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燕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意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探究,獲取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于部分實驗周期長、不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驗,教師常常會留于課外布置,希望通過家庭配合完成,并于后續課堂中分享和討論,反饋學生的觀察發現和實驗成果。
課外實驗與課堂實驗同屬于課程內容,只是將實驗地點和時間轉移到課外,兩者地位同等重要。然而,“課外實驗落實難”的現象普遍存在,能完成課外實驗的學生只占少數,這導致后續的分享討論課也收效甚微。如何提高課外實驗的有效性,讓更多學生能夠完成或者了解課外實驗,成為了科學課教師們的難題。
“共享”一詞緊隨共享單車的興起而出現,隨后,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這是將閑置資源再利用的創新嘗試。與此同時,線上教育也在不斷發展,許多教育平臺正在逐步推廣。反觀小學科學教學,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學生的課外科學實驗可否通過電子平臺同步分享?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嘗試。
本文提出的共享實驗平臺,是指同一個班級或年級通過線上組織形成的課外科學實驗共享平臺。學生可通過智能手機或學習機等移動設備,在平臺上實時發布自己課外科學實驗的照片、視頻、聲音、文字等信息,隨時隨地可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和交流。
根據新課標要求,大部分現象明顯、實驗周期短、不可脫離教師現場指導的科學實驗,需要在課堂內完成,不可替代。因此,本文提出的共享實驗適用范圍,是指課堂內無法完成、需要家庭配合、安全性高、需持續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現象或規律(如種子的發芽與生長)以及具有觀察時間限制(如觀察月相、星空)的課外實驗。
相較于課堂實驗,課外實驗由于沒有教師的現場指導,學生在自行實驗時可能出現操作細節上的失誤,或受外界不明影響,從而導致實驗失敗。此時,如果學生無法及時得到有效幫助,他們很可能就此放棄實驗,后續課堂分享會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利用共享實驗平臺,學生可以將實驗現象上傳并共享,教師即使不在現場,也能進行指導。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的《種子發芽和生長》實驗中,為了方便觀察種子長根、長葉的現象,我們采用在濕潤的紙巾上培養種子。但南方地區蚊蟲較多,容易在濕潤的環境中產卵繁殖,并以植物根葉為食。部分學生由于沒有注意這方面的問題,讓種子發芽不久便被蚊蟲食用而死亡。學生將實驗失敗的圖片共享到平臺上,向教師和其他同學求助,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因為他們的實驗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此時,教師便可以及時指導學生通過每天換水的方式,防止水中蟲卵為了生存而食用種子及葉芽,從而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宇宙》單元的學習中,共享實驗的模式更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例如,《觀察月相》一課,由于月相變化緩慢,實驗周期漫長,學生常常無法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通過共享實驗平臺,小組成員間可分工合作,每人輪流觀察,將各自的圖片或視頻記錄上傳至平臺,共享實驗結果,減少實驗工作量,同時還能互相提醒督促。關于實驗的記錄方式,有學生分享出用奧利奧餅干記錄的月相形狀,受到教師稱贊,其他組學生也開始爭相設計更有趣的記錄方式。小組之間有競爭,才更有動力。
課外實驗沒有教師準備好合適的材料,部分學生在家庭中依然無法完成,在實驗分享課上常常只能聽他人分享,參與感較低。利用共享實驗平臺,有條件做實驗的學生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將實驗報告分享給其他同學;而條件有限的學生可以通過共享平臺,共享實驗成果,增強自身參與感。學生之間以文字分享討論,互相交流學習。教師則可以對比與整合不同班級之間的信息,挑選優秀案例進行共享,讓更多學生得到良好的實驗參與感。
在探索和嘗試中我們可以發現,共享實驗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橋梁,實現信息共享。課外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時,師生之間可以及時討論和解決,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尤其對于家庭條件有限的學生而言,共享實驗模式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耐性和參與感,提高課外實驗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