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國有企業在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方面曾起過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但隨著國有企業的發展,效率低下等弊端逐漸顯現,于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開啟了以市場化為導向和建立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下崗潮,對我國的就業狀況產生了極大的打擊。
【關鍵詞】 國企改革 就業政策 下崗職工
一、就業政策
(一)就業制度。1993年至今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勞動法》的頒布為契機,實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就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特征:第一,產權關系明晰;第二,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第三,出資者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制權益,即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第四,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二)就業措施。
1.全面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勞動用工制度,關鍵就是實行勞動就業的市場化,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全員勞動合同制仍處于試點階段。因此,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全面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
2.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為就業市場化創造條件.勞動合同制的實行打破了統包統配的用工制度,相應地,市場化的用工制度逐步形成。這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因為市場化就業制度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就是完善的勞動力市場。
3.實施“再就業工程”.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優化勞動組合”作為勞動制度改革的一種重要形式被廣泛推行,有相當一部分職工被作為富余人員進行分流。當時政府對這部分職工實行的是重新安置的政策。安置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其原則是企業自行安置為主、社會幫助安置為輔,安置途徑應當采取拓展多種經營、組織勞務活動、發展第三產業、綜合利用資源等措施。
4.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首先,政府的基本角色定位應當是保護就業和擴大就業。保護就業、盡可能降低失業率應當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政府的角色要求它把保護就業和擴大就業作為基本政策,無論是輿論宣傳還是實際政策制定過程都應體現這一原則。同時,要逐步減少對企業精減人員的行政性限制,老企業實行經濟性裁員時應通過再就業服務中心或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職工基本生活并保證養老醫療保障的延續。其次,采取積極扶持生產的政策,統籌解決企業改革中的職工下崗問題。通過有效的企業改革,使部分由于體制原因或經營管理的原因停產、半停產的企業恢復生產,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下崗壓力。再次,努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下崗職工再就業難,主要難在就業機會不足。因此,最根本的出路還是創造足夠的新就業崗位。主要政策措施應集中于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只有中小企業才能大量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二、就業政策對當今我國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經濟發展。(1)加強市場自身調控能力.國企改革要將國家的宏觀調控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要把握好市場這一自然調控的手段,加強市場經濟的流通,盡量減少國家與企業對經濟的干預,但也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通過適當的手段為經濟發展調控做出相應指導而不是掌控其發展。(2)促進經濟的快速流通.國企改革不僅可以對自身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進,達到企業盈利與國家經濟雙盈利的目的。與此同時可以加快經濟流通的速度,促進國家經濟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況,改善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所帶來的弊端,將市場經濟發展到最佳狀態,從而帶動我國整體經濟增長,獲得國際影響力的認可,從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3)挖掘國家綜合經濟的發展潛力.國企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帶來自身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可以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要堅決杜絕虛假與不實信息的散播,要提高企業管理的透明度與公開度。將企業發展為效率高質量優的正面企業,由此一來可以為其他企業的改革之路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對其他企業形成榜樣與借鑒作用。
2.國有企業脫困改革的成功經驗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刀闊斧”的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紡織等一批輕工業順利實行了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得以大幅度提升,順利實現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宏大改革目標,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也帶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10年的發展。
(二)消極影響。1.經濟后果:失業的宏觀經濟損失達GDP的5%至7%。從宏觀層面看,下崗失業造成了大量勞動力資源的閑置,其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5%~ 7%。由此可見,不能僅僅看到“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帶來的微觀層面的收益而忽視了宏觀云面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對大規模的下崗失業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由此帶來的勞動力資源的浪費。2.社會后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下崗失業問題已經對我國12% ~ 30%的城鎮居民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第二,下崗失業問題導致城鎮貧困人口(低保人員)增加了13倍;第三,勞動爭議案件大幅度上升。3.政治后果.主要體現在:第一,老百姓對政治和社會穩定產生出極強烈的不安全感;第二,嚴重的下崗失業問題已經對政府的決策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三、小結
國企改革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就業問題,出現了下崗潮,緊接著積極的就業政策及人性化的再就業工程的實施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對我國的當今的經濟發展及國企改革提供了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清泰 吳敬璉 謝伏瞻.國企改革攻堅15題[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 冷兆松.國有企業改革新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 胡鞍鋼.擴大就業挑戰失業[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王瓊瓊(1993.03-)女,碩士研究生,云南財經大學,郵編650000,研究方向:就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