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燁 黃菲

【摘 要】 新時代網絡迅猛發展,然而隨著“后真相”一詞的出現,人們發現感性高于理性的現象層出不窮。黃海霞事件鮮明地展現出公眾在面對碎片化信息時出現的輿論不斷反轉現象,針對此事件了解“后真相”時代公眾媒介素養的情況并對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后真相時代 黃海霞事件 媒介素養
一、后真相與媒介素養
“后真相”一詞,來源于2016年發生的“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自此,“后真相”一詞便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在我國,也發生了諸多類似的事件,例如娛樂圈中的蔣勁夫事件、網紅saya與孕婦之間的矛盾、劉鑫江歌事件、紅黃藍虐童事件、黃海霞事件等,都有非常明顯的“后真相”特點:反轉。這些前后反轉劇烈的事件,也引起了國內學者對于“后真相”的討論。
“后真相”是指在互聯網新媒介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公眾對事件真相的認知和判斷會忽視事件的真實狀況,受到情感、情緒的影響,并傾向于表達對事件的情緒化立場和觀點。[1]在“后真相”事件中,客觀事實在熱點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反而是公眾的主觀情緒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就是“情感”勝于“事實”,公眾的情緒更能帶動輿論的發展。
而公眾的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2]
二、黃海霞事件各階段分析
18年11月24日新聞爆出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女子在嚎啕大哭,稱自己在1993年時考取了許昌師范大學,但遲遲沒有受到通知書,后來才發現當年她的學籍被自己的堂姐黃鳳玲給頂替了,如今她的堂姐順利成為一名教師,而她如今靠賣豬肉為生。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輿論紛紛倒向了視頻中這個女人黃海霞,大家找出堂姐一家的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對他們謾罵侮辱,嚴重影響了堂姐一家的日常生活。
26日事情反轉,堂姐的丈夫出面稱92年時黃海霞就已經去賣豬肉了,并且在采訪堂姐時她也回憶出考試的諸多細節。28日黃海霞又給出一張圖片,聲稱自己當時在賣豬肉之前,表哥告訴自己落榜了,自己才去賣的豬肉,表哥也愿意證明這件事。隨后河南長葛市教育局經初步查證表示在93年考試時黃鳳玲冒用學籍情況屬實,她用了黃海霞學籍參與考試取得成績,因此予以黃鳳玲革職處理。
結果出來后輿論紛紛轉向了黃海霞,說黃海霞因為嫉妒黃鳳玲目前的生活于是才演出這么一場鬧劇,而黃鳳玲被革職也是她想要的結果,黃海霞本人在這場鬧劇中沒有任何損失。于是公眾又對黃海霞進行了謾罵。
三、事件中反映出的公眾媒介素養問題
(1)公眾對信息的判斷力降低
信息時代公眾很容易因為一些夸張的標題、幾段沒有前因后果的視頻而被媒體煽動起激憤的情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眾對大眾媒體盲目的相信,不去認真求證信息的真偽,公眾在發表評論的時候也是基于媒體提供的碎片化信息。這就導致了公眾憑借對事件片面的認識以及自己的感性情緒來向外界表達自己的訴求。
(2)從眾心理
如今“人人發聲”成為現實,公眾會不自覺地對使自己感到團結、親密的群體所傳遞的信息具有更多的情感認同。[3]因此往往人數較多的觀點容易得到公眾的支持,而處于劣勢的觀點即使是對的,在民憤激昂的情況下,也會被失去理智的網民抨擊。公眾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即使在知道真實情況的前提下也會閉口不言。這種沉默自然會導致某一種觀點被無限的認同。
(3)公眾輿論表達隨意,缺乏理性
公眾在網絡上表達自己見解的方式多樣,主要集中在新浪微博、微信、QQ以及百度貼吧等平臺上發表評論、點贊、轉發相關消息。現如今由于網絡的迅猛發展,公眾的表達欲望愈加強烈,但是公眾在表達時又欠妥當,表達十分隨意。網絡言論的自由表達也容易使網絡成為人們發泄負面情緒的工具,同時也給肆意用語言傷害別人的鍵盤俠以可乘之機。并且該事件對于公眾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公眾在不了解事件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對該事件所產生的不良后果的并不能很好地估算。再加上公眾在遇到某一事件時會不自覺地忽略客觀事實,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這對事件的整個處理過程也會產生阻力。人們在網絡上的表達過程中,往往因為這種隨意以及理性的缺失,導致一些虛假信息的擴散。
(4)公眾媒介素養表現出多層次與不平衡
公眾在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媒介信息的零散與觀點的分散,極易出現一種“站隊”現象,有較為理智的公眾能夠良好地判斷事件的來龍去脈,即站中立立場不予置評好壞的,也有一些沖動型的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看不出深層次的“陷阱”,邁入媒體的圈套的,這就體現了公眾的媒介素養的不平衡。
四、公眾媒介素養的提升建議
(1)公眾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
事件反轉的產生,大多來源于媒體公布的事件信息不完全,而公眾面對海量信息時,擁有良好的信息判斷能力就顯得極其重要了。公眾應理智地思考該事件是否存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該事件是否存在漏洞,不能落入媒體的圈套。并判斷該事件是否還存在著其他的可能性,對存疑的地方大膽提問,勇敢質疑。[6]不能夠讓從眾心理作祟,在發表自己的見解之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
(2)公眾提高自身素質
熱點事件的爆發,非常容易引發公眾的熱議,根據網友們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表的評論可以看出,有些公眾在發表見解時,只是一味地在發泄自己的憤怒等不良情緒,沒有依據地隨意辱罵他人,使用的言辭也都不堪入目,致使事件往不好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公眾在遇到熱點事件時,首先要能夠很好地過濾掉這種負面信息,不能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其次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恰當的言語發表看法,不能出現隨意辱罵的現象,這樣只會加劇不良情緒的升溫。
(3)加強監督問責機制
在公共事件發生后, 部分公眾會盲目跟隨輿論導向,在不完全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先入為主對事件中被抨擊的一方進行一些惡意的報復。而目前網絡監管機制只是對影響比較惡劣的情節進行了處理,[7]對于因媒介素養缺失而造成較大影響的行為缺乏強有力的懲戒。因此在監管方面, 可以引入技術手段, 對含有惡劣引導輿論導向性質的人員予以監管及處理。
(4)開展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首先可以制作相關的教材,供公眾參考學習。還可以讓公眾真實的參與到媒介信息的制作流程中去,讓公眾感受新聞產生的始末、標題如何制作才能吸引大眾的眼球、選擇什么平臺以及什么時間段來播報該新聞。[8]公眾直觀地接觸媒介之后,他們便能夠更好地認識媒介、理解媒介,不會再沖動地發表言論。公眾有了更真切的體會之后,在之后遇到該種情況,便能夠更理智的地處理媒體發布的信息,同時,公眾在體會的過程中,感覺與媒體、新聞之間更加親密,這種親密感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8]
【參考文獻】
[1] 談仕鑫.近兩年國內“后真相”研究綜述[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9):58-59+198.
[2] 趙杉.后真相時代中的網絡輿情研究[J].傳媒論壇,2019,2(03):125+127.
[3] 曹雪盟.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受眾的從眾心理分析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2(10):1-2.
[4] 李梓瑄.危機事件下公眾媒介素養評價[D].陜西師范大學,2015.
[5] 王超. 我國公共事件新聞報道的特點研究[D].湘潭大學,2014.
[6] 王靜婷.后真相時代下輿論失焦現象及其治理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9(26):176-177+184.
[7] 崔柳,鄭雨桐.公共事件中公眾媒介素養的提升方式[J].傳媒觀察,2018(04):29-31.
[8] 汪懷君.后真相時代美國數字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9,41(08):11-19.
[9] 張莉,喬橋.后真相時代與新聞真實[J].科技傳播,2019,11(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