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達國家對其民眾,尤其是對其青年學生進行主導性的價值觀教育,內容與形式都服務于其國家發展的需要。美國的價值觀教育內容相對比較固定,形式多樣,方式偏向隱性式。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鑒他國,必須立足自身。
【關鍵詞】 美國 價值觀 教育 隱性式 借鑒
當今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對其民眾,尤其青年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將其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梳理美國政府對其本國民眾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夠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教育實踐的梳理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世界級高校數量也名列前茅。美國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視對青年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文化價值觀教育等。哈佛、耶魯等高校建立初期,受歐洲教育傳統和移民精神的影響,在教育理念上,奉行“行為、品德和性格要比學問更為重要……造就一種特定類型的人,他們的品行與思想必須符合于有文化的統治階級的要求”[1]隨著獨立戰爭勝利,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當時的資產階級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內戰的消弭,統一的美國為其核心價值理念日漸濃縮并沉淀提供了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品格教育”之風在美國興起。從此,美國的政治塑造者和高校教育者就逐漸開始把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個體的價值品質教育聯系起來。他們認為,“任何社會,為了能存在下去……必須緊密地圍繞保持其制度完整這個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輸進每個成員的腦子里”[2]至此,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教育主要是為了自己真正獲得“獨立”而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成為世界唯一“霸主”。為了鞏固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美國政府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個天生就具有移民性格的國家,必須讓每一個新進來的群體或個人具有與其他人一樣的價值標準。于是“好公民”教育活動普遍開展。這樣一種對移民的同化教育,不僅涉及價值認同,更涉及為美國培養一個個思想上可靠的接班人,從而保持美國的強大和進步。因此,公民教育是美國主流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其具體內容和方式則體現出隱性化、多樣化的特征。
通過對其主流價值觀教育的歷史進行簡單梳理,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移民性”特征比較突出的國家,美國的建國者們是在反抗殖民統治過程中逐漸明晰其價值追求的,并在建國后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向其國民宣傳、灌輸這些價值理念,根本還是為其國家利益服務的。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教育方式及特征
21世紀以來,針對青年學生,美國政府在價值觀教育的方式選擇上,注重隱性式教育。學校雖然沒有單獨設立的教育課程和專門的教材,但有些大學設有專門的主流價值觀教育項目。例如,有些學校通過內容多樣的通識課程,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同時,學校的各種咨詢服務活動也在提供學業咨詢、職業生涯指導、心理咨詢中滲透主流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絕不僅僅限于課堂和學校,家庭和社會是他們進行價值觀“滲透式”教育的更大舞臺。例如,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中,對愛國主義等主流價值觀的宣傳非常普遍;通過具有典型的宗教淵源和一定文化意蘊的紀念日、節慶和傳統活動等進行價值觀教育則非常普遍。因為,那樣的活動以釋放情感為主(傳達的情感較為單純)、文化符號較為形象(與民間融合性較高)[3]、“所倡導的情感與主流文化相融合”[4]所以,普通民眾參與的主動性。
概括說,美國政府或高校對其民眾或學生進行的這種隱性式價值觀教育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者既重視自己的主體作用,也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政府或高校不直接命令學生必須接受某一種教育內容,形式上能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價值。
第二,政府和高校注重將價值觀的內容通過相關課程設置,尤其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在知識的吸取中自然接受了價值觀的牽引,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符合其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統”教育。比如,哈佛大學開設的諸如“幸福討論課”“正義討論課”“社會規則討論課”等就是一種典型。
第三,政府注重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進行價值觀教育。諸如競選演說、選舉設計、社區服務、募集資金、納稅繳稅等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的活動,不僅在大學里有相關原理的講解,甚至在小學階段,就有相關的模擬活動。這樣的教育事實上就是通過一種間接式隱性教育,使其民眾在學生時代就對其社會制度產生認同。
第四,高校注重采取自我教育模式,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在相互促進中達到教育者設計的教育目標。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個體性“帶入式”情景教育模式,不僅使學生關注自我,也關注他人,從而將自由與責任、理性與擔當、自愛與愛人等符合社會發展的觀念自然內化。
第五,政府重視利用多種形式的政治社會化網絡,尤其是通過中介組織、民間團體、教會等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灌輸有利于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的相關政治觀念。同時,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視科技在類似教育中的作用,也重視教育的科學化和理論化。
可見,美國政府采取的價值觀教育方式較為靈活和柔性,是一種滲透式的、間接的、隱蔽化的形式。
三、對美國主流價值觀教育方式的借鑒
中美兩國的國情、歷史、教育體制等有所不同,但美國政府對其公民,特別是對青年學生進行“隱性式”價值觀教育的做法,值得我們當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借鑒。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層次性。美國政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不同的價值觀表達形式,但根本內容都是圍繞自由、平等、民主、正義等核心價值;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的價值觀教育策略,但反映的理念仍是核心價值。即是說,形式可以分層,根本永遠一致;分層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核心。所以,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把抽象的理論、凝煉的思想轉化為具體的、直觀的、更加符合大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應當按照核心價值觀的表達層次,結合教育教學和學習規律進行適當區分、合理布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不同要求,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利益訴求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千篇一律向層次化教育轉變。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顯性與隱性的結合。美國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我國自然是不相同的,但其實施方式卻值得我們借鑒。其主流價值觀教育是從受教育者的“無意識”開始,目的是使之轉化為“有意識”。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一方面不斷提高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校內外教育資源的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植入”其中,使教育由“黑板型”灌輸向“科技型”滲透轉換,由“他人”強制灌輸向“自我”自覺教育轉換。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多樣化。美國大學對青年學生開展主流價值觀教育,雖然有一些專門的活動,但更多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課程和形式多樣的日常活動來承載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針對我國當下青年學生的特點,開展多種聯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活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單一“教育型”向多元“綜合型”轉變,由“聲勢型”向“實效型”轉變,由“執行型”向“自主型”轉變。
【參考文獻】
[1] [美]弗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吳元訓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82.
[2] [美]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M].楊祖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
[3] 夏小華.反思、借鑒與創新:美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經驗與借鑒[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12.
[4] 劉克思.美國節慶、紀念日的文化意蘊及其價值啟示——基于情感的視角.前線[J]2010(1).
作者簡介:田慶玥,1996年出生,安徽滁州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