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翔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為我們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開放創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形成了鮮明特色。全市現擁有14個國家級開發區、8家海關特殊監管區;153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400多個,地區總部超過300家;牛津大學、微軟等一批國外知名大學、企業在蘇州設立研究院,外資研發機構達2000多家,設立境外研發中心80多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出口、進出口額保持全國第2、第3和第4位。201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再攀新高,達3541億美元;實施“一帶一路”引領、服務業擴大開放、體制機制創新、營商環境優化等推進高水平開放“四大工程”,獲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三連冠”。
年初,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大會,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講話中作出了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系統部署,提出了“努力在全國率先建成開放強省”的戰略任務。今年全省“兩會”上,吳政隆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全省對外開放,明確提出了一系列重點舉措。蘇州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開放創新的重要指示為指引,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最新部署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實踐,主動作為、務實進取,瞄準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持續優化開放布局、拓展開放空間、豐富開放內涵、提升開放能級,奮力譜寫開放創新的新篇章,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最前列提供不竭動力和強大支撐。
一、搶抓先行先試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視察江蘇時指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平臺比較多,有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還有一批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區,要積極主動對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開放創新、綜合改革方面發揮試驗示范作用。蘇州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高點站位、系統謀劃,著力打造統領全局、帶動力強、具有突破性的先行先試重大平臺。一是積極復制自貿區經驗。制定實施《蘇州集成復制自貿試驗區經驗,打造新一輪改革開放試驗田工作方案》,堅持點與面結合、實踐性與創新性結合、地方需求與國家戰略結合,加快復制推廣自貿區第四批30項改革試點經驗。積極爭取設立蘇州自貿區。二是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扎實推進蘇州工業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2.0版建設,緊扣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四大高地”建設目標,全面落實21項重點舉措,爭取在蘇州全市范圍開展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進一步放大中新合作、中德合作、兩岸合作優勢。三是拓展服務貿易綜合試驗。在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基礎上,聚焦蘇州工業園區、昆山花橋等集聚區,申請設立服務貿易綜合試驗區。到2020年,全市服務貿易年均增長10%以上。
二、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我們將主動服務、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全面開放,不斷提升國際化開放合作水平。一是開拓對外開放新空間。深入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支持埃塞東方工業園、印尼吉打邦農業生態產業園開發,探索在越南、緬甸等地建設新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積極推進6條陸上、30條海上、若干空中“絲綢之路”通道建設,以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網上絲路”。二是豐富區域合作新內涵。以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深度參與G60科創走廊建設,優化嘉昆太、青昆吳和環淀山湖等戰略合作機制,促進項目、人才、資本有序流動、深層互動。在推動蘇滁現代產業園、中新蘇嘉現代產業園建設的基礎上,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對內合作,打造蘇州園區建設的品牌。三是擴大開放經濟新領域。爭取擴大金融、教育、醫療、研發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深入開展市場采購、“一般納稅人”、外貿綜合服務等試點。健全對外貿易“監測預警、政策支持、精準服務、市場替代促進”四大機制,完善外貿、外資、外經、產業等“1+7”方案,加大跨國公司總部訂單爭取、新興市場開拓和精準指導服務企業力度。
三、集聚全球創新新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創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了全面創新、全鏈創新、全球創新等一系列重要工作要求,2014年視察江蘇時要求“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我們將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以戰略眼光布局未來,積極推動開放與創新融合,著力增強創新資源配置能力與優勢產業技術實力。一方面,加快集聚全球創新資源,以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積極推動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外資總部加速工程,鼓勵跨國公司、海外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在我市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到2020年,外資地區總部超350家,集聚有國際化背景的重大創新團隊30個、科技領軍人才5000名。另一方面,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導優勢企業圍繞先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四路縱隊”,力爭年內在全球創新資源密集地區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達90家。支持企業通過海外并購擴大市場渠道、獲得關鍵技術、打造國際品牌,向設計、研發、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到2020年,境外高科技投資并購占比達30%。
四、打造開放包容新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經濟,走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為我們加快建設更加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確立了宏大視野和戰略指引。我們將參照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與國際接軌、國內領先的營商環境。一是一視同仁優待內外資企業。在全面落實外資企業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基礎上,在全國率先落實準入后國民待遇,不分內外、無問西東平等享受相關政策措施,為各類企業營造一個“家”的氛圍。二是完善創新服務有效供給。建設高水平技術公共開發開放平臺、政產學金信息交流平臺、產權交易促進平臺、國際化會展平臺,推動開放創新資源互通共享。推進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交易中心建設,加快建立接軌國際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創造運用體系。三是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按照省委書記婁勤儉構建“四個環境”要求,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圍繞開辦企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納稅、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全面實施行政審批流程再造,進一步擦亮蘇州親商、安商、富商的“金字招牌”。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快速通道,落地落細各項扶持政策,全年為企業減免所得稅150億元以上。
蘇州歷史上就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開放創新不僅體現在每一項政策、每一條舉措之中,成為蘇州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有力支撐,而且內化為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成為全市上下的不懈追求和高度自覺。在偉大新時代的坐標系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最前列的新征程中,我們有責任、更有信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努力種好開放創新的“試驗田”,為全省對外開放多作探索、多作貢獻。
責任編輯:王 婷