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習嬌 張宗建
摘 要:21世紀以來,國際藝術品市場日益繁榮,高價藝術品頻出不窮,社會對于藝術品的需求日趨強烈。與此同時,各類藝術品的贗品、偽品層出不迭,藝術品的真?zhèn)舞b別成為藝術品真實價值體現的重要因素。文章簡析了中外藝術品鑒定的基本模式,通過中西方鑒定模式的對比,試圖對中國藝術品鑒定模式的新探索提出相關路徑。
關鍵詞:藝術品;鑒定模式;發(fā)展歷程
1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品鑒定模式
在古代中國歷史的進程中,智慧的中國先人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中國文明。如今陳列于各大博物館的諸如古代書畫、古代青銅器、古代瓷器等一系列文物藝術品作為偉大文明創(chuàng)造的物質載體,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極高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成為展示國家文化底蘊與人類精神世界的實物遺存,也成為長久以來國人競相珍藏的瑰寶。隨著商品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藝術品在人類社會中不僅展現出重要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其經濟價值也愈加展現出來,經濟價值的挖掘必然引發(fā)民眾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但在藝術品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其所被賦予的獨特精神屬性與藝術生產的唯一性,從側面證明了其存世量的有限性。對藝術品經濟價值的追求也催生了“造假業(yè)”的出現,鑒定在此時的重要性便開始突顯出來。
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品鑒定在與贗品的“抗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鑒定模式。中國藝術品門類眾多,自古以來以書畫為主的精英藝術與以瓷器、青銅器為主的工藝美術都是眾多收藏家爭相珍藏的對象。中國傳統(tǒng)的鑒定模式則是圍繞著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品門類展開,從而形成了目鑒與考證雙重統(tǒng)一、框架完整的鑒定方法。以精英藝術的書畫鑒定為例,傳統(tǒng)的書畫鑒定方式要求鑒定者有扎實的文史及詩文功底。歷史上著名的書畫鑒定家蘇軾、米芾、董其昌等人皆是集收藏家、鑒定家、書畫家于一身。鑒定者通過對于文史詩詞及用筆用墨的分析來進行真?zhèn)伪孀R。書畫作品相對于工藝美術品而言,其藝術表現中的主觀能動性更能得到發(fā)揮,因此對于筆墨情感的分析便是書畫鑒定與工藝品鑒定的主要區(qū)別。從人的主觀性上去辨識書畫作品真?zhèn)问莻鹘y(tǒng)鑒定模式中一條重要的規(guī)則,而書畫作品的鑒定在所有藝術品門類中也算得上“門檻”最高、綜合素養(yǎng)最高的一門學問。近代著名鑒定家楊仁愷先生曾對傳統(tǒng)書畫鑒定前期整理的過程進行了簡要概括:“首先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再就是考究每件作品作者的生平事跡,師承關系,早中晚年風格和時代特征,作品的主題內容和藝術表現,引首、題跋和流傳著錄中的諸家評價等……進而須就作者本人藝術發(fā)展的道路進行考究,并旁及流傳與社會發(fā)展諸因素,闡明其演變的必然規(guī)律。惟其如此,才能賦予藏品以生命力,發(fā)揮它的社會作用。”[1]1983年6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國家文物局正式成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小組成員包括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后又被稱“七人鑒定小組”。七人鑒定小組成員均深諳傳統(tǒng)中國書畫鑒定模式,七人鑒定方法均有不同,代表了不同類型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鑒定方式。其中,謝稚柳主要研究書畫家的筆墨風格,并以此作為鑒定依據。他對每一個書畫家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筆墨特征都有詳盡的研究,并且自身也參與到書畫創(chuàng)作實踐中,具有深厚的筆墨底蘊,所以他可以根據這些特征對作品真?zhèn)芜M行鑒別。啟功則擅長考證,他對文獻資料和歷代避諱極為熟悉,同時在碑帖鑒定方面他是七人中最具眼力的。徐邦達早年有在書畫市場“摸爬滾打”的經歷,且受教于吳湖帆先生,所以他在七人中是書畫作品過眼數量最多的人。徐邦達十分重視文獻考證和作品著錄,對每位畫家的作品都有一個“標準件”,并以“標準件”的風格氣息進行進一步的判斷。楊仁愷多采用綜合和比較方法,以筆墨實踐和文獻考證的雙重方式進行真?zhèn)舞b別。劉九庵是琉璃廠書畫店出身的鑒定家,他擅長從作品局部或細微處鑒別真?zhèn)危热缏淇钍鹈陀≌碌龋L于明清書畫作品的鑒定。傅熹年是建筑學出身,他在書畫鑒定中,常將各時代的建筑、器物、服飾等文化元素與書畫鑒定相結合,判斷作品元素是否合乎時代特征,并依此決定真?zhèn)巍囊陨掀呷髓b定小組不同的鑒定風格可以看出傳統(tǒng)中國書畫的鑒定模式在內容及類型上涉及了眾多文史學科與書畫實踐的范疇,目鑒與考證雙重結合的模式蘊含著經驗與文史知識的積累,也展現出其獨具魅力的一面。
相對于書畫傳統(tǒng)鑒定模式,瓷器、青銅器為主的工藝美術品鑒定模式亦有相通之處。工藝美術品的偽造歷來興盛,青銅器、玉器作為上古的禮器,頗受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其偽造之風由來已久。春秋時期的《韓非子·說林》一書中記載了“贗鼎”的故事:“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贗往。齊人曰:‘贗也。魯人曰:‘真也。齊曰:‘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子。魯君請樂正子春,樂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2]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各個時代的古董商人競相仿古作偽以牟取暴利。與此同時,唐宋之后的考古學、文獻考據學及藝術品鑒定也迅速發(fā)展成熟。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品鑒定方式概之有其下:首先是比較法。在對一件真?zhèn)巍⒛甏形磋b定的藝術品進行鑒別時,選取另外一件已知真?zhèn)魏湍甏乃囆g品作為標準器來進行比較,尋找兩者在材質、造型、紋飾和制作工藝等諸方面的異同點,分析兩件器物在文化元素上的聯(lián)系,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做出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其次是綜合考察法。通過對文物自身的調查、相關文獻進行考證和對鑒定同類別文物一般規(guī)律的總結運用,對鑒定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和判斷,才能達到正確鑒定的目的。由于不同種類的藝術品性質有所區(qū)別,在運用傳統(tǒng)方法鑒定藝術品時,除上述方法外,對不同的鑒定對象還必須采用各自使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這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加深對不同種類藝術品的認識。因此,傳統(tǒng)的中國工藝美術品鑒定模式與書畫鑒定相同,皆需要具有相當的文史哲基礎,再加以比較、綜合等方法的歷練。
2 國外藝術品鑒定模式
國外藝術品鑒定模式在此主要指歐洲及美國、日本等藝術品發(fā)達地區(qū)對于藝術品鑒定模式的發(fā)展探索。相比中國傳統(tǒng)藝術品鑒定模式,在鑒定原理上基本是相通的,如需要文史知識累積,再加上比較、文獻、材質分析等方式進行辨?zhèn)巍H欢S著18世紀60年代西方蒸汽時代的開始,西方工業(yè)科技迅速發(fā)展并觸及各個行業(yè)門類。在藝術品鑒定行業(yè),西方社會較早地使用高科技儀器配合鑒定人員辨識藝術品的鑒定模式。科學技術嚴密的邏輯分析使其藝術品鑒定方法更為理性與標準,因而西方社會在藝術品鑒定程序及模式上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尤其是在國家鑒定評估機構的設置更是體現了目前西方鑒定模式相比于中國傳統(tǒng)鑒定模式更加成熟理性的一面。以美國藝術品評估體系為例,因其在目前的藝術品鑒定體系中已經有了國家范圍內相對客觀公正的評估機構,所以在美國進行藝術品評估鑒定首先要找到在藝術品評估領域有著廣泛經驗的評估師。美國相關評估條例規(guī)定,專業(yè)評估師必須是國家評估協(xié)會的會員,評估協(xié)會對其進行資質認證及考核。美國現有的主要評估機構包括美國評估師協(xié)會、國際評估師協(xié)會、美國藝術品交易商協(xié)會等。另外,除了評估鑒定機構的成熟,國外評估師的評估標準顯然更加嚴謹。國外藝術評估專家多具有策展人、大學教授或美術史學者的身份,常年進行藝術品研究,對藝術市場具有相當的把握。在進行藝術品鑒定時,還可以尋求估價師協(xié)會指導,協(xié)會將根據藝術品的基本情況建議進行何種渠道的鑒定。目前的主要途徑有藝術家基金會,如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專門對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進行真?zhèn)巫R別。其次是藝術研究所,不同類別的藝術品均有專門的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也是藝術品真?zhèn)舞b別的重要途徑。再次是專家。評估鑒定專家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嚴格的評估鑒定方式以及評估方式的體系完整性,使美國藝術品鑒定體系更具有現代意識及公信度。另外,美國國內稅務署、美國評估協(xié)會對藝術品價值評估報告中必須包含的各種信息進行了說明,這也就是國內藝術品所謂的鑒定證書,評估報告包括了藝術品基本信息、真?zhèn)涡畔ⅰ⑺囆g史價值、文化背景等各種關于被鑒定藝術品相關價值的報告[3]。可靠的藝術品鑒定評估機構,完善的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使美國的收藏界秩序穩(wěn)定,促進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持久,更促進了收藏者對業(yè)界的自信,從而形成了一條良性運轉的發(fā)展鏈條。
3 中國藝術品鑒定領域的新探索
隨著目前中國藝術市場的快速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鑒定模式未曾有過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開始浮現,藝術收藏界亟需進行一次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與此同時,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品鑒定模式也在受新一代贗品、偽品的沖擊,傳統(tǒng)鑒定模式也面臨著技術上的調整與創(chuàng)新。近年來,針對這些矛盾的出現,相關機構已經開始了一些搶救性工作,如雅昌藝術網在近年為構筑公平科學的鑒定體系而進行的藝術家作品備案就邁出了結構改造的第一步。另外,在結構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我們可以從西方鑒定模式中探索、借鑒一定的經驗,如將評估和鑒定體系分道而行,鑒定機構不具有評估權,評估機構不具有鑒定權。再者,借鑒國外藝術品評估師嚴格的考核制度,這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新時代鑒定模式都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相對于結構性矛盾調整的問題,傳統(tǒng)鑒定模式的技術性調整則是在新科技時代視野下需要全力探索的一大課題。誠然,傳統(tǒng)的中國藝術品鑒定模式是以目鑒的經驗與文獻的考證為基礎的,但目前的高像素復制品僅靠雙眼恐怕已經很難做到準確無疑。正如2013年《功甫帖》真假爭論事件后,陳振濂所言:“不管《功甫帖》之爭今后走向如何,它應該是對當下書畫文物鑒定傳統(tǒng)舊方法的一次巨大沖擊。它告訴我們:沒有科學手段的證明能力,僅憑個人經驗的‘目驗式老做法,在今天,就有可能成為落后、平庸、信口開河、不負責任的代名詞。”[4]日前,隨著考古學技術性的變革,一些考古學斷代技術也開始應用到藝術品的鑒定過程中。最常用的便是放射性碳素斷代,另有多用于古陶瓷斷代的古地磁斷代、鉀-氬法斷代、黑曜巖水合法斷代、裂變徑跡法斷代,以及用于書畫圖章鑒定的傅立葉變換近紅外拉曼光譜法等。這些最新鑒定技術的出現,勢必會成為目鑒考證等傳統(tǒng)鑒定模式的重要補充。
回歸到鑒定模式這個主題上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先進儀器的運用、技術性問題的改革最終都要回歸到鑒定體系的主線上。目前藝術市場、藝術品鑒定浮現的混亂性已經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鑒定體系鏈條出現脫節(jié)斷層的現象。“在今天,第一是沒有積淀深厚的公認的權威學者,第二是巿場利益誘惑太大令人很難堅守。”[4]不過,隨著這些結構性矛盾的突出,文化部已經在近年來做出了上層建筑的結構調整,如建立文化市場司、文化部藝術發(fā)展中心等措施已經開始對業(yè)界進行了調整。另外,諸如中國藝術品資產共同市場進行的藝術品全產業(yè)鏈模式,也是緊跟時代特色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新渠道。越來越多的鑒定模式新探索已經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鑒定模式、借鑒國外鑒定模式的過程中愈發(fā)展現出有自身特色的新的鑒定模式。
參考文獻
[1]楊仁愷.中國書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韓非.韓非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
[3]美國評估促進會評估準則委員會.美國評估準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陳振濂.《功甫帖》北京發(fā)布會實踐浙大理想鑒定模式[N].杭州日報,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