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潔瑩
數學課堂教學一直提倡高效課堂,而數學的高效課堂與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參與程度息息相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我發現有時很難同時讓學生既高參與也高思考。下面通過對高參與和高思考的分析,提出打造讓學生高參與、高思考數學課堂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1.課堂參與度的涵義
不少學者都對“課堂參與度”有所研究,對其概念都有不同的認識。一般認為,“課堂參與度”指學生能夠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程度,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狀態。其量化的標準一般有: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時間、完成導學案的程度、參與交流的人數和參與教學過程的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等。
2.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性
新課標要求初中的數學課堂是應該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的,學生的參與度高,才能體現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在數學上各有所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直接影響課堂的有效性,如果大部分學生甚至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數學課堂,跟著教師的引導進入教學環節,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同學交流合作等,這樣的數學課堂才利于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吸收,從而實現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反之,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卻缺乏課堂的參與度,又或者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參與課堂,課堂的有效性則不高。低參與的課堂無法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課堂無論教學內容多重要,教師的講解多精彩也是徒然。
3.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教師有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調動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滲入數學史、生活中的數學應用等;增設課堂活動,如分組討論、小組競賽、辯論賽、舉牌投票等;豐富學習形式,如動手實驗、合作展示、自己出題等。利用各種各樣的技巧提高學生的直接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參與度。同時也使那些在數學上不太出色的學生也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去。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初中學生上課的學習習慣,還需幫學生找出以往課堂習慣的不足,破舊立新。例如,某些學生課堂上只習慣“看”和“聽”,未能真正達到“主動參與”。數學課堂上可加入載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導學案、任務單等,起碼讓學生是 “動手參與”或者做到“討論參與”,甚至是“思考參與”。隨著這樣的課堂學習習慣的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慢慢得以提升,從而使課堂參與度得到真正的提高。
(3)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每一次層次的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必須有層次有梯度,教學環節要適應每個層次的學生,課堂上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合作機會和討論空間,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每個層次的學生動起來,投入到教學環節,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二、提高學生數學課堂上的思考層次
1.學生數學課堂上的思考層次
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布盧姆等人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領域,并從實現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定了一系列目標序列。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安德森等把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知識作優化。把識記、理解、應用定為低層次思考,而分析、評價,創造定為高層次思考。
2.提高學生課堂上思考層次的必要性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如果數學課堂只有低層次思考,則學生徘徊于現有水平,簡單重復的識記應用練習,漸漸便會覺得枯燥無味,參與意識便會低下。如果數學課堂直接拋出難點給學生解決,直接進入新知識區域,學生又會難以接受,對數學產生畏難情緒,敬而遠之。因此,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把握好重點難點,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鋪一個臺階,將難度下降作處理,讓學生自己發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通過類比遷移、辨別區分等,使學生發現新知識變里有似曾相識的東西,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學生也不再只是機械地記憶、運用知識之類的低層次思考,而是經歷一番高層次思考,分析知識、生成知識。
高層次思考使學生在數學技能上,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問題,而在情感上,學生也會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數學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果能激發學生對數學本身產生內在學習動機,而不是對數學課堂的形式產生外在學習動機,那是最理想的數學課堂。因此,教師利用高層次思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精神需要,讓學生對數學的本質產生解決疑惑、深入探究的興趣,誘發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一種“我想學”的內在驅動力,從而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度。
3.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課堂上的思考層次
(1)精選題目,優化問題。數學課堂往往是圍繞問題展開的,一般教學流程都是圍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知識來進行,這些“問題”在數學課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悉心備教學目標、備學生、備題目、備問題等,提出有深度、有思考力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只是在模仿或重復訓練。
(2)讓學生思維自由奔放。思考時間充裕、發揮空間廣闊是高層次思考的必要條件。要確保能夠為學生們提供足夠的機會,創設讓思維馳騁的平臺,讓學生去挖掘課程的主要內容,并對學習的內容做出合理回應。若思考的時間不夠,學生思考問題自然不會深入;若課堂氛圍有負擔,學生也思維自然受阻,更別說積極地自我探究。教師應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在教師拋出思考問題后,不能急于提示、引導和否定等,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靜靜思考,讓學生大膽說出心中所想,繼而組內討論、爭論,讓學生自己歸納思維過程和方法,教師只需在旁推進甚至激發矛盾,最后才點評和理順思路,這樣學生的思考才有機會往高層次發展。
三、打造高參與、高思考的數學課堂
1.高參與、高思考有機結合的數學課堂
全員參與技巧認知投入模型形象地告知我們課堂的常見現象。初中數學課堂有多個環節,但往往會在第2象限低思考高參與和第3象限高思考低參與交替出現的情況。例如,新授課后的識記、知識點的運用、例題之后的對應練習等,這些都會使學生高參與,但思考性不高。當題目涉及到高層次思考時,由于學生層次參差不齊,或完成題目不同步,就會出現低參與的情況。這兩種顯然都不是最理想的數學課堂。我們希望數學課堂更多的時間都可以向第4象限靠攏,讓學生既高參與同時也高思考。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和主動探究知識,解決了一個問題后產生成功感并身心愉悅,便有想繼續解決問題的動力,學習數學慢慢轉變成內需,形成良性循環。
2.怎樣打造高參與、高思考的數學課堂
學生對課程的興趣程度與課堂中的參與度呈正比關系。學生的興趣越高參與度越高。興趣越低參與度越低。若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他將以專注的精神狀態參與到課堂中,并覺得充滿了快樂。否則學生對數學課堂興趣缺缺,沒能全情投入參與,甚至會產生厭倦情緒,最后發展為抵制參與數學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只有讓學生真正對數學課堂興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對數學課堂感興趣的有兩方面,一是對數學內容本身的感興趣,二是對課堂的教學形式感興趣。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既要精心設計高層次思考的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經歷數學思考過程。同時不斷穿插數學活動,豐富數學課堂形式。使所有學生同時積極地參與,并認真深入地投入當前的數學學習和探究中。
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分類系統,這題目屬于應用,這是一個低層次思考的問題,但因為是簡單習題,學生參與度會比較高。如果將題目改成請你出一道關于根式有意義的選擇題,這樣學生不僅要會做這道題,還會分析干擾項和常錯點,甚至會綜合其他知識點(例如分式),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分類系統,這題目屬于創造,這樣就將一題低層次思考的題目轉化成高層次思考的題目。如果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小組合作展示,評出哪個小組的選項最佳,這樣將使學生的參與度越發地推高。如此一來,課堂就成了讓學生高參與、高思考的高效課堂了。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