運而生。
古典共和主義較為明確的創始時期可追溯到蘇格拉底,雅典城邦時代賦予古典共和主義以具體內涵,其歷史高度讓今天的民眾仰面而視。共和主義從歷史來看可分為古典、近代、現代三階段,矯枉過正,在人人為私利而奔走,人人視公利為無物的時代,教育有必要追求古典共和主義的復歸,尋求價值層面的超越,從而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和人才水平的提高。
簡而言之,實現學校教育的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進行古典共和主義熏陶,以此為背景促進良善的教育與政治。
古典共和主義是公民身份的基礎。公民必定是政治生活中的個體,在言說與行動中找尋公民自我的本真。古典共和主義美德是公共美德,強調為社會利益而犧牲私欲和利益,同共同體主義概念存在諸多共性,反對個人主義。然而當今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卻同古典共和主義思想的內涵迥異。學校中學生迫于升學壓力,在學業方面不良競爭,心理閉塞,交流減少就是其中明證。由此闡發至其他方面,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是將幾乎全部的教育工作交由學校,形成重學校、輕家庭、輕社會的情況,許多學生成績優秀卻自私自利,只關心自我領域的學習顯然無法做到真正的學問精深。
古典共和主義是求索積極的狀態。自中世紀開啟,共和主義漸漸讓位于民主思想,當今世界人們絕大多數的思考模式,仍然在繼承中世紀的遺產,過多強調消極的自由。在專制制度下,保留消極自由是對自我的有效保護。然一旦制度健全后,國家對個人的侵蝕就會受到法律等諸多因素的制衡,就不能單純強調民主,更應當尋求古典共和主義的回歸。之所以說古典共和主義是求索積極的狀態,就在于它代表著積極的自由,鼓勵人人參與政治生活,在其過程中培育自我德性。正如人不能僅僅生活在一種狀態中,教育和政治的發展亦然,都應當尋求不同方面的最優配置。在人們過多關照自我,忽視社會的背景下,提出古典共和主義的思想來提出對教育問題的看法就顯得恰如其分。
古典共和主義是學校教育的內核。英國哲學家洛克有句名言,“教育的事業并非使年輕人能完美地從事科學研究,而是要開闊年輕人的心胸,使其能盡力運用自己之所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人才,所謂的人才必然是要有利于社會,而不是相反,惟其如此,真正的教育才能自然出現。古典共和主義倡導至善,城邦時期倫理學被包含于政治學概念中,一切善行的最高表現形式即參與政治生活,以此達到至善的狀態。當今的學校教育在涉及政治方面時,往往疲于說教,須知言說與行動時統一的,沒有分離的兩者,一如阿倫特所言。學校教育的改革必須不斷與社會取得聯系,學校“小社會”的自身建設、擴大同“大社會”的交流相統一。“小社會”依賴學校民主氣氛的營造,依賴學校活動的選配,只有將學校的社會化不斷推進,才能促進學校教育擁有古典共和主義的內核。倘若學校教育一味將學習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那么就不能確保學生成長為將來國家建設的合格公民。湖南省著名高中——長沙市一中副校長出訪交流時,談及學校百余年的歷史,他最驕傲的事情就是培養出十萬余名合格公民。教育確實不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社會中的精英,更多地,是培養國家的合格公民。學校內部營造“小社會”的概念,當代社會中,學校同“大社會”的交流似乎更是稀少,往昔教育序列同“大社會”的橫向聯系現在已經被教育級別所綁架,升學成為學生唯一的任務,然而,一旦走進大學,卻又急匆匆將自己打包給“大社會”。但是這樣真的正確嗎?在小學、初中、高中沒有足夠的接觸,沒有實現真正的社會化,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常規的公民教育又當如何?因此加強學校與“大社會”的有效溝通,諸如社區與學校共建,在基層民主管理中讓學生真正能參與到行動中,惟其如此,教育才能不是一句空談,此刻是行動與言說的統一。
一切教育行為都是教育本質的外顯,要挖掘、理解、深化、提升教育本質,則必從行為入手解決學校教育的沉疴痼疾。市場經濟時代的加速發展,資產階級逐利性傾向使得教育功利主義隨之顯現。尋求學校教育行為的變化發展,必依賴于經典思想的熏陶,其中包括知識基礎、思維方式、歷史習慣等諸多層次的內容。
學校教育目的是培育合格公民,其標準是個體理性走進公共理性的范疇。公共事務的理性參與要依靠公民意識的覺醒,這絕非自中世紀以來的公民權利義務觀念的塑造,而更多的是古典共和主義所遺留的精華。古典共和主義自古希臘肇始,古羅馬時代雖然城邦實體不存在,但國家公共性觀念反而愈加豐富。西塞羅指出,“共和國是人民的事業”,這些都反映出古羅馬古典共和主義的興盛。
學校教育應當瞄準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負責絕不是分數決定論,而是要培養其意識,努力將其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當前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公民教育,追求古典共和主義至善標準,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參與政治生活的公民。讓學生成為能夠獨立思考,能夠探索實踐,能夠改革創新,能夠挑戰權威,使個體理性真正的交集成為公共理性,將單個學生的優秀培養融合為整體社會的高素質。
正如前文所講,學校的存在應該是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那么中國的學校就應該培養和培育推動我國自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即培育具有中國意識的中國公民。中國公民,首先要愛國,要認同并擁護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體系,要對西方文化有鑒別力,要能夠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入侵,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不加鑒別的肯定,這些都是學校教育需要達到和給予的。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古典共和主義是可以和馬克斯主義融合在一起的,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歷史觀、新聞觀等系列意識的中國公民,這樣才能推動我們的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也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中真正讓人成為人。
(作者簡介:陳維蓮,學歷:本科,職稱:二級教師,畢業于德州學院,就職于山東省臨沂市臨港區朱蘆鎮華興希望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