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敏 張婷 魏冬 白潔
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新創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提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主體、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創業導師)、創業服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創新性國家?!贝髮W生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是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牢牢把握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高校內涵建設和人員素質入手,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這不僅僅是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必然選擇,更是大學生重塑職業觀、就業觀,拓寬就業之路的現實需求。
以矛盾論的觀點審視我國經濟發展,當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而主要矛盾在供給側。隨著我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經濟體量上來了,我們的供給充足了,但是,供給的質量不高,標準不高,供給產品的質量、服務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導致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針對這些問題,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其核心要義就是“從生產端入手,有效的配置資源,發揮資源的最大優勢,重點是有效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p>

因此,“新時代”背景下的供給側改革已經不再注重外在的數量增長而是注重內在的質量提升,不再注重經濟的粗放式發展而是注重提高經濟內涵與質量。高校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人才培養地,同樣也存在結構性的供給側改革問題。學生是教育的消費方,而高校是教育的供給方,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產品,打造高質量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高校責無旁貸。然而,隨著高校連年來的擴招,只是重視了規模的增長,而忽視了質量的提升,高校教育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上還存在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等方面的問題。
從高校創業服務供給上看,還存在單一化、形式化、理論化的狀態。很多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供給內容相對單一,形式局限于課堂,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多樣的創業需求。究其原因是,高校在理論的教授上更加擅長,而缺乏實際企業運營經驗。沒有深入調研大學生創業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而是盲目的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和供給。
雖然很多高校對創新創業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但是在創新創業工作上仍然存在著教務、招生就業、學生處團委、校企合作部、創新創業學院等部門各自為政、各管一攤,沒有形成真正的創新創業教育聯動機制,沒有集中力量整合創新創業資源,沒有形成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真正融合。
現在很多高校創新創業教學課程的師資由輔導員、兼職老師或其他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師轉化而來,對于創新創業知識相對匱乏、儲備不足,容易流于形式主義,照本宣科,并且教授內容相對陳舊,缺乏技術性、實用性。
1.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與行業領先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尤其是在創新環境的營造,創新精神的培養,理論創新與特色創新相結合方面深度合作;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完善、課程標準的細化、績效評估方面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在社會服務、成果分享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主動把握產業升級新機遇,主動參與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主動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使企業真正參與到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中,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2.與創業教育機構深度融合
以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為主體,依托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院等科研研發基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實體型機構”,使其功能更加健全。與 “創新創業孵化器”“創新創業產業園”等外部創業教育機構協同合作,共建基地,聯合培養創業導師,組織學生創業實踐。使創業學生能夠實現從孵化到成長,從零到壹的全過程創業,使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實現創業實訓室、微企孵化園與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有機整合,推動形成學校以創新成果參與社會服務,社會企業依托高校合作創新的模式。
通過與科技產業園,科技孵化器的對接,把科技產業園、科技孵化器的師資、管理、項目引入高校,把高校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真正建設成為滿足高校師生創新創業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成為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的重要載體,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激發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活力,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
1.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托優勢特色專業,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建立健全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方面,校企共同研討制定出一套科學規范、國內適用、國際可借鑒的標準化方案;在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方面,緊跟時代腳步,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產業先進元素納入其中,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庫和實踐教學基地;在教師團隊方面,組建高水平、多層次的教師創新教學團隊,探索專兼職、校內外教師分工協作、模塊化教學的新模式,不斷深化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把課堂搬到工廠里,搬到公司中。建立全方位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通過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監測,不斷促進專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提升專業適應區域經濟和服務地方的能力,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2.實現創業課程體系化
社會對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因此,高校要構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及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是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在創新創業課程中融入專業課程知識。高校的專業教師不僅僅把教授的重點集中于專業技能上,更要在教學中融入創新元素,讓學生把握創新創業的精神實質。
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學生所學的技能可能在畢業時就已經過時,所以,專業課老師的創新創業意識在教學中更為重要。專業課教師可以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多角度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采用分層次分階段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第一層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創業案例分析作為學生步入社會的前置課程;第二層次面向有較強創新意識、創業意愿的學生,他們更加渴望獲得專業的指導,可以開設SYB、KAB等創業培訓課程;第三層次面向部分準備創業的學生,開設創業沙盤模擬、創業模擬實訓等課程,將課程具化為一個個項目、虛擬公司,借助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的優質創業平臺,聘請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家作為指導老師,讓教學與實踐真正結合。
3.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涉及范圍廣、內容多,對于實戰經驗和專業技術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就顯著尤為重要。在專業教師培養上,要力求培育引進一批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專業群建設帶頭人,著力培養一批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絕技絕藝的技術技能大師。
在專職教師培養上,要培養創新創業教師隊伍,通過定期培訓、社會實踐、企業頂崗等方式,提高專職創新創業教師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同時,聘請成功企業家、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創業校友兼職任教。建立教師發展中心,提升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創新教師評價機制,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1.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建立人才培養、人才質量保障、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重點培養中小微企業的小老板。加強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的深度合作,建設體現學校特色,提供科技攻關、智庫咨詢、創新創業功能的產教融合平臺,服務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兼具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大師培育功能的技術技能平臺,進一步提高專業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給服務能力。
2.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
政府、高校、企業、地方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和投融資機構聯動,進行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供給側改革。整合政府、社會資源,彌補高校創新創業資源短板,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
打造產業鏈,主要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以大數據、智能制造和文化創意類等產業為支柱,吸引企業合作。保障資金鏈,政府提供相應資金支持,學校也要與各類投資機構保持密切聯系,保證科研創新、學生創意能夠真正落地,可持續發展。做好人才鏈,著力吸引學生、教師、校友和企業進入生態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創新。
落實政策鏈,著力推動國家、省市各項扶持創新創業政策落地,保障其創業有保障,創業享優惠,把創業風險降到最低。最終形成社會企業帶動學生創業,社會和教師創新帶動學生創新,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