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監督機關,為了更好的履行法律職能,將批準逮捕工作和審查起訴工作進行了分開管理,分別成立了偵查監督科和公訴科,但是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發現捕訴分離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缺陷,比如在逮捕階段,某些案件逮捕的條件有所放寬,但是在審查起訴時起訴的標準并沒有改變,進而導致無罪判決,或引起國家賠償等案件,對社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采取捕訴合一制度,是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制度下的最優選擇,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也是對優化檢查內部權力行使的又一次嘗試。
【關鍵詞】 批捕 審查起訴 捕訴合一
一、“捕訴合一”的概述
“捕訴合一”是為了更好的行使檢察權的有益嘗試,有利于提供工作效率,兼顧公平正義,在提高辦案效率的同時增加監督合力。
(一)“捕訴合一”的內涵
檢察機關是法律的監督機關,作為行政機關來說,檢察權具有行政權的屬性,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它又有司法權的屬性,因此檢察院的檢察權是兼具司法權和行政權的雙重屬性。在檢察機關內部,審查逮捕的偵監科與審查起訴的公訴科是檢察院的主要業務科室,批準逮捕權與提起公訴權也是當下檢察制度的主要權能。為了提升司法效率,當前我國的“捕訴合一”必然是實質的合并,而不是僅僅在形式上進行部門之間的合并,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捕訴合一”必然是涉及到部門、人員以及權力的大整合,“捕訴合一”指的就是將批準逮捕的偵查監督科與提起公訴的公訴科進行合并,也就是由同一個部門承擔批捕、起訴以及出庭應訴等工作[1]。對于同一個案件,從審查逮捕階段,到提起公訴階段,都由同一名員額檢察官或同一辦案組承辦,并且對案件承擔司法終身制的責任。
(二) “捕訴合一”模式的特點
從已經完成改革的情形來說,捕訴合一模式的特點主要變現為“四個合一”,即部門合一、權力合一、主體合一、責任合一。首先,部門合一,顧名思義就是將偵查監督科和公訴科兩個部門合并為一個部門,專門負責審查批捕、提起公訴等工作,名稱也修改為“第一檢察部、第二檢察部”等。其次,權力合一,兩個部門的合并,也代表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個兼具司法權和行政權的混合權力。再次,主體合一,也就是辦案人員合并,一個案件的辦理,從批捕到提起公訴,都是由同一名員額檢察官或者同一組辦案人員承辦,人員的合并代表了對一個案件可以全程貫穿,減少了不少重復的審查工作。最后,責任合一,員額檢察官對自己承辦的案件負有終身責任制。
二、采取“捕訴合一”模式的優勢
(一) 提升辦案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在“捕訴分離”模式下,同一個案件的批捕和提起公訴是需要不同部門負責的,換言之,同一個案件必須經過至少兩個員額檢察官負責才能夠最終結案。而在“捕訴合一”模式下,一個員額檢察官對一個案子既負責批捕,也負責提起公訴,即誰批捕的誰提起公訴,單純從程序上來看,節省了辦案資源,比較符合目前“案多人少”的實際。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采取“捕訴合一”模式能夠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在兼顧司法公平的原則下提升司法效率。
(二) 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訴訟監督
首先,“捕訴合一”模式下,有提起公訴經驗的員額檢察官在早期就可以較好的運用審查的思維指導案件在偵查階段的工作,督促偵查機關更好的固定證據,為案件更好的落實提前做好準備,從而減少在審查起訴階段退查情況的出現。其次,優化權力配置,將批捕權和公訴權整合,加強訴訟活動的監督力度[2]。批捕階段,員額檢察官也不會只考慮批捕結果,而會多加考慮在現有證據的情況下是否能將案件順利起訴過去,無形之中可以強化訴訟活動監督,將兩個階段串聯在一起,填補批捕階段與公訴階段之間的 “真空地帶”。
(三) 尊重保障人權,避免冤假錯案
逮捕是法律規定的強制措施的一種,旨在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保障人權是新刑訴法修改的重點,與保障人權相對應的是控制犯罪,保障人權和控制犯罪是我國檢察機關的雙重職責。采取“捕訴合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冤假錯案的發生。首先,在案件的審查上,員額檢察官增加了對案件的又一次親歷性,可以對案件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也可以說給檢察官多一次審查證據的機會。其次,從刑事程序上來看,“捕訴合一”模式更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在“捕訴分離”模式下,不同的員額檢察官在處理同一個案件時,可能會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意見,必然影響刑事案件的進行。
(四) 加強兩法銜接,契合司法實踐需要
2018年3月國家成立監察委員會,監委會有留置的權力,留置期間最長可達6個月,是一項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檢察院對監察委員會移送的案件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對被調查人采取強制措施。在案件移送之前,如果需要對被調查人采取強制措施可以行使留置權,但是若案件處于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階段,卷宗和材料都會被送到檢察機關,此時若對被調查人采取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就會出現麻煩,因為審查起訴的公訴部門沒有變更強制措施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法律銜接不暢。而若是在 “捕訴合一”模式下,批捕權和起訴權都是由同一名員額檢察官或者獨立辦案組行使,遇到此類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可以直接對被調查人采取或變更強制措施,進而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與當前的監察體制改革相適應[3]。
三、“捕訴合一”模式運行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偵監和公訴部門之間的合并相當于人員的合并,在合并之后,檢察官既要辦理批捕案件也要辦理起訴案件,在剛開始入手時都會存在短板問題,這勢必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另一方面,若沒有合理分配案件,在“捕訴合一”模式沒有較好的運營前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混亂,比如批捕的案件時間比較短,如果一名員額檢察官手頭上有其他案件的審查起訴工作,而這時又分配到其名下一個批捕的案件,時間會比較緊迫。同時也要厘清員額檢察官和檢察官助理的角色問題,在實踐中具體采取的辦案模式各個地區也有很大差異,哪種模式更有優勢還要實踐驗證。
四、完善“捕訴合一”模式運行的建議
(一)案件管理采取“統一收發、分類辦理”
在“捕訴合一”模式下,需要平衡好批捕和公訴兩個方面的工作,把握好辦案的節奏。為了平衡案件進度,在案件管理上要采取“統一收發、分類辦理”。統一收發指的是偵查監督和公訴部門合并后的刑事檢察部門,統一對外受理案件,對外保持窗口統一的形象,原先兩個部門的內勤相互合作,統一將承辦人退查的案件移送給偵查機關。分類辦理是刑事檢察部依據案件的繁簡程度和不同類型分為刑事檢察一部(普通刑事案件)和刑事檢察二部(經偵犯罪案件等),案件分配時依據案件類型不同統一分配給不同的科室,兩個科室各司其職,確保每個案件都能在有限期限內審結。
(二)優化捕訴關系,增加逮捕聽證審查
“捕訴合一”之后要嚴格把握批捕的標準,杜絕提高逮捕標準或者降低起訴標準的現象發生,確保逮捕程序訴訟化[4]。為了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設置嚴肅的、清晰的逮捕標準,在個案中予以適用。檢察機關在作出逮捕決定時有必要經過司法審查,確保逮捕工作的正當性。筆者建議探索司法審查模式在逮捕階段的應用。在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中開啟了審查逮捕訴訟化的第一步,但是僅限于書面審查, 仍然沒有成立以檢察機關作為居中的審查模式,對于一些大案、要案、疑難復雜或新型犯罪的案件不足以阻止錯捕的可能。因此筆者建立可以探索聽證審查在逮捕階段的適用。對于社會關注度高但是對社會危險性認識存在爭議的案件,可以采取聽證審查制度,召集偵查機關、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訴訟代理人以及公眾代表,聽取其意見,作出是否批捕的決定[5]。
(三)加強業務培訓,提升干警專業化水平
捕訴合并前應該進行適當的業務培訓,對批捕科的同事培訓起訴專業知識,對公訴科的同事進行批捕工作的相關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文書的制作、業務系統的流程、法庭辯論、證據收集等方面,讓干警對刑事案件的辦理從受理到結案有個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加以實踐,才能快速的進入崗位,在實踐中了解、熟悉直至掌握。培訓人員的范圍不僅包括員額檢察官和檢察官助理,也要針對書記員、內勤等進行業務培訓,因為書記員本來的業務也是單一的,部門合并后,業務中的相關報表之前也都沒接觸過,經過培訓能夠很快的掌握,提升整體部門的辦案效率。
(四)引導偵查取證,落實非法證據排除
首先,介入偵查的時間規制。檢察機關可以依據不同的案件作出不同方式的監督。對于疑難復雜案件,可以在偵查機關立案后提前介入偵查,從公訴人的角度提出偵查的方向,對偵查機關提出相應的意見,做好動態的事前監督。其次,引導偵查的方式的規制。引導偵查的方式有主動引導和被動引導,主動引導是檢察機關主動介入偵查,被動引導是偵查機關請求檢察機關介入;筆者認為偵查活動本身就是相對獨立的,因此介入的方式應該以偵查機關的申請為主,而檢察機關主動介入為輔,確保偵查活動的獨立性。最后,對于介入結果而言,根據程序優先的原則,在作出批準逮捕的決定前,需要對偵查活動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對于發現的違法線索及時開展監督,需要移交相關部門審查的及時移交。這是在源頭上保障案件質量[6]。
(五)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利用好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加強對檢察官辦案過程全程動態跟蹤,做到案件進度全部可看,督促檢察官辦案效率提升。其次,完善、細化檢察官聯席會議制度。檢察機關的聯席會議制度是對承辦案件進行把關,對于作出無社會危險性不予批捕、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予批捕、存疑不起訴、絕對不起訴的,以及重大分歧的疑難復雜案件,應當經過討論,做好聯席會議討論筆錄。最后,完善檢察官考評制度[7]。增加考評指標,在原來的重點監督指標的基礎上增加審前逮捕聽證、檢察建議、輕罪案件不捕復議復核等數據指標的綜合分析,將法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批捕、批準逮捕后不起訴、對不批準逮捕的案件判處實刑的、將重罪改為輕罪、罪名變化的等情形作為評查重點。定期開展案件評查總結,對捕訴案件數量分別統計,對案件質量進行專項評查,提升辦案能力。
結 語
“捕訴合一”模式不是1+1=2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司法改革中充分發揮1+1>2的實效。目前全國實行捕訴一體模式是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與兩法更好的銜接,進一步優化檢察機關辦案機制,更好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因此,捕訴合一后,應該更加快速的適應現有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再加以創新,逐步的提升辦案能力和辦案效率,使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效平衡。
【參考文獻】
[1] 朱孝清.對檢察官中立性幾個問題的看法[J],人民檢察,2016.02
[2] 洪浩.從“偵查權”到“審查權”——我國刑事預審制度改革的一種進路[J],法律科學,2018.01
[3] 閔春雷.論審查逮捕程序的訴訟化[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03
[4] 郭爍.捕訴調整:“世易時移”的檢察機制再選擇[J],東方法學,2018.04
[5] 王貞會.重大疑難案件檢察引導偵查制度探討[J],人民檢察,2017.09
[6] 張智輝.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J],中國法學,2018.02
作者簡介:程夢如(1991-),女,漢族,山東省金鄉縣,研究生,山東省金鄉縣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