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映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方式多集中在機械式訓練以及引入大量閱讀材料等方面,無法調動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積極性,更無從談及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一般采用語言分析教學法,即把語篇當作語法、詞匯和句型的體裁,教師從結構分析到詞語用法逐句講解,使生動有趣的課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閱讀材料。教師對學生是否理解獲吸收了閱讀內容的關注仍然不夠,改革英語閱讀越來越必要。對此,在長期的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實現(xiàn)語言分析教學法和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有效結合,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清晰把握文字的思想精髓。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本文從理論上探討思維導圖輔助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及其應用意義
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神經是由中心向外散發(fā)的神經元。運用思維導圖,使人的思維方式更貼近大腦自身的思維方式,這樣與大腦進行對話,交流就會變得直接、自然和簡單。思維導圖也是一種由心理活動外化編輯而成的導“思”導“想”的圖畫。在多維信息與對應的焦點信息反復交合的“信息反應場”的需要,應運而組編的思維導圖自然而然地將人引入思想之旅。
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和主動進行課外英語閱讀;能夠提高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和技巧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文章宏觀結構、總結文章主旨大意和作者意圖、理解文章觀點和態(tài)度以及評價文章等綜合閱讀理解能力。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的擬編過程就是自己的外化心理的運作和編輯過程。同時思維導圖已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手段。思維導圖也正符合教育部制定的課標的“教學活動類型”中的第6點“思維訓練活動”建議采用“網(wǎng)絡關系圖”來訓練學生的思維的宗旨。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際,探討運用思維導圖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1.思維導圖在語篇結構解讀上的應用
結構層次是語篇的內部構造,體現(xiàn)了作者對段落與句子恰當有序地組織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反應。解讀語篇結構就是要弄清構成語篇的關系,它是文本多元解讀的重要內容,也是英語閱讀中層次較高的要求,主要反映了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基本線索和脈絡的充分把握。根據(jù) Hartwell 和 Bentley(1982)的觀點,語篇的結構層次關系大體有以下四種:列舉型、對比型、問題解決型和原因結果型。在文本分析時,不僅段與段間會存在這些關系,段落內部的句與句間也會發(fā)生這些關系,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提供的視覺表征對文本中段與段、句與句間的關系進行快速而有效的梳理。如 NSEFC Book1 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一文共四個段落,作者采用列舉的方法將它們按時間的先后順序組織起來,第一段描述了唐山地震前的反常現(xiàn)象,第二和第三段記錄了地震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第四段講述了地震后的援救和重建。同時每個段落內部又顯現(xiàn)出一定的組成關系,第一段中作者從視覺、嗅覺和聽覺三方面列舉了地震前的一系列“怪事”,第二段和第三段描寫了地震對唐山有生命的物體(人和動物)以及無生命的物體(房屋、馬路、地面、石頭山、大壩、橋、井、鐵軌)兩方面的破壞,第四段則側重描述在解放軍和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被地震摧毀的城市又開始得以復蘇。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思維導圖對提高教師自上而下的語篇分析能力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理清文本的線索和脈絡,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結構的建構。只有教師自身的解讀篇章結構能力得到發(fā)展,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推動以語篇為單位的整體閱讀教學的改革。
2.思維導圖在語篇語境解讀上的應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這種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語篇所傳遞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謀篇意義的理解。韓禮德在建立語義理論的同時,將上述三種意義與情境語境的三個變量對應起來:概念意義對應語場(談論話題),人際意義對應語旨(參與交際的人物之間的關系),謀篇意義對應語式(交際渠)。因此,教師在處理語言材料時,應注意從宏觀方面對語篇的交際性質加以分析,把握各種語篇的語境特點,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運用語言。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