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話快言快語,走路風風火火,干事干凈利索,基層閱歷賦予了她豪氣干云、雷厲風行的特質;她用柔情細膩,用堅定信念,扎根山區,耕耘基層,抓黨建、謀發展、惠民生,成為山鄉發展、百姓愛戴的“擎旗人”。她,就是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城頭鎮黨委書記王希榮。
鎮村干部說,她是一位干事創業的“領路人”。整天奔波在跑項目爭資金的路上,她真心實意把公家的事當成自家事來辦。
城頭鎮素有“中國豆制品之鄉”“中國豆谷”的美譽。剛到城頭鎮工作時,一個嚴峻現實的問題擺在了王希榮面前:雖然這里豆制品加工業起步較早,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規模較小,無法抵御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
豆制品產業發展何去何從?王希榮敏銳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此她多方邀請專家,高標準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豆制品標準化園區,對原來的豆制品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實施了豆制品電子交易市場、豆文化展覽中心、檢測中心和研發培訓中心建設。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城頭豆制品文化節,擴大了豆制品特色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她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干部幫包服務機制,成功將宏仔、嘉利豐等食品企業培植成為中國豆制品50強企業。目前,有5家企業榮獲省級著名商標,豆制品基地被授予省級創業示范園區、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
豆谷深深香滿城。一粒粒不起眼的“小豆子”,搖身變成了百姓致富的“金豆子”。截至目前,全鎮擁有豆制品加工及機械制造企業400多家,從業人數1.2萬人,年產優質豆制品35萬噸,大豆加工機械4萬多套,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60%和75%,產值突破50億元,支撐起全鎮民營經濟的“半壁江山”。
發展才有尊嚴,主動才能贏得未來。王希榮經常進濟南赴北京,乘火車坐高鐵,不遺余力地跑項目、爭資金、要政策;規劃藍圖,制定政策,與客商談判,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可謂操碎了心、跑斷了腿、磨破了嘴。2008年5月,得知吉林客商李憲發有意投資建廠的信息后,王希榮不遠千里親自登門招商引資,可一次次都吃了“閉門羹”。她不甘心失敗,就天天蹲在李憲發家門口不走,一待就是一個多星期。最終李憲發被感動了,將原本落到別處的投資項目落在了城頭鎮豆制品基地。事后,李憲發深有感觸地說:“俺南北做生意,閱人無數,但從來沒見過像王書記這樣執著的黨委書記!”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王希榮團結帶領黨政一班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心思謀發展,建成了豆制品產業園、銀山工業園、月亮灣景區“三大板塊”,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6個,實施設施提升、道路暢通等城建項目11個,城鎮化率達到46%,城頭鎮先后被評為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中國豆制品產業基地等榮譽稱號,“中國豆谷、生態城頭”的閃亮名片更加魅力四射。
村民說,她是一位一心想為老百姓干點事的“熱心人”。平日里她牽掛最多的是老百姓家里的事,這樣的好干部,是百姓的福分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致富奔康”進程中的一場攻堅戰,本身就意味著骨頭難啃、硬仗難打。
王希榮深知,她所面對的不是在“指揮所”里審視“作戰地圖”,而是要深入“戰場”摸清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繪制一幅步驟清晰、切實可行的“作戰地圖”。她常常披星戴月食不甘味,白天挨家挨戶上門走訪,晚上坐下來開會研究,白天黑夜連軸轉,一天下來“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她積極創新扶貧工作思維,親自研究制定“3+3+3”精準扶貧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實施鄰里互助社會化服務,在全國首創扶貧濟困愛心虛擬基金,認籌資金320萬元,倡樹了扶貧濟困的文明新風尚。近年來,她共爭取扶貧資金1000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9個,完成脫貧2293戶、3394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王希榮經常說:“老百姓的事比天大,他們‘頭疼腦熱’的小事就是咱們要干的大事。”她從群眾最急最需最盼的水電路等方面入手,跑項目、爭資金,辦實事、解難題,有效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鎮村級發展的急事難事。先后實施了14個村美麗鄉村建設,硬化道路20多萬平方米,城鎮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服務外包。以月亮灣國家濕地公園為載體,實施16公里休閑綠道、水質凈化工程、太極文化廣場建設。新建改造中小學校10所,建成村級標準化衛生室28個。走進城頭鎮,聽到最多的是感恩的肺腑話語,看到最多的是幸福燦爛的笑臉,感受最深的是干群“魚水”深情。
城頭鎮是一個回族與漢族雜居的鄉鎮。民族團結無小事,王希榮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城頭鎮的和諧穩定,更不會有回漢群眾的幸福生活。”她視回族群眾為親人,堅持定期到清真寺和回族群眾家中走訪慰問,同坐一條板凳,聽民聲問民苦,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她想方設法為回族群眾排憂解難,積極協調資金和場地,建立回族群眾肉牛養殖場,實施清真寺升級改造工程;她倡導設立少數民族發展基金,幫助協調貸款3000多萬元,引領回族群眾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目前,共發展豆制品加工、機械制造少數民族企業4家,幫助60多名困難回族群眾實現就業。一次次噓寒問暖,一回回排憂解難,讓她跟回族群眾處得格外親、貼得格外近。回族群眾由衷地豎起了“點贊”的大拇指:“回漢一家親,永遠一家人。”
黨員說,她是一個敢擔當、善作為的“擎旗人”。無論遇到什么急難險重的活兒,她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真夠蠻拼的。
黨建無形亦有形,務虛亦務實。作為全鎮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王希榮始終堅持從規范組織生活、發揮黨員作用入手,在全區率先實行了黨員積分制量化,全鎮1130名黨員“一人一檔”嚴格量化、按時公開,先后表彰五星級黨員150多人,處置不合格黨員2人,真正把“嚴”字刻在了全鎮黨員的心中腦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她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積極拓寬選人視野,堅持就地選才與遍地選才相結合,打破地域、身份、職業等界限,大力選拔“政治素質過硬、服務本領過硬、協調能力過硬、工作作風過硬”的優秀人才進入村級班子。實施了“三二一遞進升級工程”,大膽選拔8名鎮機關干部到薄弱渙散村任職,實現了“選準選對一個人、配齊配強一班人”,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明顯提升。
砍柴雖苦,卻要迎難而上;斬破荊棘,必將豁然開朗。在王希榮身上,既有中國女性柔情似水的共性,又有鄉鎮干部大膽潑辣的特質,她善于作為、敢于碰硬,用激情維系著山鄉“和諧之美”。在近年的環保整治期間,她親自帶隊深入到19家違規重點企業進行現場關停,責令限期整改,對禁養區內21家規模養殖場進行取締拆除。有人找關系打招呼“放一馬”,有人上門表示“意思意思”,甚至有人當面威脅“等著瞧”,都被她一一給“頂”了回去。她牽頭組織開展了“信訪積案化解月”活動,對其中5起三年以上的重點信訪積案親自包案,幾乎天天靠在信訪戶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軟硬兼施,法理并重,令信訪人心服口服,最終讓案件全部得以化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王希榮這種“蠻拼的”工作作風,帶出了一個敢于擔當的好班子,更帶出了一支積極作為的好隊伍。在去年山亭區綜合考核中,城頭鎮獲得全區第一名,她本人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被棗莊市委、市政府榮記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