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玲 蔣鳳艷 黃宗海 蘇芳



【摘 要】本文闡述醫學生自我評價的意義,論述構建包括學習投入、學習效果、學校評價3個一級指標以及14個自我評價觀測點的地方醫學院校學生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網絡系統平臺,開展學生學業自我評價調查,提出以學生自評促進醫學生學業成長的建議:加強學生自我評價的培訓和指導、完善學生自我評價的指標體系、探索高校學生自評的運行機制。
【關鍵詞】地方醫學院校? 自評體系? 平臺設計?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120-03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指大學生在原有自我認識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和準則,對個人全方位或某方面素質的發展所作出的認識和判斷。大學生自我評價是高校加強教學質量過程評價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地方醫學院校學生為對象,探索構建醫學生學業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網絡系統平臺,開展學生學業自我評價調查,就如何以學生自評促進醫學生學業成長提出對策建議。
一、醫學生自我評價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我認識能力。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包含社會行為準則、知識和主觀經驗的復雜的自我認識過程,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產物,也是主體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參與到對自身學業成就、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評價,能夠較為全面、整體、動態地認識自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之處,不斷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引導大學生素質能力的自我發展。2009年,教育部、原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構建科學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引導醫學生在關注課程分數的同時,將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目標和重點放在職業能力、綜合素質發展上。
(三)有利于完善現有學生評價模式。開展學生自我評價可以優化長期以“他評”為主要方式的高校教學質監評價,加強醫學生自我評價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外,根據學生自評結果,高校可以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進一步完善醫學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二、醫學生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及平臺設計
(一)自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為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結果對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指導性,我們將自我評價體系分為學習投入、學習效果、學校評價3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下設置3~4個二級指標;總共14個自我評價觀測點。
1.學習投入一級指標:突出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習慣、人文修養等的養成,重點從課堂學習情況、課外學習情況、社會實踐三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2.學習效果一級指標:突出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總結,主要從課程考試分數情況、所獲獎勵情況、取得的證書情況、能力素質提高情況進行自我評價,重點引導學生對自我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應用及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專業技能、職業規劃能力等能力進行自我的評價,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3.學校評價一級指標:彌補學生評教的不足,每個學期征集學生對專業、課程、教學環境等方面的滿意度,為學校教學管理者提供可以供參考的數據,整體把握學校教學主要環節的質量滿意度,為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二)學生自評系統模塊研發。在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依托“廣西醫科大學實時監控系統”將學生自評體系網絡化,確定學生自我的評價方法以及評價組織模型,構建醫學生自評網絡平臺,使醫學生自我評價工作微機化、規范化、簡單化。學生自評系統功能模塊包括以下方面。
1.學生自我評價操作模塊。(1)學生登錄自我評價系統后,系統自動記錄登錄學生的基本信息;(2)系統自動彈出自我評價量表,學生根據量表指標進行自我評價。
2.學生自我評價數據統計模塊。(1)個人自評結果統計:醫學生完成自我評價后,可以查詢本期單人自測結果及往期自測結果匯總,對每一個指標進行對比反思總結,提出自我改進計劃;(2)全校學生自評結果統計:系統根據指標體系,匯總分析每個指標的學生自評情況,并進行橫向、縱向分析,形成報表。
三、醫學生自我評價組織及評價結果分析
(一)自我評價的組織。依托系統平臺,項目組在2018年春季學期組織學生對上一學期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共有3459名學生進行了自我評價,包括2014、2015、2016、2017等4個年級的臨床醫學專業及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系統分析及使用SPSS數據統計軟件,我們對學生自評結果進行非參數檢驗、卡方檢驗等統計分析。
(二)自我評價結果。具體如下:
1.學習投入情況。調查顯示,當前醫學生投入在課堂學習、課后學習及參與社會實踐方面略有差異,總體來說絕大部分的學生注重課堂學習。在社會實踐方面,有11.12%的學生有時去參加社團等實踐活動,有8%的學生從未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具體詳見表1。
為了解醫學院校臨床專業學生和非臨床專業學生、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在學習投入上是否有區別將學習投入情況按年級進行了非參數檢驗、卡方檢驗、t檢驗等統計推斷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專業與非臨床專業學生在課堂學習、社會實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課后學習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臨床專業學生課后預習復習課程知識的傾向大于非臨床專業學生;而在多途徑了解學習專業前沿熱點上非臨床專業的學生表現優于臨床學生。
2.學習效果情況。學習效果是自我評價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說醫學生對學習效果的關注重點放在課程考試成績上,我們設計的學習效果評價指標突出了學生素質能力的自我評價。從學生自我評價的結果統計分析看到,97%左右的學生都認為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應用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明確自我發展及努力方向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這幾種能力中自主學習能力和明確自我發展目標及努力方向上能力的提高效果顯著,分別有21.96%和23.23%的學生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詳見表2。
將學生對自身素質能力的提高的自評結果數據進行臨床醫學與非臨床醫學專業、不同年級之間的非參數檢驗、卡方檢驗、t檢驗等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一個學期學習,臨床專業與非臨床專業學生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自我評價結果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批判性思維方面,臨床專業的學生對自己批判性思維提升的程度高于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詳細結果如表3和表4。
3.院校評價情況。為了更加全面了解學校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情況,自評體系中加入對教學各環節的滿意度評價,為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參考。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學校的各項滿意度中專業滿意度的情況相對弱,需要加強重視專業的認可度,詳細情況見表5。
四、以自評促進醫學生學業成長的思考
(一)加強學生自我評價的培訓和指導。要達到學生自評的目的,首先需要學生意識到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如何進行自我評價。在本次調查中,雖然要求全部年級學生都參與調查,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學生未能按時完成自我評價,可見學生對開展自我評價的認同度不一。學校或者二級學院可以開設關于自我評價的講座或者專題培訓,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自我評價作為學生的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及綜合素質的一個部分,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以學生自我評價及學習方法為內容的教育學課程,這將會對于高校學生自評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完善學生自我評價的指標體系。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設置與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置自我評價的主題的目的有密切的關系。作為高校的教學質量管理部門,在設計自我評價指標體系時,應考慮到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各個環節及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歷程,同時還要將其提煉成為具有可操作性、可分析性的自我評價條目。本研究雖然進行了指標體系的探索,但是從分析結果來看,指標體系還是存在很多不足,如專門針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自我評價尚未體現、對于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的自我評價引導較少等問題,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和修改。
(三)探索高校學生自評的運行機制。當前在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較為普遍,學生自我評價方面工作相對較少,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運行機制不暢,比如對于多少時間組織開展一次學生自我評價,誰來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如何使用自評結果數據,如何讓學生通過自評得到收獲等問題還未能解決,“評價—總結—反饋—再評價”的較為順暢地運行過程無法實現,這要求從學校或者二級學院層面來建立相關的自我評價制度、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等,這是完善高校學生自我評價工作、以自評促進學生學業成長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張倩偉.學習的自我評價:含義、內容及其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0(10)
[2]毛巍嶷.初中生自我評價現狀與對策研究[DB].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2005(11)
[3]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9-02-20)[2019-05-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4/200902/t20090220_109604.html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