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淡莉
小組合作學習是與“個體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組織形式,是一種學生在小組中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務的互助性學習。時代召喚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合作將是一種比競爭更重要的能力,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性,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發揮了他們的互助精神,培養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進而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科學合理分組,明確責任分工
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促進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小組成員的組成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小組內各成員間性格、性別、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由于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這樣就使得全班各小組之間產生了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小組的組成應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決定,要考慮學生的成績、性格、性別、交際能力等。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要關心那些交際能力弱、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爭取組內同學共同進步,做到組內每一個成員都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參與。
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小組的成功取決于所有成員個人的學習。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如果成員沒有明確的責任,就容易出現成員不參與群體獲得、逃避工作的“責任擴散”現象。正是由于這種社會心理效應,在缺乏明確的個人責任時,小組就會變為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所以在布置組員活動中,教師應嚴格加強指導,使學生們清楚組內成員會有明確的分工,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和角色。
二、體現個性發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大部分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始終處于積極主動參與而使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學生,基礎較差或者個性內向的關系導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們不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只在等老師注意到他們,點到他們的名字時才愿意開口,給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了消極的作用。通過課堂實踐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對這種現象是很有幫助的,那些平時不敢在全班級面前發言的學生愿意在小組里面與其他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能得到同學的贊賞或者得到同學的幫助,從而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達到最終目的,使學生都敢于大膽地展示自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堅持科學的評價方式,讓學生認清自我,更上一層樓。《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以激勵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多種鼓勵性語言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
三、教師轉變角色,注重過程調控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習的合作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意識應體現在:協調意識。合作學習涉及多個要素,涉及多名學生,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發揮著創設學習環境和氣氛,維持學習秩序等作用。激發意識。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能起到激發學生產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言語審美需、言語交往需要、言語求知需要等。參與和監控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必須在教材、教法研究和學生方面狠下工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給予適時、恰當的點撥、激勵,啟發思維、開闊思路、疏導疑難等。因為學生的知識積淀和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在對知識的感受和理解會出現困難,甚至只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進行點撥和引導,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將學生引向一個更高層次的探究性學習之中,教師的點撥、引導作用就發揮到位了。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