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飾,起源甚早。其特點是在飾品的主體之上懸綴有另外的飾件,行走時飾件搖顫,因名”步搖”.”步搖”一詞出現在戰國西漢時期,唐代詩文中還會偶見步搖之名.而在北方燕趙地區,金步搖飾物的主要形制是步搖冠.玉佩珠瓔金步搖,其被漫長歷史所賦予的審美意義與歷史意義據不僅僅是被限制在小小的妝奩中。
【關鍵詞】 步搖 步搖葉片 鮮卑文化
一、步搖的文化背景與發展
考古資料顯示,步搖這種金制飾品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亞。早在四千三百多年前,兩河流域的烏爾王墓群中,隨葬侍女的頭部即有用連排的金樹葉穿綴而成的半環形狀額的額飾出現(圖一),與后世的"桂冠"有相似之處.這或許是由于早期中西亞對生命樹和桂樹的信仰與崇拜.但此時的搖葉額飾尚不能自由的左右搖動,還屬于步搖的初步階段.
而后在中西亞流域還出現了步搖金冠和搖葉耳飾,無論是單件的步搖,還是聯結多件步搖組裝成的步搖冠,其裝飾工藝的基元都是可搖動的葉片,即搖葉.搖葉的用途本是多方面的.比如將搖葉縫在衣服上的作法在1-3世紀的安息雕刻中可以見到,在底格拉斯河上游哈特拉古城址發現的王者石像就是明確的例證.而在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的陶俑上也出現了同樣的作法。
二、步搖冠與鮮卑文化的關系
西晉、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對頭飾的重視越發加重,出土器物中所占頭飾的比例和數量都遠勝于同時期的東漢墓。其中步搖比其他金頭飾更能體現民族與時代特色.因此可以推斷出步搖在漢朝的盛行與慕容鮮卑這一民族有較大的關聯。將步搖與冠飾相結合,便形成了慕容鮮卑所鐘愛的步搖冠。有說法說,慕容鮮卑得名是因為其喜冠步搖冠,<<十六國春秋>>說“其后音訛,遂為'慕容'焉” 。這一說法雖然沒有實證,不足以取信。但確實可從各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獲知慕容鮮卑確實喜冠步搖冠。內蒙古自治區烏蒙達茂旗出土的南北朝牛頭鹿角形金步搖飾,與之前的金步搖葉片不同,此時的金步搖冠已出現枝干與底座部分。
我國少數民族至今還有以服飾特征區別不同族群的習慣,慕容鮮卑既然"斂發戴冠",戴步搖就成為這一部族或部族首領的服飾特征.考古發現說明,東漢時期已有步搖冠存在;稍晚一點,花樹式步搖在遼西出現,之后又由單體式演變成連架式。
三、中國漢、唐時期步搖的發展
步搖作為我國古代女性所鐘愛的飾物,其最早的出現時間可根據文獻記載推論到殷周時代.<<周禮>>中記載道、東漢鄭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 若今之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五代時馬縞所著的 《中華古今注·卷中》也曾提到:“殷后服盤龍步搖...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國由此可推論,步搖在殷、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并且是王后著禮服時必須佩戴的重要首飾。
在漢代屬于禮制首飾的步搖,作為皇后身份等級的象征,形制并不會單薄簡易。以黃金為底,珠翠環繞,六獸加持,八爵九華,端華大氣的步搖形制也正符合漢代皇后這個榮耀萬千的社會地位,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漢代輝煌而沉厚的歷史文化氣象。這也賦予了步搖這一本來普通的首飾以特別的歷史意義。
同時,因為步搖“步則搖動”,除開審美方面的考慮,它也起著警示婦女行為的作用。婦女頭著步搖,一步一搖,自然步子不能邁得太大,要平穩細碎。這符合傳統禮儀制度下對婦女舉止行為都要守禮的要求。及至晉代,步搖依舊屬于禮制首飾,在佩戴者方面有著社會等級限制。由《太平御覽·卷七百十五·服用部十七》引晉令:“步搖、蔽髻,皆以禁物。”由此可知,步搖并不被允許在民間出現,而是上層貴族女子所獨享。
至于唐朝,步搖的形制跟漢魏之時呈現相當大的差別。唐代步搖出現了垂珠簪釵這樣的新樣式,將金玉做成螺旋式的枝條,然后在其頂端垂下珠玉。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鑲玉步搖則是作為該時代新樣式的可考實物。 而“四蝶銀步搖”與“金鑲玉步搖”一樣,也是同時代步搖風格的代表物。只是“四蝶銀步搖”是銀質的,頂端飾有由銀絲繞織成的四只紛飛蝴蝶,也垂下了珠玉垂飾。
至于宋元,步搖的形制仍沿襲漢代步搖與唐代步搖的形制。在釵首以細絲或彈簧連接綴飾,行走時綴飾會微微顫動,此為漢式步搖;在釵首以鏈垂下墜飾,行走時墜飾來回晃動珠玉琳瑯,此為唐式步搖。而到明清以后,首飾中步搖之名目似乎已經鮮有出現,但這其實只是因為步搖改換了其他名稱罷了。
四、總結
綜上所述分析可以看出,慕容一詞本身就是中國和中西亞地區文化交流的一種反映和見證.鮮卑文化的入主中原,為中原地區帶來了更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順勢傳入了中原地區.以黃金作為裝飾物,是歐亞大陸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裝飾上的一個共同特征,鮮卑民族亦繼承了這一傳統并有所創新.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族屬鮮卑的金飾物中,既有北方地區流行的動物造型及紋飾題材的特點,也可見因東西文化交流而導致的這些裝飾品發生的明顯變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步搖與慕容鮮卑_徐秉琨? <<文史>>期刊 2014年第4期
[2] 步搖_步搖冠與搖葉飾片_孫機.
[3] 試論鮮卑人體金飾品發展的階段性特征_基于數量統計的考察_郝柯羽 <<文物春秋>> 2019年3月
[4] 試述朝陽出土具有慕容鮮卑文化特色_省略_二臺鄉墓葬出土的金步搖_馬鐙為例_劉桂馨? <<蘭臺世界>> 2016年第24期
[5] 鮮卑民族金飾物所反映的域外文化因素_傅寧 <<內蒙古大學學報>>第38卷第6期
[6] 玉佩珠瓔金步搖_步搖發展考述_曾潔妤 <<北方文學> >2017年5月
作者簡介:李靜悅(1996—),女,江西景德鎮,碩士研究生,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