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小學音樂教育階段是逐步邁向正規、系統的音樂學習階段。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更是個體音樂學習的關鍵期。通常,此學齡段的個體普遍具有好動、好奇、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他們善用其靈活的肢體動作進行有所思考的律動。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開展音樂律動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素質的培養作用都是非常重大的。
一、綜合素質的培養
1.注意力
從概念上來界定,“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在筆者的音樂律動課堂中,學生需根據所播放的音樂節奏,用肢體動作去配合,展開身體律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聆聽并分析音樂在風格或部分節奏上的特點,并指導學生創造出匹配音樂的肢體動作。因此,在長時間的課堂學習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對事物的注意力。
2.同伴交往能力
①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中所提倡的教學組織形式。筆者在組織課堂的過程中,同樣也會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課堂學習。其中既包括兩人小組的合作,也包括班級所有成員的合作。例如,課例《波爾卡》所展示的六組由“二人小組”合作完成相應律動,其他尚未展示的學生則席地而坐,用自己的雙手拍打雙腿或者輔以拍掌來配合正在表演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兩個人究竟采用怎樣的配合方能使效果達到最理想狀態;亦或是需要考慮如何才能使全班的律動成為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全班同學的凝聚力。
②異性關系的正確態度培養
該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為五、六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個體正處于青春期的萌芽階段,也是一個青春的朦朧期。此時,男女生之間通常會出現互相反感的傾向。然而,筆者的課堂多數素材將會以男、女兩人為一組進行合作。課程開始之初,很多男生與女生均產生排斥情緒,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他們逐漸將情緒意識轉移至音樂的本體中來:他們發現了音樂中的美,懂得了在某些音樂風格中,和異性同學搭檔的優點……于是,他們的情緒逐漸從排斥轉化為了解、接受、直至認可。因此,筆者認為:在引導和異性配合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個體同樣也在培養著與異性同伴交往的能力,這種教學態度乃是青春萌芽期不可忽視的一項執教意識。
3.自信心
日常教學中,除將個體集中進行律動之外,筆者還會適當地增加不同形式的小組展示機會。一開始,學生大多認為在全班面前展示很丟臉,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體現。教師應當為其建立一種積極的能量鼓勵。例如,當學生展示創意動作時,教師需迅速捕捉亮點,并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贊許,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信心,從而進一步推動其執行力。
除此之外,針對表現較為突出的小組,筆者將會選擇其動作元素,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學習。在這種鼓勵下,孩子們越來越自信地展現自我,自信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音樂學科素質的培養
1.音樂的認知和審美能力
音樂發展的核心素養首先體現在對音樂的基本認知與審美能力的培養與塑造。筆者開展的音樂律動課選材豐富,類型廣泛,并配合音樂傳授樂理知識。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許多學生對音樂都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他們能夠體會到不同風格音樂之間的差異,更能認識到音樂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性。
2.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的基石。在筆者的音樂律動課堂上,孩子們需要自己去感受音樂中的節奏進行方式。例如,在《軍隊進行曲》一課中,筆者帶領著學生踩著《軍隊進行曲》的節奏或者節拍圍圈行進,隨著教師“前后左右”的口令,而更改行進的方向。在這種訓練下,學生能清晰地判斷旋律的大致走向、節奏的行進與節拍的涌動等,并配合適當的表情和身體律動,節奏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協調性
在筆者的音樂律動課中,學生需要按照老師的口令或者音樂的節奏來做拍手、踢腿或者跳躍等動作。這種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腦和身體協調反應的活動。多次進行這種活動,孩子們大腦和身體的協調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
4.創造性
當學生對音樂律動有了較多的音樂積累之后,筆者就會設置一個讓學生自主創編的環節,給予孩子們充分的機會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受,創編出與眾不同、具備自己特色的音樂律動動作。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