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人民法律常識、維權意識的提高,名譽權侵權案件愈發層出不窮。新時代名譽權侵權的案件屢見不鮮,但不管時代的新舊,我國的該類案件中始終存在著一個問題即意見性表達(包含公正評論)的行為和誹謗侵權的行為往往不能準確分離。這一問題的產生在立法、司法上面均有原因。鑒于意見性表達在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通過比較發達國家的相關理論,結合我國立法、司法實踐,就該問題的產生原因、相關理論、實踐價值等進行論述。
【關鍵詞】 侵犯名譽權 表達自由 意見性表達 公正評論
一、問題的提出
2016年10月27日,“鳳凰新聞客戶端”微博賬號中發布了一條微博,內容為:“#謝謝你#讓人民感受精神鴉片,為禁毒事業做出貢獻。”博文下方配了九張形式相仿的圖片,每張圖中都有白色字體“謝謝你”,而其中的“你”字標注在白底紅色斜框圖形之上,與“今日頭條”客戶端使用的紅白圖形標志相似;并且圖片下方均為“重新定義了市場規則”、“為法學教科書提供了優秀案例”等話語。截至2016年10月28日15時20分,該微博被轉發24次,評論52條,點贊121次,后被“今日頭條”投訴刪除。此外,該微博海報還曾在媒體報道中被引用。[1]
針對這一情況,“今日頭條”訴稱:“鳳凰新聞客戶端”惡意詆毀抹黑其形象。被告則辯稱:其是作為媒體針對網絡現象進行客觀評價抨擊,不是針對今日頭條,2017年11月2日,北京海淀法院最終判處“鳳凰新聞客戶端”賠償“今日頭條”8萬元經濟損失,并公開賠禮道歉。
筆者認為,要分析類似行為的侵權與否,首先要看行為人公開發表的言論是否指向了他人、是否給他人的公眾評價帶來了不利影響及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惡意;同時還要看這類言論的表達是否有免責事由。上述案件涉及意見性表達及公正評論抗辯,筆者對判決結果有不同看法,特以此為契機簡要論述意見性表達及公正評論抗辯的相關理論問題。
二、意見性表達及公正評論的定義與關系
意見性表達簡稱意見或評論,中國有句古話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意見是最廣泛無垠的言論之一。但法學家們對其定義卻大體相同。魏永征教授認為只有針對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發表的意見才是真正的意見,如果批評意見并無任何事實支持,則是一種“偽裝”的意見而實際上是提出某種未經證明的事實。[2]汪志剛認為意見表達因具有“主觀性”這一特點而區別于事實陳述,同時這一特點也是判斷某一言論是事實還是意見的基本標準。[3]王松苗認為不能判斷真偽的表達是意見,反之是事實;而且要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作品的整個語境分析表達的對象是事實性陳述還是意見性陳述[4]。可見,意見不同于事實,是不可證明真偽,也不存在完全客觀的。基于此,筆者認為,對于“意見表達”類言論應給予比“事實陳述”更大的自由度。“其措辭得為尖銳,帶有情緒或感情,對錯與否,能否為多數人所認同,在所不問,惟不能作人身攻擊”[5]。既然意見是一種無法客觀的言論,那么怎么判斷意見性評論是否構成對他人的誹謗呢?
關于評論與侵權的關系,大部分學者認為涉及公共事務的意見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而一些學者則認為所有的評論均不會構成名譽侵權。賀衛方教授曾經說過:“只有新聞報道可以構成名譽侵權,而批評等意見性表達則無此可能。”對此,筆者認為,若意見表達具備公共性、評論性、非惡意性,即使有失偏頗或帶有私人感情,也應全盤保護。
三、我國關于“公正評論”抗辯的立法與司法實踐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第8條規定: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9條規定: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在20世紀初的“國貿中心訴吳祖光名譽侵權案”中,北京兩位女顧客在國貿某超市購物時因被懷疑偷竊受到工作人員的非法搜身。作家吳祖光就此發表文章抨擊工作人員“恬不知恥”,并斥責國貿業務女總監。國貿中心就此向法院提起名譽權訴訟,要求吳祖光應該對此文章對其造成的影響和名譽損壞負責。經法院判決,該文章屬于正當輿論監督,不屬于對名譽權的侵害,應受法律保護和鼓勵。
在吳敢訴袁成蘭案中,一、二審法院均判袁成蘭的評論行為侵權,直到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第九屆梅花獎評選存在舞弊、負責人霍大壽已被免職,《第九屆“梅花獎”出現舞弊》一文雖然言辭犀利,個別觀點不夠準確,但對諸如舞弊這樣的不正行為進行嚴厲抨擊,符合實情且出發點積極善意,沒有形成侵權事實”,公正評論抗辯理由才在此案中生效。
但由于立法中沒有關于公正評論抗辯的直接規定,最接近公正評論抗辯的名譽權司法解釋也并未定義何為公正評論抗辯。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因對關乎公共利益的社會事件發表自己意見而被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案例。例如2000年的“恒升電腦公司訴王洪、《生活時報》、《微電腦世界周刊》名譽侵權糾紛”一案,王洪因為恒升筆記本的質量問題在網上發表評論,被恒升電腦公司告上法院,而終審的判決也很耐人尋味:三上訴方被定性侵權,卻減少了賠償數額。筆者認為,消費者依據事實情況對產品做出的評價關乎公眾利益,并無侮辱商家、他人的惡意,實不應該被認定為名譽侵權行為。
而在學術研究領域,此類判決也不少。如2005年“北京科技報社與陳建民名譽權糾紛案”中,科技報對陳建民的禁食49天活動提出質疑,是對這件事情進行學術上的科學評論,卻被判定為侵犯陳建民的名譽權,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又如范增訴郭慶祥侵犯名譽權一案,郭慶祥文章使用“才能平平”、“炫才露己”等詞評價范增,一二審法院均認為這些評價與文章所談論的基本事實并無直接、必然聯系,已超出了評論的合理限度且侮辱他人人格,因而構成名譽權侵害。但是筆者認為,文藝家對于其創作有影響的品質或者表現,可以側面反映整個行業的走勢,因而對文藝家的評價也屬于文藝批評的范圍。法院一旦對意見表達作出法律意義上的定論,必然會阻礙學術的自由探討和進步,因而相關案件的判決需要引起重視。
最新的名譽權司法解釋第7條是我國目前判斷意見表達是否侵犯名譽權最詳細的判斷標準,其中對于“意見”要求達到“侮辱”的程度,才構成侵權。但到底怎樣才構成“侮辱”,僅從條文中不能明確了解,可見我國相關立法并不系統,尤其是對抗辯事由的規定。對作為名譽侵權抗辯事由重要支柱之一的“公正評論”,解答和解釋規定的評論范圍也遠遠小于司法實踐中的范圍。這說明我國法院在該類問題上對客觀評價的認定有其自身的裁量尺度,由于對于事實與評論的區分往往不夠明確,加之對評論性的公正性的判斷標準不夠全面,司法實踐情況較為復雜與不可瞻。
四、公正評論的構成要件
那么如何在沒有詳細立法的情況下判斷意見性表達是否為公正評論呢?西方國家認為,公正評論的內容包含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公眾關注的公共事務,包括政府事務、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各種活動以及文化藝術作品、科學成果、公共娛樂、廣告等;公正評論的方式包括發表社論、批評文章、讀者來信、分析性新聞評論等;公正評論的對象可以是官員、作家、演員、運動員、批評家等。但是公正評論的條件是:評論的事項必須與公共利益和公眾人物有關;并且有可靠的消息來源;立場應當公正,沒有惡意。如此,即使是片面、偏激的,甚至誹謗性的評論,也不應追究法律上的責任。
張民安教授認為公正評論抗辯的構成要件為:行為人做出的具有名譽毀損性質的陳述不是對某種事實的陳述而是對某種觀點的陳述;行為人的評論必須建立在某種真實性事實的基礎上或建立在某種特權的場合做出的陳述基礎上;行為人只能針對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或者對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做出評論;行為而對他人或對社會做出的評論被認為是公正評論。[6]徐愛國教授認為,公正評論是為了公共利益而誠實地做出評論。[7]
因此,筆者認為,公正評論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基于一定的事實;2、出于公眾利益;3、不具有惡意。
(一)基于一定的事實:這一構成要件與《解答》第8條息息相關。事實是評論存在的基礎,沒有相應的事實,那么評論則完全由轉情感支配,無法判斷其是否出于公共利益。但筆者認為事實的真實性不能作為判斷言論侵權與否的標準,尤其是依據可靠的消息來源進行的評論,若事后證明該消息錯誤,也不宜追溯評論者的過錯。
(二)出于公共利益:這一點較為抽象,也許每個人對其的定義都不一樣,同時其也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公共利益涉及的范圍是不可列舉盡的,因此筆者認為出于公共利益的評論必然是基于引發公眾關心或者公眾感興趣的事件或者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發表的。
(三)不具有惡意:公正評論原則要求評論者的主觀心態應該是善意的,此種善意當然不是指評論的語句必須是褒義的,而是系出于揭露黑暗、弘揚正義而為,而非指毀人名譽、揭人隱私等。
五、結語
回顧今日頭條訴鳳凰新聞案,鳳凰新聞的博文指向今日頭條這一點毋庸置疑;內容的貶義性也可領略;因有一定的傳播效果,對今日頭條的社會評價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鳳凰新聞的微博內容是基于今日頭條面世以來的事跡進行的評價,雖不是針對某一事件,但是對其整體行事風格的評論。新聞企業、新媒體企業作為社會的瞭望者,均不可避免涉及公共利益這一因素,而鳳凰新聞此舉頗有揭露黑暗、弘揚正義之意。同行之間互相評論,是正常不過且利于消費者的事情,今日頭條大可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回應。畢竟所謂清朗網絡空間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底線的自由。
綜上,公正評論包含于意見性表達之中,“公正評論”規則體現了輿論與公民人格權之間,對社會公益有關的評論予以優先保護的原則[8],應受到保護。同樣,鑒于意見的主觀性,非公正評論外的意見性表達,不管是真是假,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都應對其保持十分的容忍。除非其存在謾罵、丑化等侮辱他人的情形,則有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權。
筆者希望通過對意見性表達抗辯的反思,讓人們敢于自由表達意見,讓名譽權、人格尊嚴價值得到彰顯,使公民擺脫因為希望表達意見而又擔心受到誹謗訴訟威脅的困境。畢竟表達是人的天性,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因此,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保障言論自由的實現,而不是去尋求一個所謂的度來限制言論表達自由。
【參考文獻】
[1] 林平,金韻怡.今日頭條訴鳳凰新聞侵犯名譽權案一審,被告被判賠8萬并道歉[EB/OL].澎湃新聞,2017-11-02.
[2]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4.
[3] 汪志剛.德國法上的意見表達和事實陳述的區分[J].北方法學,2011(3).
[4] 王松苗:“有事實依據”不等于“有客觀事實”,載新聞(媒體)侵權研究新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0-28.
[5] 張紅.事實陳述、意見表達與公益性言論保護——最高法院1993年《名譽權問題解答》第8條之探討[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9):106-117.
[6] 張民安.名譽侵權的抗辯事由[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9.
[7] 徐愛國.英美法中名譽損害案件的幾個問題[J].現代法學,1999(10):133.
[8] 魏永征.把事實和意見區分開來——七說新聞媒介和人格權[J].新聞三味,2001(6):45.
作者簡介:葉子悅(1996—),女,漢族,江西,碩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傳媒政策與法規),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