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屬于語言類科目,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表達性及綜合性,學生可通過語文學習來感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知識情感。而從另一種角度出發,語文又可納入德育教學科目范疇,可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要想提高語文科目教學質量,就需重視語文閱讀教學,這一過程不僅是形成學生人文教育意識的途徑,也是提升其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本文旨在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優化閱讀教學,以期獲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37-02
引 言
閱讀教學可謂語文教學的根本,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自然就成為教學的關鍵環節。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有多重阻礙,初中語文教師雖花費了一定時間與精力開展閱讀教學,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故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影響。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感悟、領會和理解及鑒賞的能力,從而逐漸養成他們獨立分析、閱讀及創造性閱讀的技能,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水平。
一、變具體為抽象
在閱讀教學中,探索閱讀策略的關鍵是探析文本所表現的內容,鉆研內容所表達的思路與意識,繼而分析與討論文本的主旨,促進文本內容升華,從文本中掌握更多的信息與資料,表達自己獨具一格的見解。學生只有用自己的語言來整理和總結文本,才能證明其真正明白、理解文本主旨。而怎樣使學生理解課文主旨,就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從全局出發,分析學生與課文特征,從而實現變具體為抽象的閱讀效果。
以朱自清“春”為例,該文章是說明文的一種,而提到說明文,學生會產生莫名的擔憂,且教師也常有晦澀難懂之感,感覺無散文之優美,亦無小說之刻骨銘心、靈活多變。說明文體裁一般是以邏輯順序為主,相較其他體裁,嚴重缺失靈活性與形象性,致使學生對說明文提不起興趣,容易影響教學成果。基于此,教師要綜合考量,借助多種教學設備來協助學生理解與掌握說明文的內涵,真正把握文章主旨與表達情感。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一幅“春”的美景,結合作者筆下的“春”,比較春色有何不同,并且在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緩緩播放相關音樂,隨著音調的起伏將學生帶入作者寫作的意境之中,切實使其感受“春”的氣息[1]。再者,著重閱讀文本中描寫春色生動的語句,如“小草偷偷從土地里,冒出來,嫩綠嫩綠的,園子里,田野里,放眼望去,都是一片嫩草”“桃樹、杏樹和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先恐后地綻放自己的美麗……”,要求學生重點閱讀語境優美的語句,通過閱讀切實感受春色。最后,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對文章“春”的理解,并與同學交流,在這些前提下,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
二、尊重學生主體作用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無論教學大綱的制定還是教學任務與內容的設計,均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參與度,使其學會自主獲取語文知識。同時,教師還需注重學生閱讀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養成,確保閱讀教學的持久力。此外,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做好輔助工作,以學生為核心,大力培養多元化閱讀技能,讓學生以閱讀能力來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以《陋室銘》為例,在教授這篇文章前,教師先要向學生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懷揣問題進行閱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理解和掌握文中作者的思想及主旨。隨后在正式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講述文本思想,談談自己對核心語句的看法,體現其主體作用,發揮主觀思考意識,加深文本情感印象,最后經教師評價,糾正不足,順利完成本節閱讀教學。除上述閱讀方法外,教師亦可采用分組表演形式來開展《陋室銘》閱讀教學,將文章主旨脈絡分為三層,且將學生分為三組,每一小組扮演一層,第一組學生齊聲朗讀“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組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無案牘之勞形”,第三組則朗讀最后一部分,經朗讀后再交替進行,直至三組均完成全文朗讀。而后進入討論階段,不同小組所得結論不同,將不同想法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取長補短,進而全面掌握該文中心思想。以角色扮演形式開展閱讀教學,不僅角色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且能體現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極大地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三、運用讀寫結合閱讀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創新閱讀教學,也要大力倡導閱讀中讀寫聯合的教學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借助適當的生活素材,指導學生在閱讀基礎上進行延伸學習,如擴寫、仿寫等,通過讀寫聯合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對初中生而言,拓展練習是促使其更好學習和吸收及探索文本的催化劑,而實現這一點也就完成了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閱讀轉換過程[2]。
例如,在“魚我所欲也”閱讀活動中,孟子追求“舍身取義”的大無畏精神,為學生描繪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古人形象,雖然生命是那么寶貴,但在道義面前,其宛若柔絲,不值一提,賢者愿意為了心中道義而舍棄生命。通過細細品味文章,又會給學生心理帶來怎樣的沖擊。隨著漸漸深入文本,體會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作為正在成長的初中生,這何嘗不是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最佳場景。此時應向學生強調要以孟子為榜樣,像其一樣為大家舍棄小家,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變得更為絢麗。教師可在這一文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格式擬寫出自己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花草樹木、飛魚鳥獸等,展開聯想,將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全部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此一來,不僅達到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效果,而且能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讀寫完美融合的教學效果,進而使語文閱讀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四、學會與文本對話
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這也是適應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發展的方式之一,更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這是因為這種新型的觀念可最大限度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綜合考量學生實際閱讀需求及閱讀心態,同時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采用自己既有的閱讀經驗與語文知識儲備,真正與作者進行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和接觸,以此來擦出情感共鳴的火花,升華文本理解,領悟文章內涵,從而借助產生的共鳴達到提升語感的目的。
結 語
教學策略的完善與轉變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本,關鍵在于以學生為主體,便于其更好發展。作為發揮輔導作用的教師,應將精力放在文本的理解與滲透中,放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放在創建課堂情境的組織上。只有將學生作為教育發展核心,才能提升教學氛圍,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繼而激起其主動學習意識,促進閱讀效率不斷提升,從而確保初中語文教學得以良性、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吳炳艷.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探析[J].學周刊,2019(16):131.
褚曉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36+54.
作者簡介:祁海玲(1980.6—),女,江蘇阜寧人,本科學歷,中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